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行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一、处世须注重修身
打小起,我们就从周围人的口中和书本中,知道了许许多多的格言,像“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与人方便,自己方便”,“打人莫打脸,骂人莫揭短”,“逢人且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休与小人为仇,小人自有对头”,“得饶人处且饶人,路逢窄处难回避”……这些老辈人传下来的格言,都是在教我们如何处世。
一个人要在社会上立足,多多少少都要懂得一些处世的艺术。不然,就难免使自己在生活中变得磕磕绊绊,四处碰壁,影响事业的成功,影响人际关系的融洽,也使自己成为一个孤立无援、不受人欢迎的人。反之,如果懂得处世的艺术,则会帮助自己事业成功,生活顺遂。
清人金缨《格言联壁》里说:善于处身(安身、立身的意思)的人,必定善于处世(在社会上活动,与人打交道)。不善于处世,就是在妨害自己。这番话讲得的确是有道理的。
有一次伊丽莎白女王在和丈夫阿尔伯特亲王说话的时候,语气高傲,伤了亲王的自尊心。亲王就一个人进了自己的房间,锁上了门。过了一会儿,有人来敲门。亲王问:“谁?”门外回答:“我,英国女王。”亲王没有开门。又过了一会儿,又响起敲门声,但温柔多了,门外人轻轻地说:“是我,你的妻子。”门打开了,二人重归于好。
你看,即便是夫妇,不尊重对方,不懂得处世,也会吃闭门羹。
怎样才能真正处好世呢?《格言联壁》里说:善于处世的,一定是严于修身的。不严修身,处世就会变成媚世。什么是媚世?就是自贬人品,不讲道德,成为老于世故的滑头。
许多人常常为自己不善处世而苦恼。其实,他们缺少的,不是不懂处世艺术,而是修身不够。
明人冯梦龙在《笑府》里讲过一个笑话:甲乙商量合伙做酒。甲对乙说:“你出米,我出水。”乙说:“米都是我的,如何算账?”甲说:“我决不昧良心,到酒熟时,只挤着还我这些水便了,其余都是你的。”
像这样为自己精于算计的人,如何能与别人共事?马尔登说:“要想吸引朋友,须有种种好品行、自私、小气、嫉妒、不喜欢成人之美、不愿意闻别人之荣誉的人,是不可能获得真心朋友的。那些在交友中常常不能如愿的人,多半应以此为戒。”波斯诗人萨迪也说过:“谁若想在困厄时得到援助,就应在平日里待人以宽。”“那些不肯济弱扶贫者,当他跌倒时,也将无人加以援助。”
李嘉诚是香港著名的大企业家,他的两个儿子李泽钜和李泽锴,一个搞环保,一个搞高科技,也是有名的企业家。李嘉诚非常注意在待人处世时的修身,他也以此经常教育儿子。他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说:“我喜欢友善的交易,喜欢人家主动来找生意。我常教育我两个儿子,要注意对方的利益,要不占任何人的便宜。”李嘉诚说,作为企业家,每时每刻都在与人打交道,注意人们怎么想,会怎么做,以及做什么都是日常工作中的一种必要。他说:“工商管理方面要学西方的科学管理知识,但在个人为人处世方面,则要学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不断修身养性,以谦虚的态度为人处世,以勤劳、忍耐和永恒的意志作为进取人生的战略。”
李嘉诚教育儿子要重然诺。他说:“如果要取得别人的信任,你就必须做到重然诺,在做出每一个承诺之前,必须经过详细的审查和考虑。一经承诺之后,便要负责到底;即使中途有困难,也要坚持诺言,贯彻到底。”
两个儿子都称赞他们的父亲是最好的商业教授。李泽锴说:“我从家父那里学到的东西很多,最主要的是怎样做一个正直的商人,以及如何正确处理与合伙人的关系。假如拿10%的股份是公正的,拿11%也可以,但是如果只拿9%的股份,就会使财源滚滚而来。”李嘉诚父子三人都在商界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与他们注重严修身基础上的待人处世艺术,是大有关系的。
要善于处世,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圆滑、虚伪、八面玲玲珑、见风使舵,或者施展阴谋诡计。
一位西方哲人说得好:“要善于处世,不过,可别成为处世的专家。”老辈人传下来的许多处世格言,有的是有益的,有的则是不足取的。一味在如何讨好别人、如何使自己不吃亏上钻研处世,就会扭曲了自己,就会使自己变成一个变色龙似的人,还会使自己时常陷入尴尬狼狈的境地之中。
有一个做秘书的,领导让他看一篇报告写得如何。他看过后来汇报,说:“我认为写得还不错。”领导摇了摇头。秘书赶快说:“不过,也有一些问题。”领导又摇摇头。秘书说:“问题也不算大。”领导又摇摇头。秘书说:“问题主要是写得不太好,表述不清楚。”领导又摇摇头。秘书说:“这些问题改改就会更好了。”领导还是摇头。秘书说:“我建议打回这个报告。”这时领导说了:“这新衬衣的领子真不舒服。”
你看,这样做人处世,岂不太累?
处世,要坚守做人的基本准则,要诚实,守信,自尊,也要尊重他人。我们在非原则问题上不妨忍让、谦退,但在原则问题上却不能无是无非。在涉及个人利益时,有时不妨吃点亏,但对于损害公共利益的事却不能纵容姑息。“对人要和气,但不要狎昵”(莎士比亚语)。“一个人能顺从别人当然很好,但必须表明这是出于对他的尊敬,绝非惟命是从”(培根语)。“不相信任何人和相信任何人,同样是错误的”(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
著名翻译家傅雷曾给儿子傅聪写过多封信,教育孩子如何待人处世。他不是就处世谈处世,而是强调修身。只有严修身,才能处好世,而不是媚世。
在一封信中他写道:“我认为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人的;即使人家一时不了解,日后仍会了解的。因为我一生做事,总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还是坦白。绕圈子,躲躲闪闪,反易叫人疑心。你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实话实说,只要态度诚恳、谦卑、恭敬,无论如何人家不会对你怎么的。我的经验,和一个爱耍手段的人打交道,永远以自己的本来面目对付,他也不会用手段对付你,倒反看重你的。你不要害怕,不要羞怯,不要不好意思;但话一定要说得真诚老实。无须那些不必要的顾虑,而不说真话。就是在实际做时,要注意措辞和步骤。只要你的感情是真实的,别人一定会感觉到的,不会误解的。”他还写道:“坚持真理的时候必须注意讲话的方式、态度、语气、声调,要做到越有理由,态度越缓和,声音越柔和。坚持真理原是一件艰巨的斗争,也是教育工作,需要好的方法、方式、手段,还要有耐心,万万不能动火,令人误会。”
傅雷已经离我们而去,但他留下的《傅雷家书》,却是值得今天生活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的我们好好读一读的。
作家陈村出了一本书《生之歌》,其中一篇文章谈到为人处世的问题。他说,我们是从家里出发的,处家的经验令我们对处世有点信心。我们将在家时的善意带到社会上,朝人们微笑。我们中间既出了雷锋那样的非常杰出也非常走运的人,也有人受骗上当以至被卖到山乡。结果那么不可测,处世的格言就多了起来。什么人心隔肚皮,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等等。他说:“我常常不知道如何教导孩子。我应该让她背诵处世格言吗?我困惑于该教她别人打你的左脸,你就把右脸送上去,还是要她必须以牙还牙。我不知是否应当预先通知她这个社会的毛病,人心难测江湖水深,由此败坏她的少年时代,还是接着给她讲古老的童话,仙女和小矮人。”
像陈村这样的困惑也许许多人都有。或者我们一时明白该如何做了,但遇到某些情况又犯糊涂了。现在市面上教人处世的书真是不少,“厚黑学”之外,又有“黑白经”,还有书教人“在装呆作痴中求伸”、“在人屋檐下,必须把头低”,以及什么“办公室兵法”等等。对这些“聪明人”传授的“经验”我们需要提高警惕。如果像他们鼓吹的那样一门心思去做“处世专家”,就怕我们将变成自私虚伪的媚世者,丢掉为人最可宝贵的东西,这就是做人的品格。
陈村说:尽管有困惑,但有一些话他是一定要告诉女儿的:“我们做人一世,得到幸福和感动,得到友谊和爱情,不是因为我们的防卫的姿态,而是源于身心的开放。能够忘记恐惧,忘记自己,我们才会得到人生最宝贵的东西。它也许不多,但因为有了这样的温暖,我们才会对为人、对处世留有亲切的回忆,我们才不枉做人一世。”
要善于处世,但不要媚世;要严于修身,不要做“处世专家”。如果我们真正这样做了,那么,“处世”两难的问题,就不会如乱麻那样困扰我们了,我们也就能如陈村所说的那样,“对为人、对处世留有亲切的回忆”,得到人生最宝贵的东西。
二、教养是你最重要的财富
曾有一位学者到某高校作报告。在报告开始时,他先向台下的听众提了一个问题:“你们认为,现代社会最缺什么?”台下几乎是异口同声:“缺德!”这个回答,也许有些偏激,但也确实道出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这就是道德水平的下滑。而教养,作为一般文化和道德的修养,也正是目前被许多人所忽视的。
《北京青年报》开设了一个小栏目,叫《文明,就差这一点》,已经开办相当一段时间了。每期栏目都是一幅漫画配上一二百字短文,文字都是市民写的亲身见闻,内容是揭露、批评日常生活中那些不文明的人和事,也就是俗话说的“缺德”的人和事。比如在禁止游泳的通航河道里游泳、洗澡,这些“浪里白条”还美滋滋地说:“这可比洗浴中心的冲浪按摩浴缸好多了。”再比如在公园的湖里,一些游人用网子捞小蝌蚪,也不知捞回去干什么用。还有乱踩草坪,光着上身乘公交车,住在楼房高层的人浇花的水流到楼下住户家也不管,遇到盲人不尊重地乱叫“瞎子”,等等。这些不文明的行为,都是缺乏良好教养的表现,看起来都是些“小小不严”的小毛病,但对于社会来讲,是败坏风气的毒素。对于个人而言,则是必须疗治的品德上的大弊端。
一个人来到世上,要生存,要发展,渴望拥有健康、智慧、快乐、幸福、自由、财富、成功,这都没有错。但千万不要忘了还有一样东西是我们最应该珍视、最应该花毕生的努力去获得的,这就是高尚的为人品德。《格言联壁》里讲,要管好自己的“七尺之躯”,先要管好自己的“方寸”即心灵。要想在世界上有所作为,先要调理好自己的内在品行。这也就是古人常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先要“修身”的道理。有一个古代故事:
一位青年一心想成就一番大事业,但他却懒得打扫屋子。他的父亲便批评他:“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是的,一个懒惰、邋遢缺乏良好生活习惯的人,又怎能担负起重大的责任、完成艰巨的事业?而要管好“方寸”、“理会一腔”,从而能够“理会六合(即天下)”,就要加强品德的修养,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有良好的教养。
洛克是英国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思想家,生活于17世纪中叶和18世纪初。他指出,人的衣服可以由裁缝做得很合适,人的动作可以由教师教得很有派头,但是这些事情固然可以使他显得很体面,却没有一样能够使他变成一个受过良好教养的绅士。即使他还具有学问也是不够的,因为弄得不好,学问反而可以使他在与别人交往的时候更加无理,更加令人难受。由此,礼仪是在人的一切别种美德之上加上的一层藻饰,使它们对他具有效用,去为他获得一切和他接近的人的尊重与好感。没有良好的礼仪,其余一切成就就会被人看成骄夸、自负、无用或愚蠢。
洛克说,没有教养的人有了胆量,胆量就会带有野蛮的色彩,而别人也必以野蛮相看待;学问就变成了迂气;才智就变成了滑稽;率直就变成了粗俗;温和就变成了谄媚。没有礼仪,无论什么美德就都会变样。他说,美德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但是使它们生出光彩的则是良好的礼仪。
按照洛克所说,所谓“教养”,它是以美德为根基,而以礼仪为藻饰的。如同钻石,经过琢磨和镶嵌之后,它就放出光彩来了。
美国成功学家马尔登也说过:文明的举止,还有这背后所蕴藏的对人的体谅、关心,是我们人生的一笔巨大财富。不同的举止,可以使我们或者恼怒,或者平静;或者兴高采烈,或者羞愧难当;或者与禽兽为伍,或者与圣贤同列。这种东西好像是我们日常呼吸的空气一般,平时我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润物细无声,天长日久、一点一滴地对我们产生作用。这种绵里藏针的力量,是那种匹夫之勇所不能比拟的。它是我们日常社交生活的润滑剂,是整个社会减少损耗、高效运转的助推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