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学会倾听
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假若我们能够放下那颗虚荣心,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肯定能够从别人的意见里,发现自己的许多弊端,这些弊端又是达成成功人生所必须克服的,所谓“以人为镜”正是这个道理。
你一定要记住:“知道怎样听别人说话,以及怎样让他开启心扉谈话,是你制胜他人的惟一法宝。”
人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肯定有许多东西是我们个人所无法了解的,通过倾听别人的谈话我们可以获取许多有用的信息。可以分享他们的知识和经验。而你所得到的是别人的好感与支持,哪一个人喜欢别人总是驳斥自己呢?
对于大多数人来讲,一生中大多数经历是容易忘怀的,记忆中深深烙下的往往是刻骨铭心的经验,所以如果你能有幸倾听他那最可宝贵的东西无疑会极大地丰富自己。
学会倾听,绝对不是一言不发,那样对方马上会感觉是对牛弹琴,索然无味,因此更恰切地说,你应该学会引导对方谈话,诱导他说出他想表露的一些真实的东西和看法。
由子虚荣心理,许多人害怕别人发现自己的不足,害怕会遭到拒绝。要想让对方开启心扉,应该首先让他消除自己的顾虑。一旦别人发现和你在一起很安全,而你又打心眼里赞赏他时,他便可能向你开启心扉。每个人都需要有人一起分享他的感受,可又害怕一旦向人表白,会得不到共鸣,甚至会被人看作悲惨。残酷和自私。假若你相信自己也是自私的,对别人冒犯你的个别行为,站在同一立场上,即使不能接受,也应加以考虑。因为人们的基本情感都是大同小异,无非爱、恨、恐惧等等,甚至还不时掠过一些罪恶的念头。接受这些并不可怕。因为这才是人的本来面目。
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无形之中便赢得了对方的心,因为对方会觉得自己的情感有人理解,便会全身心地支持你。这对你的成功将起到不可估量的帮助。
当然,有一点值得你注意,当别人向你吐诉心声后,往往期待着你能为他保守秘密。你绝对不能以此为条件去要挟他,更不能随意地把他的经历告诉别人,一旦他发现你粉碎了他对你的信赖,你会永远失去他的支持。
③肯定他人的长处
虚心学习他人的最重要一条是肯定他人的长处。当我们真心实意地向他人学习时,首先应该对别人的长处加以肯定,前文我们已经说过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的亮点,每个人都期待别人来发现并欣赏他的闪光之处。一旦你能够做到这一点,相信他会把这些东西展现给你。因为大多数人都有一种共同的心理,期待别人的肯定和赞赏。所以他不可能对自己的长处也加以隐藏,他甚至还加进些炫耀的成份在里面,你都在可不必理会,给他一个展现的机会吧,你不仅仅是给了他一个机会,你更多的是得到了他的许多智慧的结晶,这些对你的一生都将有着极大的帮助,是你克敌制胜,勇往直前的法宝。
⑶帮助他人
前面我们讲述了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里应该学会适应他人的两个主要方法。可以我们知道,凡事都是相互的。适应他人固然要心胸宽广和虚心学习,但如果仅仅只是单方面的去适应他人,而他人对你难以适应,则仍然无法得到他人的支持与帮助,因此,还必须有另一种能力,就是还要具备帮助他人的能力和习惯。
有人说“适应他人就是为了战胜他人”,其实这话不尽其然。参与竞争,出人头地,达到成功固然是每一个人的奋斗目标,但是不要忘了真正的个人成功里还有一条是人际关系方面的成功,人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更多地是战胜自己而不是战胜他人,更多地是与他人相互合作而不是相互争斗。我们所说的竞争是合作前提上的竞争,是竞争与合作的对立统一。试想想,纵然你获取了万贯财产,可是由于品行问题搞得众叛亲离,成了孤家寡人,哪里有一点幸福感可言?成功与幸福始终是伴随而行的。没有幸福的个人成功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因此,我们所说的竞争是对事不对人,朋友之间在事业上可以竞争,但在生活中还是好朋友,甚至一家人之间也存在竞争,但更重视的是合作,可以说,人来到世上,离开合作,谁也无法生存。因此,我们一方面提倡自助,另一方面主张得到他人的帮助与帮助他人。我们不能单纯为了小范围内的个人利益相互竞争,我们应该为了大范围内的共同利益而共同合作。帮助他人才能得到他人更多的帮助,就像理解他人才能够得到他人的理解一样。
a.要有同情心
人在世上,难免都会有不如意的时候,有时甚至会遭受很大的打击,在这种时候,没有人会拒绝别人善意的帮助。“君子不乘人之危”是说正义的人不会在这个时候再给他人伤口上撒一把盐,把别人置于死地。我们主张“君子好乘人之危”是指在别人处于危难之时,君子能够挺身而出,伸出援助之手。电影或小说中经常有一些这样的片段:两个人本是对手的人,其中方落难后得到另一方的救助,尔后两人成了亲密的朋友。敌人之间尚且如此,更何况大多数人是我们的朋友,因此,保持一颗同情心至关重要。救人一时之急,会得到他人一世之爱戴,何乐而不为?
当然,救助或帮助他人是要暂时付出代价的,但是如果从长远利益来看,这点个人利益的牺牲是微不足道的。
大家都知道“马歇尔计划”,如果当时美国只考虑自己的眼前利益,不拿出那么多钱来振兴西欧,它会长时间保持霸主地位吗?它的计划一方面帮助了欧洲各国,更重要的是它开拓了国际市场,繁荣了国内市场,使他本国的经济有了良性发展的大环境。
再比如我们今天熟知的微软公司,他们在竞争与合作这方面就高人一筹。当年微软和苹果争雄时,因为微软公司“兼容”,允许各大电脑厂商使用自己的操作系统而使自己迅速发展壮大为世界软件业巨头,相反,苹果的不兼容则使自己的路越走越窄。
俗话说“与人方便,与己方便”,今天你投别人以挑,他可能不会马上报之以李,但他早晚会记住你的好处,也许会在你不如意时给你以回报。退一万步来说,你好心帮帮别人,他即使不会报答你的厚爱,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日后不会做于你不利的事情。如果大家都不做不利于你的事情,这不也是一种极大的帮助吗?
保持一颗同情的心,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友爱之手。
b.主动给人找台阶
生活中随处可遇到尴尬事儿,处于尴尬境地的人一定会觉得颜面尽失,在这个时候如果你能为他找一个台阶下,不但能立刻博取对方的好感,而且也会为你建立良好的社交形象。
1953年,周总理率中国政府代表团慰问驻旅大的苏联军队。在我方举行的招待宴会上,一名苏军中尉在翻译总理讲话时,译错了一个地方。我方代表团的一位同志当场做出了纠正。这使总理感到很意外,也使得在场的苏联驻军司令大为恼火。因为部下在这种场合下的失误使他很没面子,他马上走过去,要撕下中尉的肩章和领章。宴会厅里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这时,周总理不失时机地给对方找了一个“台阶”,他温和地说:“两国语言要做到恰到好处地翻译是很不容易的,也可能是我讲得不够完善。”并慢慢重复了译错的那段话,让翻译仔细听清,并准确地翻译出来,缓解了紧张气氛。总理讲完话后在同苏军将领、英雄模范干杯时,还特地同翻译单独干杯。苏驻军司令和其他将领看到这一景象,在于杯时眼里含着热泪,那位翻译被感动得举着杯久久不放。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社交场合下,一定要给别人面子和“台阶”,因为此时他的自尊心和虚荣心都特别强烈,如果你能帮他保住面子,维护了尊严,他会对你产生非同一般的好感。而这些,对于你的今后,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适应他人,帮助他人,然后被人适应,受到别人的爱戴与支持,这是人在这个竞争社会里的立足之本,更是实现个人成功的必备手段之一。诚想,如果连周围接触的人都适应不了,又如何能够受人爱戴与尊重?又如何能获取别人的帮助与支持?又如何能够实现竞争与合作并达成成功的人生呢?
3.适应环境求发展
一个人不可能总是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中,即使是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中,环境也会时常发生变化,如果不会适应环境的变化或者适应新环境,则只能归于失败。前面我们所述的青蛙一例便是很好的明证。相传在洛杉矾生活的中国人总遭劫匪,是中国人比美国人或其他国家人更富裕、更有钱吗?非也。究其原因是国人的适应性太差。因为美国社会崇尚自然和高效率,所以一般美国的人并不戴名贵的首饰或物品,身上也不携带现金,出门消费用信用卡支付,才去洛城的中国人很难适应这一习惯,女士们总是把名贵首饰戴在身上,而男士们除了戴金表外还随身携带大量现钞,似乎不这样就不足以显示自己富有似的。其实说穿了,在美国的中国人中富人还真少得可怜。铤而走险的歹徒也许估摸到了中国人的这种心理,所以频频袭击中国人。当然,这里面还有其他因素,可不适应新环境是其中的最大因素。一个人要想营造成功人生,一定要有适应环境变化以及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否则必将遭遇青蛙或洛杉矾华人的命运。我们应该如何学会这种适应能力呢?换句话说,我们应该如何练就这种可塑性呢?下面我们将从工作环境、生活环境以及社会环境三方面来论述这个问题。
(1)适应工作环境
有人说:“树挪死,人挪活。”还有人说:“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其中尽管有诸多合理的成份在里面,但总感觉仍然是个人的适应能力欠佳之缘故,是金子总会发光,至于什么时间发光完全看个人的适应能力问题。
B大学毕业后去了一家外资企业,和他一起加盟的还有不少才华横溢的大学生,可不到半年就有人开始跳槽,到B考上研究生离开公司时,和他一起去的已差不多走完了,而他们频繁地更换工作也并没有给自己带来多少收益,因为外企的加薪制完全是看你能否为公司发展做出贡献来定的,不要说加薪了,干不到一年就离开公司的人连年终奖金都拿不到,那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有人说,不要过分看不断跳槽可以锻炼人生存和适应能力,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代价也稍嫌偏大。如今,还有一些人在不断跳槽,似乎这东西也有“成瘾性”。他们动辄就拿“美国人怎么怎么”来吓唬人,真不知道这种超前意识给他们带来了什么好处。一生之中换几个工作环境不足为奇,而一年之中就更换几个,连美国人自己都感到吃惊。
这明显是一种适应能力的问题,那么应该如何适应工作环境呢?
①不要过分看重自己
才参加工作的不少大学生,总是踌躇满志,渴望在好的工作岗位上一展自己的才华,因此大多数人都要求工作单位考虑自己的专长,其实仔细想想,这恰恰是没有自信心的表现,为什么除了专长就不能做点别的什么,要知道你自己所谓的专长其实并不一定是用人单位所期待的专长,用人单位往往更注重于考察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对不同岗位的胜任能力。说穿了,用人单位更期待那种一专多能的人才,在机会合适的时候才考虑你的专业。大多数情况下是用你的非专业才能。当然,大学生综合素质不高,与我国的教育体制有一定关系,专业面过窄造成了这种状况,但是总有一部分人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所以成功最终归于他们。难道这也是天意?这难道还不值得那些自命不凡的所谓天之骄子们深思吗?
即使是真正的才子,真有一技之长,也不要期待能一步到位,因为开始的工作对于以后干本专业将起着良好的铺垫作用。这是许多工作多年的人们经验的总结。
素有某大学新闻系“才子”之称的沈某,在大学期间已经小有名气,不时有作品见诸于报端,有的甚至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大学毕业后,他如愿以偿地分到了一家大的报社。他个人认为以他的才能,肯定会被分到“新闻部”,至少当记者。可是分配方案让他好生失望,他被单位分到总编办公室工作,其实领导这样做是为了考察他的综合才能,让他尽快熟悉报社运作的全过程,可他却埋怨领导不具慧眼,结果可想而知。如果领导大度爱才,也许会重用他,假定遇到另外那种领导,有他倒的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