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是持不同见解的双方彼此之间为确立自己的见解所进行的论证与反驳的说理过程。在激烈的辩论过程中,谁都想出奇制胜,都在制造“杀手锏”,随时随地都想克敌制胜,把对方置于“死地”。所谓“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口才决定着辩论的成败。
1.随机应变,风趣对答
审时度势,以变制变,在人生竞技场上的角逐中是一条普遍的原则。社会是一个绝对的开放式的大系统,在这个大系统中可以说是险象环生,瞬息万变。人必须懂得,不存在普遍适用的人生策略,要使自己在多变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掌握不断变化的动态,了解不同对手的不同特点,注意其策略招数,不断采取正确的对策,变于人先。
1492年10月,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翌年初,哥伦布回到了西班牙,举国欢呼、祝贺。但是有些大臣、贵族、学者对他的新发现很嫉妒,对他受到的待遇十分眼红。这一天,国王为哥伦布举行盛大宴会。宴会上,有几个人当面嘲笑哥伦布的新发现。他们故作惊讶地说:“你在海那边发现了新大陆?那又有什么呢?任何人都能够横渡大西洋,任何人都能够在海里找到那个岛,不过是让你正巧碰上了。其实这是世界上再简单不过的事了,任何人都能做到。”
哥伦布沉默着,等那些人讽刺挖苦得十分得意的时候,哥伦布顺手从宴席上拿起一个鸡蛋,举到面前说:“谁能够让这个鸡蛋尖朝下竖立起来?”
他们这个伸手试试,那个伸手动动,没有一个人能够让圆溜溜的鸡蛋在光滑的桌面上竖立起来,他们一致的结论是:这是完全不可能办到的事情。这时,哥伦布拿起那个鸡蛋,把尖部朝下,轻轻一戳,蛋壳打破了一丁点儿,稳稳当当地竖立起来了。在场的人都惊呆了。不过很快有人发出了“嘘嘘”声,说:“鸡蛋打破了,这不算数!”
哥伦布说:“尊敬的先生们,我并没有讲不许打破鸡蛋把它竖立起来。这是轻而易举的事,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然而你们却说是不可能做到的。当别人做出来了,你们又会说这是多么简单的事啊!任何人都能做到啊!先生们,冷嘲热讽掩盖不了自己的愚蠢和无能!”
哥伦布面对贵族大臣们讽刺挖苦的汹汹气势,随手拿起一个鸡蛋,灵巧运用,当即驳得那些自作聪明的家伙瞠目结舌,哑口无言。
随机应变反映了辩论者思维的灵活性。人在思维的过程中,总习惯于按原有的思路进行思维,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谓的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是由先前的心理活动所造成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当人们接触了一个新的事物时,总是要将它纳入思维原有的轨道中,使人们比较固定地去认知、反应。当然,如果遇到一般问题、熟悉的问题时,这种思维定势能够促使问题得到快速地顺利解决,但是,如果遇到一些意外事件时,原有的思维轨道没有“模式”不能接纳,就会使人束手无策。所以,一个出色的辩论者要在藏机露锋、诡谲多变的辩论世界中自由驰骋,就必须具备随机应变能力。
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对形形色色的听众演讲,幽默的话语不时引起台下阵阵笑声和掌声。某次演讲结束时,有个瘦高个子挤到台前,伸着脖子喊道:“您讲的笑话我不懂!”
“您莫非是长颈鹿!”诗人感叹道,“只有长颈鹿在星期一浸湿了脚,到周末才能感觉到呢!”
“我应该提醒你!”瘦高个子吼道,“从伟大到可笑,只有一步之差。”“不错,”诗人边说边用手指着自己和那个人,“从伟大到可笑,正是一步之差。”“你的诗骇人听闻,不能使人沸腾,不能使人燃烧,不能感染人。”瘦高个子说。“我的诗不是开水,不是火炉,更不是鼠疫。”诗人笑着答。“您自己说应当把沾满尘土的传统和习性从自己身上洗掉,那么您既然需要洗脸,这就是说您也是肮脏的了。”瘦高个子得意地挖苦道。“那么,您不洗脸,就以为自己是干净的吗?”诗人反唇相讥。瘦高个子辩驳不过马雅可夫斯基,气急败坏地说:“您这样写诗是短命的,明天就会完蛋,您本人也会被人忘却,您不会成为不朽的人。”诗人接着那人的话柄顺势说:“那好,请您过一千年后,到那时我们再来谈吧,如果您还没有腐朽的话!”
马雅可夫斯基面对心怀叵测的挑衅者,镇定自若而又反应迅速,妙语连珠而又语惊四座,锋芒锐利而又含蓄不露,集中体现了随机应变的特点。
萧伯纳说:“明智的人使自己适应世界,而不明智的人只会坚持要世界适应自己。”
随机应变是天地间最大的智慧,是才能中的才能,智慧中的智慧。只要掌握了随机应变的艺术,学会应变、善于应变、精于应变,就能够随着时势、事态的变化而从容应变,在变化中寻找到机会,在变化中获取胜利。所以,懂得随机应变的人只有一个归宿,那就是成功。
【卡耐基箴言】
面对困局的时候,我们要善于随机应变,根据内外形势的变化设计有针对性的措施,从而在变中求胜。
一个雄辩的人要在藏机露锋、诡谲多变的论辩天地中自由驰骋,就必须具备娴熟的随机应变能力。
2.尊重别人,不当面指正他人的错误
类比法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从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相同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通过对两个或两类不同的对象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似点或相同点,然后以此为根据,把其中某一对象的有关知识推移到另一对象中去,这一过程就是运用类比方法进行推理的过程,即类比推理。
由于类比法的特点是以这种现象比那种现象,以此道理比彼道理,以已知的比未知的,从而由现象的一致,达到结论的一致。因此,它常被用于辩论之中。
采取类比法辩论的基础是先导人以浅显的、能为对方接受的事例,然后顺水推舟,导入尚未被对方所认识或接受的事理。
美国独立初期,有一条法律规定,要有30美元才能当上议员。这实际上是将当时还相当穷的黑人排除在外。显然这条法规是不公正的,但在表面上又不显得荒谬。
美国当时的进步政治家、科学家富兰克林反对把有钱作为竞选议员的条件。他运用类比法进行驳斥,从看似并不荒谬的神圣庄严的法律中引申出荒谬绝伦的东西来。他说:“要想当上议员,就该拥有30美元。那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我有一头驴子,它值30美元,那么我就可以被选为议员了。一年之后,我的驴子死了,那我的议员就不能当下去了。请问究竟谁是议员呢?是我还是驴子?”
这条法律看似不荒谬竟成为了荒谬,是由于富兰克林加入了两个假定。第一,30美元等于一头驴子。本来30美元也可以等于一只天鹅,但天鹅不是愚蠢的象征,因此不能取得和驴一样的效果。富兰克林的杰出之处,就在于通过30美元把一头驴子与神圣庄严的法律凑在一起。这种联系虽然是堂而皇之的,却是法律制定者无法接受的。但他们又无法拒绝,因为这里采用了等价交换的形式。第二,他又很自然地让驴子死去,也就是借助偶然的事故,让驴子和人分离,在这一合一分之间,就把30美元和驴子的关系转化为驴子和议员的关系了。
富兰克林所运用的类比法,其讽刺力是极强的,也具有浓郁的幽默感。经过他的类比,似乎在美国有时是驴子在当议员,这岂不荒谬?
在说辩中,很多人都能够自然地运用这种类比推理的方式,将对方论点的条件部分,给予推衍、扩展、引申,找出一个比较特殊的条件,使这条件与对方的结论相悖,从而驳倒对方的观点。
运用类比辩论,关键在于能够洞察论敌错误命题中隐蔽的荒谬点,扩大其范围,加深其程度,强调其性质,使其荒唐之处暴露无遗,随着扩大显微的深入,其反驳力量也会逐步加强。
加拿大前外交官切断特·郎宁,1393年出生于非洲喀麦隆。郎宁的父母是美籍传教士。郎宁出生时,吃的是非洲奶妈的乳汁,当他30岁竞选省议员时,以莱特为首的一帮反对派掀起了一场诽谤他的运动。在论辩的时候,莱特说:“你怎么能竞选省议员,你曾经喝过非洲奶妈的奶,身上一定有非洲血统。”郎宁冷笑道:“按照你的逻辑,喝什么奶就形成什么血统。请问先生,你不是天天喝加拿大的牛奶吗?那么,在你的身上一定有加拿大牛的血统喽?你小时候还喝过加拿大人的奶,那么,在你的身上,岂不是既有加拿大人的血统,又有加拿大牛的血统?如此说来,你岂不成了‘人牛血统的混血儿’了吗?”
如此痛快淋漓的反驳,令莱特等反对派既无招架之功,又无还手之力,惨败在郎宁的话锋之下。
上述例证,都有这样一个明显的特征,即为了辩驳他人的谬误,并不一定要正面驳斥,而是先假定对方的命题是正确的,然后以对方的命题为前提加以演绎,导引到一个显而易见的荒唐的结论上去,并将之推向极端,得出明显荒谬的结论。
从某种意义上说,论辩的过程也就是证明自己的观点的过程,同时也是反驳对方谬误的过程。“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类比辩论是反驳对方谬误的最有力的武器,它既是一面显微镜,又如一面放大镜,能都鲜明突出地揭露出论题的虚假、荒谬,达到令对方论点不攻自破的目的。
【卡耐基箴言】
辩驳他人的谬误,并不一定要正面驳斥,可以先假定对方的命题是正确的,然后以对方的命题为前提加以演绎,导引到一个显而易见的荒唐的结论上去,并将之推向极端,得出明显荒谬的结论,从而达到令对方论点不攻自破的目的。
运用类比辩论,关键在于能够洞察论敌错误命题中隐蔽的荒谬点,扩大其范围,加深其程度,强调其性质,使其荒唐之处暴露无遗,随着扩大显微的深入,其反驳力量也会逐步加强。
3.心理引导,始终让对方做出肯定回答
当我们考虑某事物有几种可能性,并且每一种可能性都会导致某种后果时,常常表现为一个假言选言推理。如果有两种可能性,而这两种可能性都引申出某对象难于接受的结论,也就是说,这两种结果都涉及到某对象的心理因素或它与其他对象的利害关系时,我们便把这种假言选言推理形象地称为二难推理。
二难推理是在论辩时经常用到的一种推理。它的特点是:一方说出具有两种可能的大前提,使对方不论肯定还是否定其中的哪一种可能,结果都会陷入进退维谷、骑虎难下的境地,难以两全的尴尬难堪境遇是很难摆脱的。
古希腊有个国王,想把一批囚徒处死。当时流行的处死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砍头,一种是绞刑。怎样处死这批囚徒?他决定让囚徒自己去挑选一种。挑选的方法是这样的:囚徒可以任意说出一句话来,而且这句话是可以马上验证其真假的。如果囚徒说的是真话,就处绞刑;如果说的是假话,就砍头。结果,许多囚徒不是因为说了真话而被绞死,就是因为说了假话而被砍头。
在这批囚徒中,有一人是极其聪明的。当轮到他来选择处死方法时,他对国王说:“我将被砍头。”
这句话使得国王左右为难,如果真的把他砍头,那么他说的就是真话,而说真话就应该被绞死的;但如果把他处以绞刑,那么他说的话使成了假话了,而假话又是应该被砍头的。或者绞死,或者砍头,都没有办法执行国王原来的决定,结果只得把他放了。
从推理形式看,这个囚徒是在国王面前构造了一个“简单构成式”两难推理:如果把他砍头,那么,会违背国王原来的决定;如果把他绞死,那么,也会违背国王原来的决定;或者把他砍头,或者把他绞死,总之,要违背国王原来的决定。
在论战过程中,一方往往提出具有两种以上可供选择的命题,迫使对方在其中加以选择。但事实上,这些可供选择的命题,无论选择哪一种,所推出的结果均为对方所难以接受。这种方法表面上给人家选择的机会,而暗中却早已设下了圈套,使其无论作出何种选择都难以跳出预设的陷阱。
古时候,有一位国王颇有些辩才,自以为天下谁也说不过他。为了显示他的口才,他摆下了擂台,向全国宣布:“如果有人能说出一件十分荒唐的事,使我说出这件事是谎话,那我就把我的一半江山分给他。”
人们闻讯,纷纷来到王宫,说了各种弥天大谎,结果都被国王一一驳回。后来,来了一位官员,他对国王说:“国王陛下,我有一把宝剑,只要向天空一指,天上的小星星就会纷纷落下来。”国王听了之后说:“这并没有什么奇怪的,我祖父有个烟斗,一头叼在嘴里,另一头能在太阳上点火。”
这位官员听了后只好无奈地走了。后来,又来了一位地主,他对国王说:“国王陛下,请原谅我,我本来想早点来的,但是昨天下了暴雨,闪电把天给撕破了,我只好请一位裁缝去把天给缝上了。”国王说:“你做得很对,只是那裁缝的手艺不是很好,并没有把天缝好,今天早上又下了点小雨。”
那位地主也垂头丧气地走了。有一天,一个农夫拿着一个斗,来到国王跟前。国王奇怪地问道:“你拿斗来干什么?”农夫说:“国王陛下,您欠我一斗金子,我是来拿金子的。”国王吃惊地说:“一斗金子?我什么时候欠的?撒谎!”农夫不慌不忙地说:“既然是谎话,那就给我一半江山吧!”国王急忙改口说:“不!不!这不是谎话。”农夫笑着说:“那就给我一斗金子吧!”“这……这……不,不,这是真话,哎,不,这是假话,哎……”国王一时间满嘴支吾,不知所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