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明书生
3757700000040

第40章 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

一时间,王氏兄弟俩显然无法明白这个词汇的意义,纷纷用疑惑的目光望着夏书信。

随即,王泽生指着书本上那些标点符号,问道:“小舅,你把这些符号......对,标点符号画在这本书上做什么用的?难道是一种暗语吗?”

“去,你还真能瞎想?都扯到暗语上了!”夏书信白了他一眼,说道:“你们自己读一下我已经标上标点符号的那页文章试试,马上就知道这个标点符号是做什么用的了!”

“真的?”王泽生迟疑了一下,说道:“那我试试......”

不过,他的话音刚落,王泽济就已经抢先捧着书本读了起来:“........左右以手共搏之,且曰:‘王负剑!’负剑,王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很快,一段荆轲刺秦的故事被王泽济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朗读了出来。

“感觉如何?”夏书信笑着问道。

“咦,好像比往日读书轻松了许多......哦,我知道了,这个标点符号是用来断句的!”王泽济忽然拍了一下自己的大腿,惊喜不已的说道:“平时,我们读书都没有这种标点符号来断句,需要边读边根据文意临时断句。尤其是当偶遇一篇新文章时,初读起来往往会非常吃力,有时还会一时弄错其意,断错其句。但是,如果用这个标点符号事先对文章做好断句,那再读起来就十分轻松了......天啊,这个想法太妙了,我也要学会这种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

“还真是这样哦,这个标点符号太神奇了!”王泽生也试读了一段文字,随即跟着弟弟一起啧啧称奇起来:“好像每一种标点符号还都代表不同的断句方法啊!”

“小舅,你赶快教教我们怎么使用这个标点符号吧!”兄弟俩相互对视了一眼,几乎异口同声的向夏书信请求道。

“哼哼,本公子是你们这两个小子能随意使唤的吗?”夏书信故意拿捏的说道:“想知道怎么使用标点符号,先过来给本公子捶捶肩捏捏腿!”

就知道会这样!

王氏兄弟俩无奈的对视了一眼,随即赶紧装出一副献媚的表情,屁颠屁颠上前为某人服务起来。

在享受的当儿,夏书信这才有一句没一句的向兄弟俩简单介绍了一下这一套后世普遍使用的标点符号。

一般来说,在中国古代文书典籍中,是不使用标点符号的。

古人在写作阅读的时候往往是通过语感、语气助词、语法结构等来断句。

这种断句方法常常造成不同人对同一篇文章可能有好几种不同的理解,甚至会使文章的本意遭到误解、曲解。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古人对先贤诸子著作的理解上。

作为儒家思想承载体的四书,因为先贤们在著作的时候没有明确的断句明义,以致后世几乎每个朝代都有不同版本的四书注释出现。

比如,明朝科举中使用的四书释义就是朱元璋尊崇的理学家朱熹根据自己对四书的断句理解而作出的《四书章句集注》。

要是先贤们在著作时,便使用标点符号把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意义明确的表示出来,后世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版本释义迥异的注释书籍出现了!

再比如,《论语.泰伯》中“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寥寥十个字,其各种释义便争论了两千多年。

有人说,此句应断句理解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国家统治人民,指使驱赶他们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在做什么。

也有人说,此句应该断句理解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对于老百姓,如果他可以胜任或做某些事情,就让他去做;如果不可以,就要教他,让他知道该怎么做。

甚至还有一些其他不可思议的释义。

看看,就这一句普通的话,不同人根据各自的理解竟然可以做出如此迥异的释义来!

要是当初,论语的作者写作此书的时候就明确断句释义好,哪会有如此离奇之事发生?

不过,虽说古人普遍不使用标点符号,但不代表古代中国没有出现过标点符号。

事实上,中国从先秦时代就已经出现比较原始简陋的标点符号了。《宋史·何基传》称赞何基:“凡所读书,无不加标点。义显自明,有不待论说而自见。”清章学诚《丙辰札记》考证:“点句之法,汉以前已有之。”

只不过,古代出现的标点符号非常简陋,用来断句明义也不太方便,遂没有推广开来而已。

夏书信在《资治通鉴》上使用的标点符号是后世人们常用的标点符号。

后世这套标点符号是由清末西方传入中国经过多次改良后形成的一套非常规范完备的标点符号系统。

夏书信奉行的是拿来主义,直接就拿到大明朝使用起来了。

一套完备的标点符号系统有好几十个符号组成。

虽然这些符号看起来很繁杂,但是一旦明白了其各自所代表的意义,再经过在书本上不停的反复实践,那么,一个普通的读书人很快就可以基本掌握怎么使用它们了。

这个晚上,虽然夏书信教的不太认真,但是王氏兄弟俩学的很认真啊。

一个晚上下来,这兄弟俩便基本掌握了使用后世这套标点符号的方法了。

在学会使用标点符号之后,王泽生禁不住感叹道:“要是天下书铺里的所有书都使用上这种标点符号,那我们以后读书可就轻松多了!”

他这一句无意之言竟然忽然激发了夏书信的灵感,令他突然想到了一个赚钱的新法子。

明朝市面上的各种书籍都是字连字句连句的没有经过断句的书籍,普通人读起来非常困难。如果把这些书籍都重新使用标点符号断句明义之后,再出版销售,那一定会非常畅销!

夏书信越想这个主意越觉得不错,很值得一试。

不过,夏书信知道,要想做成这个生意,自己还需要先找一个可靠的书商来作为合作者。

想到今天接到王氏酒楼来人通知说王海让他明日去王家行参加火柴厂的开工仪式,夏书信忽然眼睛一亮,心道,合作者有了!

上次闲聊的时候,他听王海说王家有个印书作坊的,既然如此,那就一事不烦二主,这个印书卖书的生意还是和王海合作吧!夏书信决定明天到王海家的时候,顺便和他说说此事!他估计,王海这个家伙对此事一定很热心!

然而,计划总是没有变化快。

当天夜里,上海县城内突然发生的一件泼天大事,让夏书信的王家之行不得不推迟了两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