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财子
3735000000086

第86章 :思量绸缪

送李安宁和李青瑶回家后,张宇便驾着马车前往了育人学院,然后便陷入了郁闷的学习煎熬中…

临近傍晚,张宇才离开育人学院,来到飘香楼。

正值饭点,飘香楼的生意极其的红火,可以说是座无虚席,店内每个人都忙碌的不可开交,张宇左右也帮不上忙,便从李金五那里拿来账本,核算一番。

经过一番核算,张宇发现者几日之内,飘香楼的毛利润却足足赚了三千多两,除去工钱和材料费用等,纯利润也在二千五百多两左右。飘香楼的规模虽然不小,但比不上前世那些所谓的四五星级大酒店,但就是如此,飘香楼几日的纯利润,也堪比五星级酒店的利润,甚至过之而无不及!这不得不说是个巨大的成功!

这其中虽然有因为改革初期带有新鲜感,以及客人办理会员卡提前付钱的原因,才使得生意火爆,等时间久了,客流量会降低趋于平稳,利润也不会这么高了。但不管如此降低,飘香楼先的头筹的机遇,已经抓住了。之后的事情,便是利用好这个机遇,将飘香楼的名声打出去。不过,这个打出去,便不是局限与安宁城了。

安宁城再怎么繁华,也是县城,虽然人口十几万,但也没法和郡城、州城比拟。所以张宇要去繁华之地,去文远郡、徐州城开飘香楼,甚至是京城!

只有在那些大地方开店打出了名头,飘香楼的生意才算是真正的红火,才能真正赚大大钱。

当然,现在的张宇,或者说是张府,还没有那么多的资金去大地方,还需要在安宁城收拢资金,等资金充裕了,才能另谋他地。生意倒闭,百分之八九十都是因为资金缺乏,张宇深知缺少资金的严重性,所以张宇不能冒失。

另外,张宇也清楚,单靠飘香楼一家酒楼收拢资金,估计得收拢数年功夫,才能集齐去文远郡开酒楼的充裕资金。故而张宇不可能将筹码全部压在飘香楼一家身上。

张家还有一家布庄和两家闲置下来的酒楼。本来按照张宇的打算,是将那两家酒楼也改造成为飘香楼,这样一城三家飘香楼,完全垄断安宁城的客流量。但经过深思熟虑,张宇却否定了这个打算。

至于原因嘛,先前他便对周稚墨和王月娥讲过,安宁城只是县城,规模小,开三家飘香楼有些太多了,水满则溢,便是这个道理。而且还需要给竞争对手留点活路,这样也是为自己某个安生。现在一家飘香楼便引得周围的酒楼虎视眈眈,真要是开了三家,那到时候不麻烦才是怪事呢。

既然不开酒楼,张宇灵机一闪,又有了全新的打算。

王家作为安宁城三大富商之一,其底蕴,就是放在文远郡都算能排的上号。王家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家底,便是因为历代经营印刷书籍的缘故。大华国重文轻武,再加上秀才易考,故而造成了大量百姓投入了科举道路当中。学习的人多了,看书买书的人自然也就多了,而这个时代又无活字印刷术,只能靠雕版印刷术来印制书籍,故而便造成了书籍成本高。成本一高,商家为了赚钱,便猛抬价格,几番猛抬下来,书籍的价格便高到了一个坑爹的层次。这就好比炒作古董,本来不值钱的破古董,因为商家的互相吹捧哄抬,使得不值钱的东西成了稀罕物。

既然印刷书籍这么赚钱,而张宇又懂活字印刷术,为何不自己开办作坊,自己印刷书籍来买呢?

只要有了活字字模,那印刷出来的书籍成本低廉,而市场上的书籍价格昂贵,此消彼长,这之间的差价大得出奇啊,可想而知利润会有多高!

所以张宇打算建立印刷作坊,印制书籍。而那两家闲置起来的酒楼,到时候稍微改变改变,便可成为书籍销售点!安宁城外可是有数个码头啊,京杭大运河从北至南,经过无数大城市,所以将书籍运送出去,又快捷又方便!只要书籍运回去,到时候便以低市场价的价格销售,不怕没有买家!那时,买书所赚取的利润,比开飘香楼还要赚钱。

不过再开印刷作坊之前,却有个棘手的问题摆在眼前。那便是张宇不懂雕刻,那如何雕制字模呢?故而张宇暗暗计算,要找个懂得雕刻的师傅学习雕刻,这样用瘦金体雕刻字模,印刷出来的书籍全是瘦金体,这样便是一道招牌,一张防伪标识,因为举国上下,会瘦金体的人只有张宇一人而已。

除了开办印刷作坊外,张宇也有心思改造张家布庄。

安宁城的程家主营布庄,其家族下有众多的桑田蚕农以及生产作坊,他们生产的丝绸、锦缎、麻布等等,远销他处,不比王家逊色。

张家名下只有些田地,并无桑田蚕农,故而那家布庄只是低价买来布料,然后高价卖出,只是赚赚差价罢了。

张宇也没有那个能力买地种桑,然后开作坊纺织,而且就算有那个能力,张宇也不会去做,因为那样太耗成本了。程家有现在这个规模,不是一蹴而就变成的,是不断发展。故而张宇只有另谋他处,从其他法子改造布庄。

这些时日下来,张宇发现大华国内的衣衫衣服种类很杂,男士既有长衫,又有圆领长袍,又有短褂、麻衣等等,女士则是以襦裙为主,再加上一些披肩配套等等。但就是如此杂,张宇也没发现一个男人穿中山装,一个女人穿旗袍的。

所以张宇灵机一动,禁不住的想来,若是能设计出中山装和旗袍来,不知能不能引起时尚,从而赚取超额利润?

中山装是孙中山设计的,一身衣服上包含了诸多含义,比如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袋盖为倒笔架,寓意为以文治国,又比如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衣领定为翻领封闭式,显示严谨治国的理念等等。这些含义照搬到古代,依旧使用,而且中山装简洁实用,穿戴起来方便快捷,比之长袍、长衫等等,要适用的多了。

所以,要真的能将中山装推广,那利润前景可观啊。

当然,张宇也不是傻得认为,中山装只要生产出来,就一定畅销。毕竟古代人的思想保守,喜欢按部就班,让他们改变旧习,是需要很大的功夫的。这就更不要说女子的旗袍了,那将更难让世人接受。

不过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古人的观点确实很难改变,让他们也是盲目的,若是皇帝都穿中山装,若是宁贵妃都穿旗袍,那世人会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