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样一个“碰撞”的时代,真正的碰撞不是实体的冲击,而是创意的碰撞。既然是碰撞,总有输赢,关键要看你的脑中爆发的创意能量能做多少有用功。人生就是和惧怕失败的心理较量,而且千百计地琢磨出惊心动魄的“创意大片”,尽管痛苦,依然被快乐呼唤着。也许如此,创意是种本能的欲望,是一种自救的活法。
一、创新才能制胜
1.创新将成为新的市场准则。
福特公司在本世纪一直是工业时代和流水线的代名词。
1927年,福特公司建成的红河工厂,从一扇大门输入铁矿石和煤炭,从另一扇门输出A型轿车。而今天,福特公司却把制造的事情丢给供销商去干,而自己却宣称要成为一家设计和营销公司。
如今,西方像福特这样的跨国企业实际上并不拥有多少生产设施,它们的资产仅仅是它的品牌。他们把这种公司结构称为“知识公司”。
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布朗宁将这种变化戏称为“老狗学的新把戏”。他考察了这些顶级的企业集团之后所得出的结论是:“知识以惊人的速度失去作用。”今天无所不知的人,明天就是令人讨厌的家伙。正如苹果电脑公司的艾伦·凯所说的,“预测未来的最佳途径就是发明未来。”
2.创新将成为新的创业准则
1960年至1990年间,由年轻的斯坦福毕业生开创的公司创造了超过25万个就业机会。而现在,清华大学正准备延续斯坦福的“教育+创新+财富”的道路。这里传出的振奋人心的消息是,清华大学鼓励在读的学生创办自己的高新技术企业,而使他们不必在得到文凭以后发现时机不再。
Compaq电脑的售后服务人员曾经遇到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客户在买回电脑的第二天打来电话,说这台电脑的咖啡座坏了。这让工作人员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电脑配置里并没有咖啡座这一项啊?经过售后人员的调查才搞清楚,原来这位顾客把光驱弹出来的放置光碟的地方用来放咖啡杯了。
虽然这只是一个笑话,但所谓的经验主义的确很容易让我们不动念头地自以为是。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以算做创新一代的预言了。
美国威斯康星州16岁的少女卡西·福克斯在去年的股票交易大赛中夺魁以后,获得了非正式的家庭投资顾问的地位,她说:“我妈妈在购买何种股票的问题上征求我的意见。我指点她购买一家玩具公司的股票,她的钱就增加了两倍。”其实这很容易解释,因为卡西·福克斯比我们更容易避免由经验引起的常识的误导。
在今天,其实已经确立了在未来生存的标准。通用电气公司在全世界拥有30万名员工,每人平时都要随身携带一张卡,名为“通用电器价值观卡”,这些价值观都是公司进行员工培训的主题,也是决定公司职员晋升的最重要的评价标准:
痛恨官僚主义、开明、讲究速度、自信、高瞻远瞩、精力充沛、果敢地设定目标、视变化为机遇、适应全球化。
也许还该加上一条:哪怕你才1岁。
3.创新会将为新的分配准则
非洲的部落老者曾经掌握着该部落的全部知识,包括历史和历史记载的手段——文字。他们的知识优势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经验”。
经验的惟一作用是用来代代相传。而今天在《财富》看来,经验却成为“吃剩下的苹果”。
想一想,我们能得到的成功经验是什么——有背景的父母、高等学历、能借给你钱的朋友,还有“熬”的好处——熬年头、熬文凭、熬资历、熬本钱。
现在需要你出头了。《财富》告诉我们的出路是:开一家网络公司,给自己一个首席执行官的头衔。《财富》列出了40名40岁以下的美国富翁,不管是以215亿美元资产名列前面的迈克尔·戴尔,还是以2.43亿美元名列第40位的格雷格里·雷耶斯,拥有的财富都不是靠年头能够积出来的。因为他们生逢其时——年轻,技术、创新的思想、交汇的新技术时代。
是年头,还是念头决定这个时代的一切?
日本富士通公司总经理秋草直之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工龄与年龄在富士通不具意义》的文章,宣扬了他所谓的“成果主义”,观点:“这种被称为成果主义的思想已经成为产业界的一大趋势。这种思想不同于原来以生活费为基础、按资历决定工资多少的生活工资制度,而是鉴于劳动合同的本质,把工资始终与对公司的贡献联系在一起。”
这种否定过去的观点目的在于用现在和未来作为评价人的时态。“生姜还是老的辣”的用人标准开始被“初生牛犊不怕虎”所取代。
4.创新的否则
常识性的知识只会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如何。而创新的思路却能够说;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对于未来经济而言,“推翻常识”,是获得竞争力的关键。
这是经济学家和未来学家所能够提出的2000年以后的生存手册的共同主题,指明了企业发展的未来之路——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
(1).推翻“what”——开发新产品的常识。P&G公司不仅开发了合成洗衣粉,而且开发了纸的加工工艺,生产了纸尿布,使公司的利润一下子增长了20%多;米其林公司在推出寿命较长的辐射型轮胎后,占据了美国轮胎市场的11%。技术决定了企业在未来的竞争力,不管这个企业以前曾经如何如何。
(2).推翻“towhom”——服务对象的常识电子记事本是面向商业公司用户的,这是常识。然而,当一家日本公司开发出一种具备通信和画图像功能的电子记事本上市时,却争取了小学生和女孩子们的欢心。
(3).推翻“where”——销售场所的常识。北京有一家叫羊坊涮肉的饭馆,远在城乡结合部,但这种经济方式正好满足了汽车普及时代消费者的追求。电子商务成为全球化经济的重要支柱概念,亚马逊书店的成功注解了这一点。网络进一步打破了地点对经济的限制,“未来的办公室和商店在你的口袋里”,这是诺基亚提出的口号。
(4).推翻“when”——时间的常识。以城市地区为中心,24小时营业的廉价商店、书店及服装专卖店等打破时间常识的零售店风行一时。讲究时间差,成为未来经济的制胜点。
(5).推翻“how”——经营方法的常识。日本的一家小酒店不仅让顾客把饮料带到该店的二楼去喝,而且还在那里设立了自由的大众俱乐部。来这里的客人既能在一层买到自己爱喝的酒,还能在二楼进行娱乐。
二、探讨灵感的实质
灵感这个神秘莫测的东西,包含着多种因素、多种功能,有着多侧面的本质属性,它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灵感也是人脑对信息加工的产物,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质变和飞跃。由于它信息加工的形式、途径和手段的特殊性,以及思维成果表现形态的特殊性,使灵感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变成了极为复杂、玄奥而扑朔迷离的思维现象。
尽管如此,灵感对于创造发明的神奇作用却是不容忽视和低估的。
我国荣获戴维逊奖的数学家侯振挺,对自己如何得益于神奇的灵感启示,证明了世界上公认的数学难题“巴尔姆断言”,曾作如是说:“当时我深深地被‘巴尔姆断言’所吸引,一头扎进了对‘巴尔姆断言’的证明工作,一次又一次似乎到了解决它的边缘,可是一次又一次都没有达到目的。我早起晚睡,夜以继日,利用了全部可以利用的时间,吃饭、睡觉、走路,头脑中总是围绕着‘巴尔姆断言’。”说到此,侯振挺深有感触地说:“难啊,确实是真难……时间一天天地过去,明明一个证明它的轮廊逐渐在头脑中形成了,但还有一些问题证明不了,就像一座大山挡住了去路。我把当时的进展写成一份文件。当时我正在外地实习,就让一位同学顺路带回学校去请教老师,于是我送那位同学去火车站。就在火车将要开动时,在我那始终思考这个证明的头脑里,忽然闪过一星火花,刹那间似乎在那挡路的大山里发现了一条幽径,于是我留下了那份写给老师的文件;立刻在车站旁的石条上坐下,拿出笔推导起来。果然,那一星火花照亮了前进的道路,曲折的幽径越来越宽。十几分钟以后,这最后一座大山终于被抛到我的后面去了,‘巴尔姆断言’完全得到了证明。啊!好容易!只十几分钟就完成了!”
上面的实例仅供读者细心体会。下面我们就产生灵感的心理机制和生理机制做一简单探讨和说明。
1.关于灵感产生的心理机制。
从人的大脑中有潜意识和潜思维存在的观点来看,灵感产生的心理机制大体是这样:当一个人长时间思考着某个复杂的总是得不到解决的问题,中途休息或娱乐时,也就是通俗地说:放松一下,换换脑筋的时候,这时人的显思维就不再思考这个问题了,而潜思维却仍在那里“埋头”去想,或者说,潜思维这时才把显思维未完成的工作接过去。因为潜思维能提取比显思维大得多的信息量,还不厌其烦,不知疲倦得如同一头老黄牛,而且还能一遍又一遍高速度进行各种信息的排列组合,因而它常常能获得显思维不能获得的思维成果。但潜思维也不是万能的,更不能就此贬低了显思维的作用,二者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当潜思维对问题有了一定结果后,便立即与显思维沟通,也就是将结果输送给显思维。就是说我们得到了神奇的灵感。
所谓灵感的产生,就是潜思维将成果输送给显思维,更明白地说,就是潜思维转化为显思维。这一至今仍带有科学假设性质的观点,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和接受。
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朱光潜早就说过:“灵感是在潜意识中酝酿而成的情思猛然涌现于意识。”大科学家钱学森曾多次明确指出:“灵感实际上是潜思维。它无非是潜思维在意识中的表现。”
2.关于灵感产生的生理机制。
灵感思维创新的实质,在于知识的重新组合。从生理机制方面来看,也就是大脑皮层的细胞建立起新的联系。按照巴甫洛夫所提示的高级神经活动规律,人脑长期紧张工作形成的优势兴奋中心区一旦被抑制,就会自动地引发这个中心区外围皮层的优势兴奋,这时常规思路外围的知识和经验就可能被激发出来,从而打破常规思维,因为某些创造性研究课题的答案本来就不在常规思路的范围之内。所以,这种打破了常规思维的信息的闪现,就可能恰好把思路引向问题的正确答案的方向上来。
灵感思维在人的大脑中有相应的活动区域。灵感区是脑的两半球之间的狭长地带,即从额页到皮层后部的位置,这里是抽像思维和形象思维交叉互补的最佳区域,灵感的产生,就是这个区域的一种特殊的被激发状态。
长时间专注思考某个问题,会造成大脑中的血液缺氧,使思维变得迟钝,这时停止思考让大脑轻松一下,或将思考转移到另外的问题上,大脑血液中的含氧量就会增加,思维就会随之变得清醒敏捷,因而容易产生灵感。
认识和掌握了灵感产生的心理和生理两个主要特征,对我们以后充分利用灵感,拓展创新思路,以及在科学研究等各领域取得良好成效,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充分利用灵感
在生活一些实例当中,或许各位已经知道了灵感在工作和发明创造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那么,面对灵感,我们准备好了吗?
下面,我们想通过一个事例,具体地介绍一下迎接灵感到来应具备哪些必要的条件。
17世纪法国著名数学家和哲学家笛卡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在思考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几何图形是形象的,代数方程是抽象的,能不能将这两门数学统一起来,用几何图形来表示代数方程,用代数方程来解决几何问题呢?
果真如此,既可以避免几何学的过分注重证明的方法、技巧,不利于提高想象力;也可以避免代数学过分受法则和公式的束缚,影响思维的灵活性。二者的有机结合,将使几何图形的“点、线、面”同代数方程的“数”联系起来。
为了能够尽快地解决这一问题,他日思夜想,“为伊消得人憔悴”。
有一天早晨,笛卡尔睁开眼发现一只苍蝇正在天花板上爬动,他躺在床上耐心地看着,忽然头脑中冒出这样一个念头:这只来回爬动的苍蝇不正是一个移动的“点”吗?这墙和天花板不就是“面”,墙和天花板的连接的角不就是“线”吗?苍蝇这“点”距“线”和“面”的距离显然是可以计算的。
笛卡尔想到这里,情不自禁一跃而起,找来纸和笔,迅速画出三条相互垂直的线,用它表示两堵墙与天花板相连接的角,又画了一个点表示来回移动的苍蝇,然后用X和Y分别代表苍蝇到两堵墙之间的距离,用Y来代表苍蝇到天花板的距离。
后来笛卡尔对自己设计的这张形象直观的“图”进行反复思考研究,终于形成这样的认识:只要在图上找到任何一点,都可以用一组数据来表示它与另外那三条数轴的数量关系。同时,只要有了任何一组像以上这样的三个数据,也都可以在空间上找到一个点。这样,数和形之间便稳定地建立了联系。
子是,数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解析几何学,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他的这套数学理论体系,引起了数学的一场深刻革命,有效地解决了生产和科学技术上的许多难题,并为微积分的创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天花板上爬动的苍蝇,竟触动笛卡尔产生了创建解析几何的灵感,为整个人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我们通过这一事例,可将利用灵感思维应具备的条件归纳如下:
1.需要有进行创新思考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