书城公版皇朝经世文续编_1
36644300000214

第214章 戶政八賦役三(11)

一欠戶宜仿詞訟之例。任簽縣差協保拘人也。向來欠戶。由本圖糧差糧書承辦。但得多行賄賂。約視應完之數過半。便可永不到官。此近年莫大之獘。惟任簽他差。仍押本人到縣赴櫃親完。亦不准該差經手銀錢。則籓籬自破矣。

一漕總及錢漕家丁名目一概禁絕也。縣有戶房庫書。自能經理文牘。宅門以內。銀錢歸帳房。公事歸簽押稿案。永不准有前項名目。違者嚴參治罪。不特此也。若輩久倚為專門之業。其著名凶惡者。州縣爭先羅致。非取其辦公熟手。實取其造孽辣手。每辦一漕。輒以數千金為雉媒。而汔有二三萬金之獲。殃民禍國。此實罪魁。即不明正典刑。豈宜任聽安飽。應密札各州縣。查明上三屆漕總門丁。先期拏到看守。清查欠款。儻新漕仍有漕尾。罰令全數賠繳。以贖從前罪惡。如此從嚴辦理。庶不致暗中設法。撓我新章。

一嚴核徵數。不准以完作欠也。應令於例設堂簿之外。另刊完糧徵信錄。將某日某人完糧若干戶。計若干石。簡明其詞。隨時刊入。刷印一二百部。囗送紳士。許完糧而不入錄者。呈明上司。與以重賞。亦絕獘之一法。

一易知單費亦應紳民一體也。定以每畝七文。刊明單上。不准絲毫多取。其糧書遲誤。不於開徵前交到本戶者不給。又過戶紙筆費。照此辦理。需索者。准各戶於完糧時訴官嚴辦。該戶毋庸候質。

一荒分宜均攤也。定例辦荒。必將都圖坵數。履勘確實。始准注緩此俗所謂官話。正以便書役之上下其手也。蓋聞有業田數百畝。而佃戶指熟為荒。業主無從辨認者矣。況一縣之大乎。惟攤荒一法。不失為公。即實有賠絕之區。止宜留一二釐不攤以通其變。太鎮荒政極公。可以通行各郡。本年所辦按戶統免四成。可謂第一善政。此外聞將續辦拋荒。似亦宜均攤為允。

一紳衿積欠宜絕也。各縣紳衿。有連阡累陌。從不知完糧為何事者。官吏口恨而心甚德之。以其為數無多。而可作墊欠之明證。如方伯札內所指某某等姓抗賦諸巨棍之類。實漕務之大害。惟有罰田入官。清完日給還。永為定例。庶可知所懲儆。或謂下田入官。轉可脫累。不知從不完糧本無累。何云脫乎。

浙江南米截漕利害說

金安清

國家徵民田之米。名為漕者。皆由水運諸京師之謂也。今於正額之內。劃出十數萬。截留本省。名曰南米。以為杭乍兩營官兵計口授食之需。又織造衙門匠糧。及旗丁月米。統計三項。當嘉慶年間。南糧折價。徵之於民。每石錢七八千文之多。每年十數萬石。統解杭州府衙門轉給。計杭府公費每石一千文。故其缺最優。名曰坐十萬。蓋銀價尚低。有十萬串。即可抵十萬兩也。迨道光年間。南米。小民輸納不前。州縣於墊完外。猶多欠解。而杭府轉不能違旗營之限。以私之有餘。補公之不足。其缺大壞矣。凡州縣墊完之項。皆挪動地丁正款。道光二十九年。 欽差來浙清查。通省虧空七百餘萬。內南米一項。即二百餘萬之多。州縣原案開報。每石銀三兩八錢。當事加以核減。祗作二兩八錢。以致當時在省服官之員。無不負欠數萬者。至二次清查限滿。無力完繳。無可如何。經前撫何桂清奏明。仍作為三兩八錢開報。各州縣方慶更生。其時部費甚鉅。加以何撫   聖眷方隆。始得允如所請。此浙江州縣亂前一大累。目前官場。已無人知之矣。肅清以後。減賦案內。奏明減漕不減南。即在八十餘萬減額內。扣留十三萬。作為兵米匠糧。聲明如遇大災之年。另行籌補。而用有餘剩一層。作何支銷。則未附奏也。自初次辦漕。直至今日。已七次海運。南米一款。雖經清賦局核減收價。祗准五千四百文。除本縣公費及書役賞犒外。解至杭府。仍須每石錢三千六百文。連司房各費已及四千三四百文之多。南米漕米。皆出自小民。本無本折之分。亦無多寡之別。惟以正月封倉後。尚未來完者。則作為南米。存此一界限而已。夫冬令不來完納者。皆係窮苦下戶。零星升合。以米完米。尚且不前。況加以五千四百文之重價。近年米價每石不及二千。是以三石完一石矣。苛斂愈深。完納更少。州縣不得已。亦照正漕減收。謂之透漕墊南。此亂前亂後。同一情形也。透漕不足。惟有籌墊。乃挪用別項錢糧。此嘉湖各州縣官與民交相苦累。而其害久而久之。終歸於庫款虧空之一大慮也。前數年州縣。以熟作荒。綽有餘地。尚不覺南米之累。近年迭次增加。所短之荒。已將和盤託出。而南米民欠甚多。省中不能少解。非別作厲民之舉。即又倣亂前州縣挪動應解錢糧矣。究其實滿洲杭乍兩營兵額三千二百名。近則五百餘名。每年放米二萬石已足。其解之藩庫而不付滿營者。尚不下六七八萬也。名曰節省南米。以每石錢三千六百文計。照全額啟徵。共節省八萬石。共多錢二十八萬餘千。如近年祗有節省五六萬石。則僅有二十萬千。合銀不過十一二萬兩。并入各項。以為陝甘雲貴各省協餉之用。並非本省各項公事得以挹注也。此則司庫之一利耳。至貽累於嘉湖官若民者。其害有十。用敢為當事一詳陳之。嘉湖州縣減賦案內。准其格外加耗。每石二斗五升。比江蘇之每石制錢一千文者。已少一半。一切開倉運米上下公事賞犒。及衙門一年用度。已無多餘。今以南米之故。動須賠墊。所定漕耗。不敷辦公。其害一也。

漕米改本色。南米解折色。近年米價極賤。每石不到二千文。而南米解省。須四千八百文。是以兩石完一石矣。其害二也。南米價貴。雖年外截數。率多不完。州縣透漕預徵。祗收本色。不及折價之半。有一萬石南米之處。即須賠錢二萬餘串。其害三也。透漕亦不能足數。而南米例限綦嚴。墊無可墊。惟有挪動地丁。在上忙則提下忙。在下忙又提上忙。逐節轉移。挪新掩舊。一忙挪二千。一年四千。三年即成巨萬。將來奏銷。必有瀉底之時。即使立時劾參。除本員外。前數任亦須拖累。其害四也。透南挪庫之外。萬不得已。又漸開浮勒之端。冀以折價之有餘。補賠款之不足。始而每石照尋常加洋四五角。近年則加至一元左右。與奏定折色聽從民便悉照市價低昂不准分文浮勒之定案。大相悖謬。設有御史參奏。則通省上下各官。皆遭嚴議。釀成大案。其害五也。凡此皆指官而言也。至於民間。亦有五害。正漕不及完納。剔歸南米。雖有一年之限。而以三石完一石。八口之家。動遭凍餒。其害一也。莊書衙役。易於嚇詐。一經奉票。始則脅以功令。繼則諉以抗違。如應完南米一石。繳錢五千四百文者。許書役以二三千文。即可代抗。官亦無可稽查。其害二也。至下等愚民。不知賄賂書差者。即加以嚴比。門扉板扇。雞犬耒耜。無一不可取攜。甚至有賣妻鬻子以求安靜者。其害三也。賄差之費雖出。而糧名未除。糧串亦不給。終屬舊欠。次年又出新差。則上年之舊差。已不知去向。又須另出和費。是以一年之南糧。而出兩年之重費。仍無分毫入官。其害四也。正漕祗須完米。南糧必須完錢。當催繳方急之時值米價方賤之日。勢難待價求沽。大率以五斗之糧。祗得三四斗之價。小民吞聲飲泣。告苦無門。其害五也。凡此皆在下之苦情也。計累於民累於官者。約有十條。而利於司庫者。祗十一二萬之現銀耳。浙江司道各庫。每年京協各餉。及本省例支各款。不下五百萬。有此南米。節省十一二萬不為多。無此南米。節省十一二萬不為少。況欲他處籌畫。不致即無此十一二萬之數。又何必貽此十害於官民乎。況官民所受者。目前之害。將來虧空纍纍。地方民情愈窮。書差之獘愈甚。則其害亦上司受之者。若因而橫生枝節。釀成 欽案。則又不在意計矣。然則欲免此十害。必如何而後可。則對曰是不難。革透南墊南之法為改南并漕則可矣。現在旗營兵祗五百餘名。每年支米二萬石。即以此二萬石。勻派嘉湖各縣收解折價。此外六七萬石之米。并入正漕。統收本色。則各州縣浮收籌墊之患。即可一掃而空。而海運每年運米四十二三萬。有此六七萬石南米歸入。奏銷之數愈增。  聖心必能嘉其籌劃得法。部中更可樂從也。官免五害。小民亦可免五害。海運多米六七八萬。與司庫多銀十一二萬。同一浙江公事。無所優劣。況海運添米。可以上達  宸聰。司庫多銀。誰得而知之乎。若司庫多銀。有關本省用度。尚有萬不得已之情。其實不過并入各省協餉。多此十一二萬而已。各省有此十一二萬協餉。未必承浙江之情。感浙江之惠。又何挖本省官民之肉。而醫外省之瘡乎。至正漕之短少。原因兵米起見。是以京倉甘於支絀。照數扣除。今兵米無需。而又不補還漕額。似亦非留南劃漕之本意也。前數年無人議及者。由於州縣之累未深。又無人統內外前後上下而通盤核計之。故因循於不覺。今則官民交困。後患方多。不及時變通。必致不可收拾。是在當事之曲籌深鑒矣。至滿營兵數。將來不能不逐漸加添。祗可於加一名兵添一兵之南米。隨時損益。人固無詞。不必預為深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