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论述语用原则与策略有两个目标,一是交待这些策略本身,这是语用学本体所必须的;二是通过交待语用策略,说明社会人文网络对人们说话的干涉与影响,从而得到一个理论上的发现:语用学可以看成是人文网络言语学。这是请读者诸君特别注意的一点。
语用原则和策略,与其说为了交际成功,倒不如说就是接受了社会人文网络(社会文化、风俗习惯、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历史事件等等)对人的干涉。
这里,有必要对“交际成功”下个定义。
所谓交际成功,是指(1)信息传输完成;(2)说话人遵守了一定的社会文化规范。两者缺一不可。信息传输完成了并不一定交际成功(交际是双方的事),因为说话人可能违背什么社会文化风俗而引起听话人生气从而导致交际中断。联系本章第六节“语用失误”来考虑交际成功,两者的特点就会更明显。
语用策略是受了人文网络的强迫而采取的应付措施,是不能从文网语阱中自拔的无可奈何的顺应,是各种体系、制度和关系干涉出来的措辞,是“话在说你”式的话语。
因此,下面将要讨论的一切语用策略举例都不是别的,就是社会人文网络干涉的例子。也就是说,得体、谢绝夸奖、虚抑实扬式的恭维、把对方当第三者、把自己当第三者、借第三者的口说出自己的意见、各种言语行为与礼貌策略伴随、运用权威、回避、表面一致而事实否定、以行代言的答复、禅宗公案极端手段等等策略以及假信息策略、冗余信息策略、容忍语用失误策略,都不过是社会人文网络逼出来的策略。从积极的意义上说,它们通通都是人们为了求生存而采取的适应策略。所以语用学还可以称之为“人文网络言语学”。以调侃的语气说,它们通通都是“狡猾狡猾的”!语用原则,是指说话如不遵守它们便引起交际失败的一套规则。语用策略,就是话语策略,是指说话遵守了它们便使交际更顺畅、使说话人的行为更符合社会规范的一套措施。
语用原则与语用策略的区别是明显的:语用原则管辖交际如何不失败,语用策略管辖交际如何更有效地接近目的。但是,实际上,在讨论语用学问题的过程中,这两个重要术语经常被人混淆。
国外,利奇在《Principles of Pragmatics》(《语用学原则》)一书中将合作原则单列,得体准则算第二,再下是人际关系修辞法:礼貌准则、礼貌的元语言方面、讽刺与玩笑(irony and banter)准则、夸张与意重语轻准则(hyperbole and litotes)。这样分是有道理的。
人们在说话时,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采取一定的策略与恰当的对策,这一切都是为了实现交际的总体目标。所以,语言交际,实际上归结为策略的运用。
为什么会有这些或那些语用原则与一套套的语用策略总结出来呢?有两个原因。一是许多说话人不约而同地使用同一种对策与措施,这就不可避免地将大家都选择的那一种或那一套筛选出来。二,有一些对策与措施是经过大家一再使用而得到强化与固定了的。然后,是理论解释者,将一般说话人心中有而书上无的对策与措施,抽象成为原则与策略。
这一过程中,有两个对语言科学非常重要的东西———共同选择与强化作用。这两个现象是我们在语言学各个领域的研究中都屡见不鲜的,在解释语用现象中同样非常活跃,反复出现。
第一节 目的—意图原则:兼论合作不必是原则
一、目的—意图原则的定义与来由
语用学对于言语交际的管制,只须两个原则便可实现。一是目的—意图原则,另一个是相关原则。
格赖斯的合作原则可以不必是原则。而且,在会话中根本毋须考虑合作与不合作,如果说话人心中有了说话目的的话。
有了交际的总的目的,就会在说话中将目的分解成一个个的说话意图贯彻到话语中去,交际就能顺利进行下去。如果没有交谈的总目的,就不可能在每一个话轮中将目的分解成为意图,于是真正意义上的交际就无法开始或者中途失败。这样就必须把目的—意图驱动过程作为原则来遵守。这便是目的—意图原则。
为了反驳上述定义,最容易找到的证据是闲聊。反驳的人说:闲聊无目的,它照谈不误。其实,闲聊也有目的,闲聊的目的就是闲散、轻松与取乐。所以它的轨道就是无轨道,东一句西一句就是正宗的闲聊形式。于是谈话可以进行下去。但是,不能把松散的说话形式误当成无目的。一言以蔽之,你不能说世界上存在着无目的的交谈。
语言交际是受目的—意图牵引的,要达到目的,你就得采取包括合作态度在内的一切手段,用不着单独强调合作是原则。事实上,不遵守所谓合作原则四个准则的交谈是大量的———如果不是比遵守四准则的交谈更多的话。我曾对《庄子》中的对话进行过穷尽性的调查,也对日常生活话语搜集过大量的资料,发现大量的不合作对话,而交谈照谈无虞。这是什么原因呢?《庄子》是文学作品,它的对话对形成语用原则帮不了什么忙(但它可以作为语用学与文学的体现关系的范例,将在第六章第二节讨论),但日常生活话语中的不合作事实不可不予理睬。
深究其原因,在于正常的交谈不受合作与否的影响,只受目的—意图的驱动。
也就是说,交谈中不合作的出现是正常的、合乎规律的事件。
有人反驳,你指的是违反了合作原则是为了产生会话含义?不。我指的就是那种不产生会话含义的不合作的话轮照样使交际成功。
这样一来,合作原则就是多余的东西了。诚然。非常滑稽又非常合逻辑的是,合作原则摆脱不了不合作。目的—意图原则之所以必要,就是因为合作原则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又无可奈何的问题解决不了。这便是:合作原则解释不了不合作现象。
合作原则解释不了不合作现象吗?诚然。说清楚了这个问题,就说清楚了目的—意图原则的产生基础了。
二、合作不必是原则
对于合作原则的疑问,我在1989年就产生了。疑问过后却不敢从事实出发来否定合作作为一个原则的必要性,但又摆脱不了大量不合作事实的纠缠,只好下一个自相矛盾的结论:“现象是‘不合作’的,实质是合作的。”(1989)无论如何,当时对不合作事实的解释却是有道理的。
下面是“合作不必是原则”的种种事实。
第一种:量的不必合作(参见本章第五节:适当冗余信息策略或冗余信息论)
说话双方提供的信息不按需要,有时超出,有时不够,却仍然使双方信息畅达。信息量不够却能实现交际过程(成功)的情况有三个方面:1.期待对方补足
说话人给出了少于需要的信息,有意让听话人去补足。这是一个吸引对方加入同一思考圈的心理。这种心理色彩造成两种谈话效果:和谐与非和谐(乃至对立)。就听话人而言,因信息量不足,他被迫动用想象、猜测来填补少给的部分。在某些场合,这比说话人自己全部给出还要好。这时,听话人的补足与说话人没有说出口的话语之间会形成互补,使思想交流更为丰满活跃;有时会形成差异,但这种差异正是说话人所预计到、所允许的差异。听话人的补足,可能明补,即将补足的话说出来;也可能是默补,即不说出声来。就说话人的话语而言,违反了量准则,少给了信息,但并没有妨碍达到共同的会话目的。因此,这里发出的规约含义是受目的—意图驱使的。如下例:
语境:1996年2月10日,广东电视台都市台现场直播中英台球比赛,本书作者与其子在电视屏幕下讨论台球规则。
父:看来打黑球与蓝球是过渡的,黑与蓝进洞以后还要拿回原处,白球即打子,过渡到了新的位置,好打红球,红球进了才算得分。
(说到此时刚好有一方黑球打进了),下面该……(望其子)
T1
子:该拿回台面。
T2
话轮1中,最后一句话信息不足(违反量原则),并不是想造成会话隐含,它只有常规含义,但并不妨碍交谈成功。证明是,听话人(儿子)自己的补足(是明补,即将补足的话说出来)补得完全正确。
以谈话效果而论,“期待对方补足”的第一类是和谐补足,其特点是谈话气氛和情绪和谐。演讲、大报告、舞台表演(以上说话人与听话人角色相对固定,不容变换)、课堂教学、讨论、谈心、闲聊、劝说、商议、密谋、打电话、咨询、采访等(说话人与听话人角色不可能固定,是不断变换的)需要的正是这种和谐气氛,说话人常少说一些话,引起对方的和谐补充,绝非偶然。说话人往往把容易猜出(即补足)的话语扔给对方去猜(如上例)。说话人可能另有它意,也可能只有规约含义。上面的一例,少给的信息,并没有什么隐含意义。从效果看,这是和谐补足。
以谈话效果区分“期待对方补足”的第二类为非和谐补足。其特点是谈话情绪及气氛不和谐,甚至敌对。非友好谈判(如交战国或两个冤家)、审讯、查问、吵嘴、相骂、辩论……这一类不足的信息往往有言外之意。这些言外之意,可能是讹诈、可能是等待、威胁,可能是难倒对方,也可能是说,我没有说出来的某某事,你应该明白,最好是知趣些。这样产生的会话含义,是格氏合作原则最有活力的部分。
2.求简求省
引起话语信息不足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口头交际中有求简求省的天然趋向。这种信息缺漏,非常普遍。而且,求简求少的信息短少一般不具有会话隐含,只有规约含义。求简求省必须满足三个或三个之一的条件才具有口头交际畅达的效果。牺牲共同的会话目的的求简求省,要出现交际麻烦。三个条件是:(一)有证实作用的会话背景(包括非言语行为)做依托,如下例(1);(二)有话前行为做依托,即会话前早就发生或存在着的事件和情形做依托,如下例(2);(三)在同一个会话回合中有先行话语或后行话语做依托,如上面讨论台球规则的对话中,“下面该……”之前有先行话语做了依托。
例(1)
语境:70年代,湖北恩施地区医院中医部。在中医院取药窗口外,等待取药包的顾客与窗里的司药互不见面。本书作者亲见此事。
顾客:姓刘的抓了没有?T1
司药:姓刘的抓了。(递出药包)T2
话轮1中“姓刘的”信息显然不足,将漏掉的补全起来应是“姓刘的药包”。但语境充分,话轮1的求简求省应该说是成功了,司药的行为反应(递出药包)清楚地证明了这一点。有趣的是,会话语境若换成公安局刑警队在紧急行动中,那情形完全是另外一码事了:姓刘的上了手铐。这说明会话背景对求简求省具有重要的证实作用。
例(2)
语境:某家正谈论着换液化气罐的工人答应三点钟上门来。门铃响。
丈夫:来了。
(妻子连忙走进厨房。)
什么“来了”?丈夫给出的信息不足,但他求简还是成功了,证明是妻子的行动紧扣丈夫话题。原因是有话前行为(议论某某工人应该三点钟搬来液化气罐)做依托。这说明话前行为是求简求省的条件之一。
求简求省还有这样一种情形,即使三个条件都符合了,信息传达也算成功,但交际却算失败(请见本章“导言”里“交际成功”的定义),原因在于说话人违背了社会规范,如礼貌。这几年报上不断提出批评的一个语言事件是:储户要存款,收款员问“要死,还是要活?”储户也完全有补充省下去的话———两个“期”———的能力,但听着总觉受了侮辱,因为收款员在暗中可能以这样的恶作剧形式求简:“你要死,还是要活?”
求简求省还必须建立在互相知信的基础之上。只有双方心中有数,话语缺漏不会妨碍会话进行。这便是通常说的“默契”或“心照不宣”。上面三个例子均表明了这一点。因此,少给信息这种无视合作的正常现象往往发生在关系极亲密的人之间,“心有灵犀一点通”嘛。这再一次证实了合作不必是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