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孟子全书
37995000000009

第9章 梁惠王章句下(5)

南北战争中,林肯和许多老百姓一样,把儿子送去参军,他的夫人忧心忡忡,总统便对夫人说:“玛丽,多少可怜的母亲都已忍痛作出了这种牺牲。送走了她们的儿子。把罗伯特送上战场,这是为了国家的命运啊!我们有什么不能牺牲的呢?”

十五

[原文]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竭力以事大国,则不得免焉,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币①,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乃属其耆老而告之曰②:‘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二三子何患乎无君?我将去之。’去邠,逾梁山③,邑于岐山之下居焉。邠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从之者如归市④。”

“或曰:‘世守也,非身之所能为也。效死勿去。’”

“君请择于斯二者。”

[注释]

①皮币:毛皮和丝绸。朱熹《集注》云:“皮,谓虎豹麋鹿之皮也;币,帛也。”

②属其耆老:属(zhǔ),集合。耆(qí),古称六十为耆。老,古称七十为老。此处耆老泛指老年人。

③梁山:在今陕西乾县西北五里。

④归市:形容人们像赶集一般踊跃。

[译文]

滕文公问孟子道:“滕国是个小国,即使尽心竭力来侍奉周围的大国,仍不能免受侵略,请问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答道:“从前太王古公亶父居住在邠地,狄人来侵犯,太王把毛皮丝绸献给狄人不能免灾,把良犬名马献给狄也不能免灾,把珠玉珍宝献给狄仍不能免灾。于是只得召集邠地的父老告诉他们说:‘狄人所索求的,无非是我们的土地。我听人说过:君子决不拿用来养活百姓的东西去害百姓。诸位又何必担心没有君主呢?我准备离开这里了。’于是离开了邠地,越过梁山,在岐山下筑城定居。邠地百姓说:‘古公是仁人,不可失去他这样的好君主啊!’于是,追随他迁居的人多得像赶集市一般。”

“但也有的人说:‘这是世代相守的国土,不是自身所能做得了主的。宁可牺牲生命也不能离去。’”

“请大王在这两种做法中选择一种吧。”

[延伸阅读]

孔子说过:“有道德的人一定能说出有道理的话,但能说出有道理的话的人,不一定有道德。仁人必定勇敢,但是勇敢的人不一定就有仁德。”

孔子的弟子子夏在卫国的时候,一天下午正在赶路,忽然看见迎面奔来一辆马车,驾车人是王宫使者,子夏高声问道:“发生什么事了?你跑的这么快?”

使者满脸是汗,气喘吁吁地说:“大王午睡起来,要我去召勇士公孙悁。”

子夏一听要请勇士,觉着自己劝勉卫灵公的机会来了,便说:“如果不是公孙悁,但是其勇武和公孙悁一样的人可以吗?”

使者定睛细看子夏,见他长得身材高大,全身上下透出一股英武之气,应不在公孙悁之下,便说:“也可以。”

子夏听了,就跳上使者的马车,说道:“拉我回王宫。”

使者领着子夏去见卫灵公,卫灵公见公孙悁没有来,生气地问使者道:“我命令你去召勇士,为什么召来一个儒生?”

使者说:“回大王,我去召公孙悁,路上遇见此人,他说自己与公孙悁一样勇武,所以就把他带来了。”

卫灵公说:“原来如此,那先请先生坐下,再去召公孙悁来!”

一会儿,公孙悁来了,他听说子夏来了,以为子夏要抢他的位子,便一脸杀气,气势汹汹,持长剑直奔子夏而来。子夏面不改色,端坐不动,对公孙悁说:“收起你的剑,我要和你谈谈勇武。”

卫灵公也说:“公孙悁,收起剑来,我也要听你们二人谈论谁更勇武。”

子夏对公孙悁说:“如果我和你一起跟随大王西行会见晋国的赵简子,赵简子披头散发,手持长矛,见此情景,我急速走到赵简子面前,对他说:‘诸侯目见,不穿朝服不合乎礼节。您若不换上朝服,子夏将割下头颅把血溅满你全身。’赵简子听罢,便会回去换上朝服会见我们大王。在这件事上,你敢这么做吗?”

公孙悁面有惧色,回答道:“我不敢。”

子夏接着说:“你输给我一次了。我又和你跟随大王向东到齐国,会见齐国君主,齐国君主座椅上有双重褥垫,而只给我们大王一个褥垫,我会大步向前,对齐国国君说:‘按照礼节,诸侯见面,不可居高临下地交谈。’说罢,我上前从齐国君主身下抽出一个褥垫,使他与大王平起平坐。在这种情况下,你将怎么样?”

公孙悁沉默片刻,脸色变红,说道:“我不敢这么做,不如你勇敢。”

子夏此刻如身临沙场,双眼炯炯放光,一脸英武之气。他继续说道:“你两次都不如我勇敢。我与你一起随大王走到野兽出没的旷野,有两头大野猪猛冲过来追赶大王,我拔出长矛与野猪搏斗,刺杀野猪后回到大王身边,你将如何?”

公孙悁此刻满脸是汗,深深地低着头,不敢正眼看子夏,半晌才说:“我的确不如你勇敢。”这时,公孙悁显得不知所措,完全被恐惧震慑住了。可见他不过是一个以暴凌弱的乡野村夫而已。

子夏说道:“你三次都不如我勇敢。所谓高贵的君子,上不惧怕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君主,下不欺侮平民百姓,对外保持礼节,庄重而高傲使敌人不敢侵犯,对内经得起威胁迫害而使君主不受危害。这是君子的长处,也是君子最可宝贵的品质。那种以自己的长处掩盖短处,以强欺弱,欺凌无辜百姓、横行于街巷之间的人,是君子最深恶痛绝而民众亦共同讨伐的。这种人怎么有颜面在君王面前讨论勇武呢?”

公孙悁听到这里,脸色由红变黄,羞愧得无地自容。

卫灵公见子夏如此大义凛然,刚勇而智慧,相形之下,公孙悁则表现得粗野无知、欺软怕硬而不通仁义。他就对子夏说:“寡人虽然不聪敏,但我愿意选择先生的勇武精神。《诗经》上说:‘不侮辱弱小,不畏惧强暴。’正是先生所说的意思啊。”

十六

[原文]

鲁平公将出①,嬖人臧仓者请曰②:“他日君出,则必命有司所之。今乘舆已驾矣③,有司未知所之,敢请。”

公曰:“将见孟子。”

曰:“何哉,君所为轻身以先于匹夫者④?以为贤乎?礼义由贤者出;而孟子之后丧逾前丧。君无见焉。”

公曰:“诺。”

乐正子入见⑤,曰:“君奚为不见孟轲也?”

曰:“或告寡人曰:‘孟子之后丧逾前丧。’是以不往见也。”

曰:“何哉,君所谓逾者?前以士,后以大夫;前以三鼎⑥,而后以五鼎与?”

曰:“否。谓棺椁衣衾之美也⑦。”

曰:“非所谓逾也,贫富不同也。”

乐正子见孟子,曰:“克告于君,君为来见也。嬖人有臧仓者沮君⑧,君是以不果来也⑨。”

曰:“行,或使之;止,或尼之⑩。行止,非人所能也。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注释]

①鲁平公:名叔,鲁景公的儿子,公元前314年-前294年在位。平是他死后的谥号。

②嬖(bì)人:地位低而受宠爱的人。臧(zānɡ)仓:小臣名。

③乘(shènɡ)舆:国君出行的所用的车马。

④轻身:看轻自身。

⑤乐正子:名克,孟子的学生,当时正在鲁国做官。

⑥三鼎:鼎是古代祭礼时用来盛猪羊等牲畜的器皿。按古代礼制,士祭奠用三鼎,大夫用五鼎。

⑦棺椁衣衾:指丧礼的用具。椁(ɡuǒ),古代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士以上的人家常用它。衣衾(qīn),是装殓死者的衣被。

⑧沮:阻止。

⑨不果:不能如约。

⑩尼(nì):阻止。

[译文]

鲁平公将要外出,受宠幸的小臣臧仓请示道:“以前大王外出时,一定要把您所去的地方告知管事的臣下。今天车马已经备好而管事还不知道要去的地方,特前来请示。”

鲁平公说:“我将要去见孟子。”

臧仓说:“您为什么要降低身份去拜访一个普通人呢?您认为孟子贤德吗?礼义是贤者的行为准则,而孟子办理母亲的丧事超过先前办父亲的丧事,您别去见他了。”

鲁平公说:“好吧。”

乐正子进宫参见鲁平公,说:“您为什么不去见孟轲呢?”

鲁平公说:“有人告诉我说:‘孟子办母亲的丧事超过先前办父亲的丧事’,所以我不去见他了。”

乐正子说:“您所说的‘后丧超过前丧’指的是什么呢?是指前面用士的礼仪葬父,后面用大夫的礼仪葬母;还是指前面用三鼎礼祭父,后面用五鼎礼祭母呢?”

鲁平公说:“不是。我指的是装殓死者的棺椁衣衾的精美。”

乐正子说:“这不能说是‘后丧超过前丧’,因为前后家境贫富有所不同。”

乐正子去见孟子,说:“我把您推荐给了鲁君,鲁君本来打算见您了。可是,宠臣臧仓阻止了他,鲁君因此没能来。”

孟子说:“一个人干某件事时,有一种力量在驱使;他不干这件事时,同样是有一种力量在阻止。干与不干都不是人力所能左右的。我不能和鲁君相见,是出于天命的支配。那个姓臧的小子怎么能使我不与鲁君相见呢?”

[延伸阅读]

孟子对于自己未能与鲁平公见面一事表现得非常达观,他认为一切是听从天意,颇有点孔子厄于陈蔡时的风度。

一天,鲁哀公约孔子及其弟子宰予交谈社祭(祭土地神)之事。

哀公问宰予;“供奉土地神的神土(木牌位)用什么木料?”

宰予回答:“夏代用松木,商代用柏木,周代用栗木。周代用栗木的意思是使黎民百姓害怕得战战栗栗。”

对此,哀公请孔子加以评说。

孔子说:“已经完成的事就不要再说了;正在顺势办的事,就不要再劝阻;而对已经过去的事,应既往不咎,不必再予追究了。”

宰予问:“老师,您谈到‘既往不咎’,对已经过去的错误不再追究责备,是广义的,还是专指周代的做法?”

孔子认为周朝的做法及其用意是不妥当的,但又不便明讲,只好用较为模糊的语言回答:“对于既成事实的事,何必再去追究责备呢?把‘既往不咎’的含义推而广之,又有何不可呢?”

宰予又问:“对于曾伤害过您而后来又认错的人,您宽容他吗?”

孔子果断地回答:“能,也可以既往不咎!”

哀公、宰予点头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