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洞窟中有一尊酷似古埃及的法老雕像,与众不同,很容易识别。这是一尊“优填王”龛像。所谓优填王像,其实应该称为优填王所造的释迦像。据《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八所记载,优填王是古印度跋蹉国国王,与释迦牟尼为同时代人。他因思念去忉利天为母说法而久不见归的释迦牟尼,召令国内能工巧匠雕刻5尺高的檀香木佛像。这也许是世界佛教造像艺术中最早的佛像。唐朝佛教盛行,佛教倡导人们多造佛像可多积功德,因而自唐永徽六年始的20多年间(即公元655~680年),在龙门石窟的壁面开凿建造了一百多尊优填王像,以敬善寺至宾阳洞一带为最多。其造像都身披袒右袈裟,贴体薄衣,平整光滑,姿态端详。
万佛洞顺阶而上,在西山中部的半山腰上,便是万佛洞。洞高5.8米,深6.5米,宽5.米。洞内两壁刻有4厘米高的小佛像15000尊,因此得名万佛洞。此洞是唐代所造,具有唐的造像风格。走进洞内,最有特色的是洞内的主尊阿弥陀佛。只见他端坐在八角束腰的莲花座上,莲座下有四个筋肌暴突、甩臂跨腰、正竭力承托莲座的力士。在佛的背后,雕刻有54枝莲花,每朵花枝上刻一菩萨,54个菩萨54种形态,栩栩如生,或端庄坐立,或天真可爱、或嬉戏、或沉思,好一幅生动别致、独具匠心的画面。在南北壁面的基座上,分别雕有一列正在演奏的乐伎,一列翩翩起舞的舞伎。乐伎们手执各种乐器在尽情弹奏,舞伎们则随乐起舞,婀娜多姿,确是不可多见的音乐舞蹈造型雕刻。它也浓缩地反映了唐代音乐舞蹈艺术的盛况。
让人遗憾的是无法见到洞外南、北两壁原有的一对精美的浮雕石狮。这对被盗石狮现陈列于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和肯萨斯城纳尔逊艺术博物馆内,是龙门石窟中狮子雕刻的精品。
奉先寺该寺是龙门石窟最具代表、规模最大、艺术最精美的唐代摩崖造像群。它在龙门石窟造像群中处于核心地位。
奉先寺位于西山腰间凹形的崖壁上。没有开洞凿窟,而是在南北宽36米、深40米的凹形崖面上依崖造像。在九个佛的背后都能看到有一些方洞,那是宋朝时,为保护佛像而建大型木廊檐所凿的固梁枋洞。因长期风雨侵蚀,现已毁失,只留这些枋洞了。奉先寺也因有这九个护像廊檐而又被称为“九间房”。
卢合那大佛龛11尊巨像主从分明,高下有别,各具其职,气势磅礴。主佛卢合那佛高17.14米,两旁的阿难佛和迦叶佛高10.65米,两菩萨高13.3米,供养人高6.4米,两天王和力士高10.3米。仅从这造像的高度就可知其地位的高下,等级的差别了。此窟是武则天下令出资建造的,人说卢合那大佛头像酷似武则天的脸形,是武则天至尊权利的象征,因而此窟带有浓重的政治烙印,也是封建禅堂的缩影。
主佛丰满圆润,眉目清秀,神情聪慧,嘴角微翘,含笑而不露;两菩萨端庄安详,衣着服饰雕刻华丽,纹理自然入微;两侧的天王手持宝塔,脚踩夜叉,一副威严刚劲的神情,力士则蹙眉瞪眼,一副雄武而暴躁的模样。每尊佛像的性格刻画得惟妙惟肖,给人以强烈的宗教艺术感染力。可见唐代设计者和雕凿者的艺术造诣。
注释:卢合那——卢合那是印度梵文的音译,意思为“光明遍照”。卢合那大佛被视为是释迦牟尼三身佛中的报身佛,即是证得绝对真理、享受法乐的佛身。它代表着智慧、清明、和谐和圆满。
药方洞在奉先洞旁的便是药方洞。此洞开凿于北魏晚期,但洞内的造像却是北齐所造,具有典型的北齐造像模式,是龙门石窟中少有的北齐造像石窟。洞窟内最有特色的是洞口过道两侧的石刻,石刻上记载着从唐代到明代的许多治病药方。由于所刻年代不同,石刻的字体差距很大。但治病的方法大致相近,不外乎内服、外敷、洗、熏以及针灸、洗、熏并用等。此洞的140多个药方可治疗的范围广,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到五官科、骨科等都涉及到,两且所用的药物都是生活中极易找到的。据说有些药方还可治疗我们的现代病,如糖尿病、肺癌、结石等。我国民间医药研究的丰富可见一斑。
古阳洞古阳洞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个石窟。它是在天然溶洞的基础上开凿的,是北魏皇家石窟的代表之一。洞高约11米,宽约7.9米,深约10米。洞内造像均呈现典型的北魏造像艺术风格。
南北壁面上长3.8米、宽0.7米的礼佛图算是洞内精品。因宾阳中洞的孝文帝、文昭皇后礼佛图被盗往国外,使之成为龙门石窟现存礼佛图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礼佛图。画面以薄浮雕形式,简洁、和谐、完整地展现了场面宏大的礼佛途中的场景。
此洞的造像题记记载了造像者的姓名、年月以及造像的缘由。更值得欣赏的是题记的书法。此题记据考证是出自北魏书法名家之手,方正的字体带着刚劲质朴的气势,它是汉代隶书向楷书过渡中的一种成熟而独特的魏碑字体。康有为等清代文人将龙门中的造像、题记书法精品称之为“龙门二十品”,此题记就是这二十品中的一种。
旅游行程推荐
龙门石窟距洛阳市区24公里。
参团游:跟一日游的旅游车去游览。每人车费25~30元(具体视车况及旅行社而定),门票自理。
这样安排省事、省时,不用自己找车坐,旅游车可到你下榻的旅店、招待所接人。但是回程就不一定会送到出发地了,而且还不自由、不随意,参观限时限刻,当然就不尽兴了。
要是碰到不好的旅行社或私人旅游车,还会被拉到某些地方购物或参观些什么人造景点。故此参团前一定要问清楚。
自游:在市区内乘坐向南开的53、60、81路公共汽车到龙门桥总站下,走几十米即到龙门石窟的山门。乘车票价2元。
龙门石窟用通票,票价50元。最好从前门进,先游景点集中、内容精彩丰富的西山石窟。游罢从后门出,走过横跨伊河的石桥,再游东山的石窟。东山(即香山)的石窟虽规模较小,却也不乏精品,有时间最好去看看,幸许会有些新发现。顺道可游白园(白居易墓园)。
酷驴提示
在龙门石窟门前,有许多拉客的三轮车或小面包车。车主说载你从后门进去可以省点门票钱等等,切不可轻信。我们就听到过如此受骗的经历。
在买门票的同时,最好向售票员声明不要“中华龙官”的门票,因门票售出是不可以退的。虽然那处的门票只有10元,却总有搭售之嫌。
中国佛教的“祖庭”——白马寺虽然佛教传人中国的实际年代会更早些,但佛教为官方所承认,并在中国奠定基础和有所发展,是从汉明帝取经建白马寺开始的,因而佛教繁多的宗派都一致公认白马寺为其“释源”。即意为中国佛教的发源地。尊称白马寺为其“祖庭”。可见白马寺在佛教界的重要地位,同时也留下了许多典故,反映了各宗教问的斗争与发展轨迹。
话说白马寺公元64年的某夜(即东汉永平七年),汉明帝刘庄梦见一顶披白光、浑身烁金的巨人飘行于殿堂之上。翌日大殿之上问群臣,所梦之巨人为何神?有智者告之日:天竺得道者能飞行于空中,身有日光,称之为佛。于是刘庄派蔡惜、秦景等十余人到西域天竺求佛取经。历经艰辛,巧遇天竺高僧揖摩腾、竺法兰,并邀他们同回洛阳传教。终于在公元67年(即东汉永平10年)回到洛阳,并用白马将释迦牟尼像和佛教《四十二章经》运回洛阳。汉明帝大喜,命人建一座印度式塔庙,供贮藏、翻译佛经之用。为纪念白马驮经有功而取名为“白马寺”。从此白马寺作为中国第一所佛教寺院而载入史册,成为“中华第一古刹”。而“寺”也从最初的官府之名,成为佛教僧庙的专用称谓。
达摩高僧、唐朝高僧玄奘都曾在此讲经释禅、传授佛法。白马寺屡毁屡建,现在的白马寺已是几易其貌,寺内各建筑具有不同时代的建筑与造像风格,与当初的样式相距甚远。
如:山门前的白马是宋代所造;大雄宝殿为元代所建,明清重修;明代重建的天王殿极具明代的建筑风格;齐云塔也是金代重建;东汉唯一的遗物就是山门门楣上嵌的青石题额——肃目庄严“白马寺”,这也是白马寺最早的文物。
佛、道之争在儒家思想上发展的道教与外来的佛教之间曾存在着激烈的斗争。话说白马寺建成,道教蛊行,佛教是作为异教被排挤的。白马寺建成后,佛教得到朝廷的承认,并开始在中华大地广为传播,也使道、佛之间的宗教矛盾日益尖锐。
永平十四年(即公元71年,白马寺建成后第三年),五岳十八观的690名道士以诸善信、费叔才为代表,联名上表汉明帝刘庄,痛陈佛教的“虚妄”,声明要与西域来的胡僧辩论、较量一番,以辨优劣、真伪。于是这年正月十五在白马寺南门外设场,汉明帝与文武百官现场观听为证,佛、道僧侣之间唇枪舌剑展开辩论,经过激烈而长时间的辩论,以道教败北而告一段落。
此后,诸、费两道人仍不甘心,再次要求比较两者法力,将道教经宝与佛教经书、合利各设一坛焚之,以辨真伪、高下。道家经宝再有法力也受不住烈火长时间的烧焚,而化为灰烬;再看佛经与合利,在火中燃而不焚,忽然放五彩光芒,其中有的直冲云天,在空中炸作无数宝花,如雨般自空中降落。这让五岳道人惊慌而逃,道人又一次输了。其实中国很早就发明了魔术和焰火(烟花),要想做到如焚佛经这些现象并不难,但我们能由此看到两教派争斗无所不用其极的景象。
酷驴提示
门票18元。到白马寺可乘56号公共汽车,票价2元。可随团旅游,团费每人25~30元(视车况与景点多少而定)。每年的公历12月31日,白马寺会举行撞钟迎新年的活动,以洪亮、诗韵般的钟声迎接元旦的到来。
洛阳牡丹牡丹爱洛阳,洛阳人爱牡丹。牡丹在洛阳繁荣昌盏、展枝献媚,牡丹更让爱花人、赏花人富贵吉祥。
洛阳牡丹花会每年四月,正是牡丹盛开的季节,洛阳每年都在4月15日至25日举办牡丹花会。此时的洛阳,如同过节一般,上百个品种、上百万枝牡丹,装扮着各大公园、景点、街道,形成花的海洋。成千上万中外游人以及洛阳本地人纷纷涌入各个公园观赏牡丹,真可以说是“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牡丹是我国传统的具有1500多年人工栽培史的观赏名花。因其具有独特的风采和寓意等美学特征而经久不衰。
牡丹花形大花美、多姿多彩、端庄富丽、光彩四射、香溢八方,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状元红牡丹红艳夺目:夜光白牡丹白净如玉;欧家碧牡丹绿盈如碧;姚黄牡丹黄灿如金;金美腰牡丹黄澄明艳;魏紫牡丹紫巍富丽……有的花形大如碗,有的花形态如莲,有的花层叠如闺楼;有的一植株可开上百朵花,有的植株俏丽过人,真可谓形态多种、姿态万千。这花的姿容、色相、幽香与观赏者的情感、阅历融合构成一种艺术的情愫,使人感受花的精神与生命的寓意,从而更赏惜花。周敦颐在《爱莲说》中也点出牡丹花的寓意。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如今,更多的人认为它是“繁荣昌盛、和平幸福、富贵吉祥”的象征、这也是牡丹能成为国花、洛阳市花的因由之一。
牡丹的民间传说相传一年冬天,大雪纷飞,御花园百花凋零,武则天与太平公主、女官上官婉儿同在暖阁赏雪、饮酒作诗,在醉眼朦胧之时,武则天挥笔写下诏书日:“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催。”次日,百花不敢抗旨,纷纷破例开放。唯有牡丹不喜迎奉,拒不开花。武则天大怒,下令将牡丹从长安贬到洛阳,故此牡丹花又别称为“洛阳花”。再说受贬的牡丹一到洛阳,便立刻昂首怒放,超逸群芳,香飘满城。武则天得知甚怒,立即下令“火炙其枝”。可是,牡丹经火焦炼后,更加劲骨傲然,花开倍艳,被人称为“焦骨牡丹”,牡丹的名声由此更大了。
玉城公园位于洛阳市中心,交通十分便利。因公元前1108年周成王在此筑城并迁都至此而得名。千年古城就藏在公园的底下。我们大可在欣赏满园牡丹、红花绿叶的同时,对藏于底下的古迹神游一番。每年的牡丹节,公园都是展出的重点,自然朴素的亭台轩榭与妖娆华丽的牡丹相映成趣,美不胜收。如果错过了牡丹节,可在公园旁的花木交易市场观赏反季节开放的牡丹花,或购买种苗回家培植。
日园到龙门石窟游玩时,有时间可顺便去一去的地方。这是自居易的墓地。墓碑上刻有“唐少傅白公之墓”,让人们仰慕、凭吊。读书之人都知道自居易是唐代诗人。其晚年特别喜爱牡丹而迁居洛阳香山,在此客居达18年,留下不少动人的传世诗篇。到此游赏,多少都要记起一两首香山居士的诗句来吧。
灵台遗址所谓灵台,即为古代观测天象的场所。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天文观测台。据史载,此台建于公元56年的东汉时期,张衡曾先后在此担任太史令达12年,并写下了天文、气象观测研究的著作,绘制了我国第一张完备的星图。当初我们把灵台遗址想象得很宏大、神奇,近看才知道只是一座略呈方形的红土高台。如果途经偃师县,有兴趣可取道去看看。
洛阳古城遗址洛阳古都遗址共有五处,其中仍存有魏汉故城和隋唐故城两处,想亲眼见证洛阳城魏汉时期的辉煌,可以去游一游。古城在洛阳以东15公里与偃师县交界处,只是交通不太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