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明书生
3757700000003

第3章 县试(3)

上海县的考棚建设的颇具规模,就像后世工厂的厂房一样,占地很大。考棚内分成若干个号堂,按照千字文的顺序进行命名,每个堂号内都有一条长达数丈的连座长条桌,供考生写作之用。

每张考卷上都有相应的座号,但这是县试,管理的并不严格,并不要求考生们非要对号入座不可。

因此,考生们刚一入场,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抢座。抢那种光线好、不必受风吹日晒的座位。因为县试要考一个白天的时间,且不许点灯,倘若座位选的不好,导致光线暗淡、冷风吹打啊,对考生考试会产生很多不利影响!

在夏书信之前,已经有大约一半考生入场,最好的座位早已被抢光了。

夏书信只好在荒子号考堂选了个靠边的位置坐了下来。这里光线虽然差了点,但是周围密封性比较好,大冷天的,不必承受冷风的骚扰。

此时,考棚里虽然已经进入了一半的考生,但是大家都很安静,一个个默默的,或发呆,或沉思,或慌乱......唯有屁股下那种连桌长椅会时不时的随着某个考生不经意的晃动而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动。

这种超长的桌椅设计的非常坑爹,只要坐在上面的考生有一个人乱动,就会带动整个桌椅摇动起来,从而影响其他人考试。

听说,这玩意儿的创意还是来自明太祖朱元璋,之所以设计这种长椅,是为了防止考生考试时交头接耳、随意乱动。

卖糕的,老朱真是一朵奇葩!

说到这个考试桌子,夏书信又不由想起了最近从话本里看到的一个笑话。

说是那些穷困之极的州县,考生们考试连桌椅都要自备。但是有很多考生都是乡下来的,不可能把桌椅从乡下抬到城里来啊。到了考试时,为了应急,考生们只能在城里到处借用或租用桌椅。可是,由于考生太多,一时间城里干净的座椅都被借光了,有些考生没办法,只好扛着饭堂里的饭桌、肉铺里的案板到县衙考试。结果一场考试下来,弄得考生一身油腻。

有考生无奈的作了一首打油诗:国家考试太堂皇,多少书生做大堂,油板扛来当试案,考完衣服油光光。

呵呵!幽默中透着多少耐人寻味的无奈啊!

大约小半个时辰之后,本次县试的点名已经完毕,所有报考的儒童除了没有来的都已经进入考棚内落座。

只听守门的衙役一声大嗓门的吆喝“封门!落锁!”,考棚的大门便轰隆隆的关紧了,随即便是咔咔落锁的声音响起。

此时,考棚外已经非常亮堂了,只是考棚内还比较昏暗阴冷。大家都知道考试马上就要开始了。

此时,有的考生已经开始紧张的头冒冷汗、脸色发白了。甚至有个别心理素质极差的考生直接昏倒在考桌上,不省人事。

夏书信就注意到自己身边那位胖胖的考生握着毛笔的双手直哆嗦,墨汁撒了一地。

这考题还没下来呢,就这样了......哎!

按照规定,县试只考一场,考试时间是一个白天,考试内容是两篇八股文。考试题目均从四书《论语》《大学》《孟子》《中庸》中选取。

约莫过了有一刻钟时间,挂号师爷窦一平那干瘦的身影从考棚后面的小门中走了出来。

看来,叶知县是把本次县试的相关事务基本都委托给这位了,要不然也不可能县试的每个程序都有他的影子。

窦一平手里拿着一张写有字迹的纸条,他来到考棚的中央,站定。

随着他的出现,考棚内愈发显得安静无比,针落可闻。

“咳——”窦一平那稀疏发黄的眉毛抖了抖,大声说道:“奉本县知县大人之命,本人现在宣读本次县试的考题。诸位考生注意听好了,本人只在考棚的前、中、后三个位置宣读,每次宣读三遍,不仔细听者,后果自负!”

“考题一:其为人也孝弟一章...........其-为-人-也-孝-弟一章..........其为人也孝弟一章”

“考题二:诚者自成也一章........诚-者-自-成-也一章........诚者自成也一章”

.............

花了大约一刻钟的时间,窦子平用慢吞吞的官话宣读完了两道考题。

然后,他也不闻不问考生们是否已经完全听清听懂就停下来,接着宣布本次县试开考,并再次提醒大家注意遵守考场规矩。

说完,他径直走到考棚后面高高的监考座上坐了下来,监视着整个考场。

窦一平宣读完考题之后,那些还没听清楚的考生赶紧低声下气的向身边的人询问,仔细的抄在草稿纸上。

叽叽喳喳的过了一会儿,直到窦一平一声重重的咳嗽,考棚里那些负责巡视监考的衙役们高喊“肃静”,考场上才安静下来,没人再敢交头接耳、窃窃私语。

极个别心存侥幸顶风作案的家伙立刻就被没收了考卷,取消考试资格,由衙役叉着拉出了考棚,关到考棚后面那个传说中的小黑屋中。这一关,肯定就是一天那,不给吃不给喝,要等到考试完毕之后才会放出来。

血淋淋的下马威一下子把满场的考生镇住了,大家赶紧坐定、闭嘴、低头、提笔、考试。

要说明太祖朱元璋确实是一个天下少见的天才怪才,别看人家是个放牛娃出身,从小读书不多,甚至学都没上过,可是人家整出来的那些规矩套路以及脑子里蹦出来的那些妖孽创意,却愣是把大明朝那些所谓的读书种子们一个个、一代代的都给圈套进去了,让他们规规矩矩、心甘情愿的为老朱家的江上社稷卖力尽忠、添砖加瓦。

这八股文啊,就是朱元璋为了圈住天下读书人而专门设计的一种科举考试文体。其目的在于以这种文体为考试指挥棒,造就培养出一批忠于大明朝的具有儒家正统思想的文人官员。

写八股文要求“入口气代圣贤立言”,就是要考生站在古代那些圣贤的角度,化身为孔子孟子那样的圣贤,仔细体会他们当初的处境和心境说话。这种文体对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拥有极高的要求,写作起来难度非常大。

八股文按照其固有格式分段,主要分为:破题、承题、起讲、起二股、中二股、后二股、束二股、落下八段。其中过接语等另外分段。中间八股分为四段,对仗文字为一段。如果文章少于或多于八股,则视具体情况分段。

事实上,到了明朝后期,八股文已经变成科举制义文章的一种泛称。

自正德之后,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王阳明的心学大行其道,民心已经开始思变,各种新潮思想逐渐兴起,八股文已经渐渐摆脱八股的束缚,二股、四股、六股的文章逐渐兴起。

到了万历时期,天下间能写出上品八股的八股文已是凤毛麟角。

一般像县试这样的低级科举考试,文章的字段只要对仗工整些,语句通顺些,考官都会让过。这时候人们的思想已经不再像明初那种呆板固执了。

据夏书信了解,就像这次上海县试,考前,几乎所有社学的先生教授的都是二股、四股文章的写法,正宗的八股文根本没有提过。

“如果想写正宗的八股文,等你中了生员,到县学、府学的学宫里去深造吧!”先生如是说。

写正宗的八股文对别人是亚历山大,可是对夏书信来说,那是毫无压力。因为他有神器护体啊!

《科举观止》这部书中各种正宗的八股文高达万篇,几乎把明清时期出现的知名八股文都一扫而尽了。夏书信只要找一篇对题的抄写下来就可以了。

哇!这让那些十年寒窗、含辛茹苦、孜孜不倦奋斗的**丝儒童们情何以堪啊!

八股文出题花样繁多,大体上可以分为大题和小题两大类。

大题包括单句题、一节题、全章题等多种。单句题就是从四书五经中抽取一个完整的单句作为文章的题目;一节题就是从四书五经中抽取几个单句组成一个小节文字作为题目;全章题就是从四书五经中抽取一个完整的章节作为题目。

全章题这种题目往往就比较长了,有时要好几十上百字。因此,出题的时候,往往只出这一章节题目的第一句话,后面的要考生自己补上。

像这次上海县试的两道考题,都是属于全章题。出题者只给出了章节的第一句话。那个“一章”两个字就是提示考生这个题目是个全章题,不要弄错了,后面的自己补上。

小题,顾名思义,就是很短小的题目,有截上题、截下题等多种类型。就是把一句完整的单句截去尾部,或截去头部,只留半句话作为考试的题目,这种题目做起来就比较难了,非常考验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当然,小题还不是最难得的题目,最难得的题目是那种古怪的截搭题。

截搭题就是从四书五经同一本书中甚至是不同本书中随便找几句不相干的单句或章节,截头去尾,组合在一起当成题目。有时候,这种组合的题目你根本就说不出什么意思。

这样的题目让你考,除非你是万里挑一的天才,否则,估计你再高的智商也会被“考死”。

不过,由于截搭题太过刁钻,一般正式考试,都会禁止出这样的怪题。

拿到考试题目,考生们就要开始作文了。

写八股文第一步,就是要破题。

破题是八股文中最重要的一处,它统领全局,提纲挈领。如果破题破的不好,那么下面的文章就不要看了,肯定废掉。

在历届县试中,有很多考官看卷,往往最着重的就是破题,甚至有文风不胜的地方,县试竟然只考破题这一步。

因此,那些有志科举的读书人对于八股文的破题无不重视。

这次县试给出的两个考题,第一个以“其为人也孝弟”开头的全章题出自《论语.学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第二个以“诚者自成也”开头的全章题出自《中庸》第二十五章:“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只要熟读四书五经,补上这两个题目自是不难。

不过,考场里也有一些对最基本的四书五经都囫囵吞枣的家伙,在开题这第一步就撂倒了,根本就不知道该补上什么,急的如热锅上蚂蚁一般抓耳挠腮,不知所措。这些人注定是来打酱油的,不说也罢。

在心里默读了两遍原文确定无误之后,夏书信才开始提笔在草稿纸上写上完整的题目。

题目写好,下面就要开始正式作文了。

说实话,赵子明自身的八股文水平也不怎么样,要不然他也不会几十年下来还是个老监生,连个举人都没有混上。如果按照赵子明教的方法写作,夏书信最多也就是混个考中,想要十拿九稳把县案首收入囊中还不敢妄言。

夏书信这次参考就是要拿到最好成绩的,岂能甘于平庸。

是时候让作弊神器《科举观止》出场了。

对照第一道题目,夏书信在这本书的“明清精品八股文集锦”一栏中按图索骥,很短时间内,他就找到了十几篇同名的八股文。

这些八股文基本都是乡试、会试的作文,篇篇都算上乘之作。除去明朝万历三十七年之前所做的,剩下可选的还有八篇之多。

就在别人冥思苦想、不知道如何下笔的时候,夏书信却有八篇上乘的文章供他选择,真是羡煞旁人啊!

“感谢老爸老妈,幸亏你们编写了这本神书,要不然你们的儿子在这边可就没法混了。”夏书信在心里默默的怀念了一下前世的父母。

他仔细斟酌了一下,重点考虑了一下当前的时代背景,最后选择了一篇明万历四十年南直隶乡试扬州府一名叫蔡澜的考生写的一篇文章。

八股文又称时文,书写的内容很多都映射现实,夏书信觉得这篇文章映射的现实让他深有同感。

有了目标,下面就好办了,夏书信只需要用心仔细抄下来就可以了。

第一个出自《论语.学而》的考题,大概意思是说孔子弟子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不会犯上作乱。这是一句强调朝廷要注意对臣民进行仁孝教育的语录。

破题有正破、反破、明破、暗破等区别,蔡澜在这篇文章中,破题水平非常上乘。他用的是反破的方法:“惟孝弟远于不仁,而为仁之本可识矣。”

接下来就是扬扬洒洒的承题,起讲,然后就是出股、对股对仗工整的三段六股文字。最后,蔡澜以一句“有子之言,其觉天下以本而挽之仁者,切矣”总结全文,强调有若说这句话的本意是急切想用人生的根本大义来使人们觉悟而回到仁上面来!

即使是不懂八股文,就凭这朗朗上口的四百多字优美的辞藻,也会让人明白,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妙文!

虽然夏书信已经适应了用毛笔写字,但是书写的速度并不是很快,现在为了照顾到字体的美观,他书写的速度就格外慢腾了。

花了大约小半个时辰,夏书信才把第一篇文章抄在草稿纸上。

第一道考题写完之后,夏书信稍事休息,便开始写以《中庸》第二十五章为题的那篇文章。这个题目的大概意思是告诫人们,人生在世,诚心最重要,做任何事情心诚则灵。

以此为题目的八股文比较少,夏书信只在《科举观止》里找到了三篇,他选了一篇天启元年江西乡试一名叫孙继的文章。

这篇文章的破题也比较巧妙:“《中庸》原人只当诚,而推能诚之妙焉。”意思是《中庸》推究了人为什么要诚的根本原因,而且还说明了能够做到诚的好处。

这明显是顺着题意来破题,破的干净利落,让人信服,算是正破。

这篇文章用的是四股文来写的,只有不到三百字,夏书信默读了两遍,觉得不错,就认真仔细的抄在了草稿纸上。

至此,夏书信算是把本次县试的两篇八股文都搞定了。只要他再把草稿纸上的文章誊抄到正式的试卷纸上,本次县试就算是大功告成了!

此刻距离县试开考刚刚过去不到一个多点时辰。考场里很多考生还在捣鼓着第一道考题的破题呢!

按照规定,考试时,考生作文一定要先打草稿,然后再用正楷字工工整整的誊抄到试卷上,这叫“誊真”。

誊真的规矩十分严格,不能有涂抹、错别字、随意填注等。如果试卷上发现这些问题,有可能试卷就被阅卷官知县大人直接扔到垃圾桶里了。

花了大约一个时辰的时间,夏书信才把两篇文章准确完美的誊抄到试卷上。

至此,夏书信本次县试的主要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从整个考场来看,他也是第一个完整答完两道题的考生。

在交卷之前,他还有一件事情要做,那就是要把试卷上写自己姓名的地方用自带的浆糊弥封,这是为了防止阅卷者徇私舞弊。

实际上,县试这个级别考试中封不封都无所谓。整个县试过程就知县一个人负责,他如果想徇私舞弊,谁管得了?此举纯属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

试卷弥封好后,时间大概到了午时初刻,夏书信准备交卷了。

不像后世高考那样不准太早提前交卷,在古代科举考试中,是比较流行提前交卷的。

古人认为,提前交卷,说明你这个人才思敏捷,能力过人,考官会格外赞许,你会在考官那里获得很好的印象分。

当然,前提是你确实要有真材实料,要是你交了白卷或作文写得实在是惨不忍睹,就另当别论了。

同时,因为县试监考官知县大人就在考试现场,考生提前交卷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提前交卷的前一二十个人,一般都可以得到知县直接面试的机会。

面试的时候,知县如果觉得你的才学合适,他一般都会当场直接取中,省却你考后提心吊胆等待着放榜通知。

夏书信把所有试卷纸和草稿纸都按照顺序整理好,然后他举手通知附近巡查的衙役他要交卷。

那巡查的衙役见夏书信这么早就交卷,显然非常诧异,又见夏书信的试卷上满满当当、工工整整的字体,不由肃然起敬,他自然把夏书信当成才华横溢的文曲星下凡那类人了。

衙役不敢怠慢,赶忙按照规矩,领着夏书信向考棚后面阅卷所走去,负责本次县试的知县叶浩秋就在那里面。

“第一炮能不能打响,马上就要见分晓了!”夏书信心里突然有点微微的忐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