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临时姑爷
3720600000016

第16章 不多不少 一百两

车厢外大雪纷飞,不时传来一阵阵寒风“呜呜”的呼啸声,正如车厢外的天气一样,坐在车厢内的唐飞心情很不好,简直可以用非常糟糕来形容,唐飞拿起柳家小姐给他的那个香包看了看,无奈的感叹道:“路不好走,事不好办啊!”

香包里装有两锭五十两的银子,唐飞觉得这个数字太敏感了,不由不让他想到那份“临时姑爷”的协议,等到结束协议得到的也是一百两,现在离去也是一百两,唐飞心想:心思玲珑的柳家小姐明明知道,为何还要这样做呢?

“考验?”

唐飞马上否定了这个猜测,他觉得一个让人心存怀疑的人是不可能得到信任的。

“信任?”

想到这点,连唐飞自己都笑了,暗自嘲道:“柳家小姐你也太高看唐某的品德了吧。”

不过,稍作分析后,唐飞还是觉得后者的可能性大点,如若不然,柳家小姐为什么要气恼自己不拿银子呢?这不是摆明了气恼自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嘛。

唐飞不由敬佩柳家小姐的聪明,柳絮儿不但懂得用人不疑的道理,而且还懂得用暗中给予他绝对的信任,把“士为知己者死”暗示的淋漓尽致,如此高超的用人手段让唐飞大开眼界。

想通了这点后,唐飞的心一下又沉了下来,忽然有了种让人利用的感觉,这种感觉让唐飞很不爽!唐飞很想告诉柳家小姐:你玩玩暧昧,搞点感情烟雾弹不行吗?干嘛非得和我一个临时姑爷玩这么深沉的君子游戏?

只可惜唐飞除了无病呻吟之外,他已经没有退路可走了,马车在风雪中颠簸了半个时辰,已来到了扬州府府衙。

马车停下来后,柳家那位陪同唐飞来的小厮,来福,很是机灵的抢先掀起车帘子,道:“姑爷!府衙衙门到了。”

“姑爷?”第一次听到这个称呼,唐飞不由愣了一下。

来福急忙解释道:“老管家吩咐小的在外面叫唐相公,姑爷。”

“嗯!”唐飞苦笑了一下,暗骂老李太不厚道了,居然趁机叫下人吃他的豆腐。

下了马车,唐飞朝府衙看去,只见府衙门前矗立着两座高大威武的大石狮,大门上方挂着一块“扬州府府衙”竖匾,竖匾示意以上临下之意,正所谓“八字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指的就是这里了。

府衙左右各有辕门一座。辕门上各悬一横匾,东曰“师帅”西曰“承宣”。辕门东西相应建有官厅、禀事厅、旌善亭、申明亭。两座辕门之间的孔道,只有府衙官吏、外省官员及上司官员乃至皇帝、巡按、钦差大臣、来访通行外,禁止其他车辆通行,否则就要受到惩罚。

除此之外,在府衙大门对面又有一砖砌七丈长的照壁,照壁是根据汉民族道教习俗修而建,主要用于辟邪,凡有来衙署办事者,车与马匹都要停在照壁以南。

看着眼前这座代表着扬州城内最高权威的建筑,唐飞心中一股敬畏之心油然而起。

可能是天气寒冷的缘故,府衙大门外并没有门吏看守,唐飞叫来福先在车厢里等候,他正准备进去,来福一脸紧张的小声说道:“老管家吩咐小的要在旁伺候姑爷的。”

这倒不是老李找人监视唐飞,而是按照古代的习俗,一个人要想体现出其的身份高低,身边没有家仆在旁伺候,明眼人一瞧就知道对方的身份是高是低,这点,和现代那些成功人氏身边总会出现秘书,助理之类的人员一个意思。

明白此举是老李在故意彰显自己的身份,唐飞示意来福跟上,两人一前一后朝着府衙大门走去。

“来者何人?竟敢不等通报就私闯府衙……嗨嗨......别找了,说的就是你。”

唐飞抬脚正准备往府衙里走,突然传来一声呵斥,心里感到一阵奇怪。

循着声音,唐飞这才发现是从府衙大门后右侧一个雪堆里传出来的,走近了仔细一瞧又才发现,这原来是个门房,赶紧回道:“小人前来是找府尊大人的。”

听是来找知府大人的,门吏没敢怠慢,打开了门房,里面站出四个穿着皂衣,手持水火棍的门吏,其中一个嘴上留着两撇八字胡须班头模样的门吏,对唐飞问道:“可有名帖?”

唐飞正要说忘记带名帖了,身边的来福从怀里掏出一张名帖,神情怯怯的递给唐飞道:“姑爷!名帖!”

感激的看了一眼来福,唐飞接过名帖后用双手递给门吏,客气道:“小人是柳家姑爷,有要事前来找府尊大人,麻烦这位门房大哥通报一声。”

哪知,那班头看也不看唐飞手上的名帖,道:“府尊大人要处理一方政事,公务繁忙,岂能是你说见就见的?”

阎王好见,小鬼难缠!

唐飞这回总算有了一次深刻的体会,眼前这个府衙的小小门吏一句话,竟然使得唐飞不知所措了。

无奈之下,唐飞只好准备再次说明来意,不曾想,对方极不耐烦的对他说道:“休再聒噪!闲杂人等,不可在府衙大门前肆意停留,快快离开,小心门爷棍棒打出。”

被对方一阵呵斥,唐飞更加没撤了,只好无奈的带着来福退了出来。

“姑爷!我们这就回去了吗?”出来后,来福手指着柳家的那辆马车问道。

“回去?”唐飞笑着摇了摇头道:“来福,你们老管家给你的那包碎银子呢!”

有钱能使鬼推磨,给你点好处,看你还让不让我见知府。唐飞深信这一点绝对不会错。

听唐飞问起银子,来福急忙从怀里掏出一个袋子,挠着后脑勺,神情忸怩的道:“小的真该死,居然将老管家叮嘱的话给忘了。”

唐飞想起刚才来福在府衙大门时那副发怵的表情,唐飞安慰来福道:“来福!别紧张,我们不是吃了官司的罪犯,用不着害怕的。”

来福使劲的点了点头。

再次来到府衙大门,一副趾高气扬的门吏刚准备出声呵斥,唐飞示意了一下身后的来福,来福早有准备,迅速拿出一两碎银。

“呵呵!区区数纹,大冷天的,是小人送给几位门房大哥买酒驱寒的!”唐飞见几个门吏看到来福手上的银子眼睛一亮,却迟疑着不肯接过银子,他又讨好了一句。

留着八字胡须的那位班头和几个门吏对视了一眼,果断的接过了银子,在手上掂了掂,道:“你的心意我代表哥几个领了,但是府尊大人肯不肯见你,那只有看你的运气了。”说完后把银子往怀里一揣,人朝着府衙内走去。

........

过了一会,那班头返回后,对唐飞道:“府尊大人有令,命你等前入上房等候,快跟我来吧!”

上房为知府的书斋和卧室所在,又称“官宅”“内宅”。知府在处理完公务后,极少擅自离开府衙的,怕的就是留下一个“怠慢公务”的考评,闲暇之余,也只能在这块小天地里看看书或写诗作画,以此消遣自娱。

唐飞带着来福跟着那班头走进府衙,很快来到二门前的“仪门”。仪门,也叫“礼仪之门”,分为东西中三个,中门平时不开,只有上司、钦差来访,放铜炮三响后才徐徐开启。平时只走“东便门”又叫“人门”“生门”。只有犯人提审,押解时才走“西便门”又叫“死门”“鬼门”。

仪门之内,庭院特别宽敞,中轴线上有一条用青石铺就的甬道,寓意“清清白白”。甬道上面设有一亭,名曰“戒石亭”,亭中戒石碑上有戒石铭,铭曰“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句原话本是宋太宗摘孟昶《谕守令铭》颁布天下,后世因之。

过了戒石坊,就是令老百姓闻名丧胆的府衙大堂了,大堂东西两庑就是六科房,六科房按照“左文右武”的礼制建造。东庑是“吏、户、礼”科,由同知分管。西庑是“兵、刑、工”科,由通判分管。不过,唐飞前来不是打官司的,那班头直接带着他由大堂东侧的甬道进入了二堂。

二堂在大堂北面,是知府的日常办公场所,这里没有前面大堂的森严气氛。

二堂的院门称为“垂花门”,门外东西各有一间“工字厅”为看门人的住所。大明称看门人为“门子”,日夜轮值,闲人免进,有事求见知府,皆由门子通禀。门子在府衙里也算一个“肥缺”,虽然年俸仅有八两银子(一两折合人民币六七百元),但许多来访者为寻求方便,常暗中给“小费”,使“公事公办”转化为“公事好办”,这个习惯逐渐成为官场腐败陋习之一。“走后门”的说法,也由此而来,并沿用至今。

来到院门时,那班头看了一眼守在门口的门子,丢下一句“规矩你应该懂得!”就转身离开了。唐飞也懒得和看守院门的门子废话,用眼神示意了下身后的来福,来福又掏出了一两碎银递了上去。

“小人是来拜见府尊大人的,麻烦给带个路。”

那门子倒也爽快,接过银子往怀里一揣,丢下一句“请稍候!”就进去通报了。

唐飞在院门外没等一会,那门子就在院内朝着唐飞招了招手,唐飞叫来福在院门等他,独自一人跟着那门子又来到了一间厢房。

唐飞见厢房内一位头戴乌纱帽,身穿团领衫,面目清瘦的人,一手握一卷文书,一手捋着颌下青须在那看着,此人,正是扬州府知府,蒋瑶。

(蒋瑶,字粹卿,号石庵。大明弘治十二年进士。正德初年历任两京御史,后因上疏时政弊端七件事,不久外放出任荆州知府,又因修筑黄潭堤坝有功,调任扬州任知府。为官清廉,性格温和,素有“老好人”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