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孟子学院-孟子的仁政思想
38594300000003

第3章 孟子的“大丈夫”精神

“大丈夫”这个词,据史书记载,孟子为最先使用者。当然,孟子所谓的大丈夫有特定的含义,不能照现在世俗的意思来理解成大男子主义等等。《说文解字》“夫”字条下说:“周制以八寸为尺,十尺为丈。人长八尺,故曰丈夫。”孟子的所讲的“大丈夫”则与身体条件无关,不是指“身长八尺”之人。孟子的“大丈夫”与性别也无关,不是指男性之人,不是说大男子主义就是大丈夫精神。与权势无关、与财富无关,与能说会道的才能无关,与博学多才无关,甚至与雄才大略也无关(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一)居仁由义

那么孟子讲的大丈夫与什么有内在关联呢?与道德、操守、人之价值、人之尊严有关。一个人若能不失其赤子之心,坚信人之道德良知千古不灭,并在立身行事时不灭本心之良,杀一不辜得天下而不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能伸能曲,能上能下,得志掌权时为民族国家天下尽心尽力,廉洁奉公,不得志处于贫贱地位时能抱定固穷之节,乐天知命,自得其乐,独善其身;不枉道事人,不曲学阿世;活得清清白白、坦坦荡荡,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道德光辉畅于四肢,睟然见于面,盎于背——这就是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这种大丈夫孟子也称之为“大人”,也即孔子所讲的“君子”。他的反面当然是“小人”,“贱丈夫”。孟子在好多地方都谈到了“大丈夫”,比如:

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之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腾文公》下2)

2、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离娄》下12)

3、“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孟子·尽心》上33)

《孟子》书中相关言论很多,不一一列举。总之,孟子所讲“大丈夫”,使以仁义为基础的。这可谓“大丈夫”第一特点。

(二)发强刚毅

大丈夫的第二特点是“刚”——发强刚毅,壁立万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典型代表,相关言论不胜枚举:

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孟子·尽心》下

儒家所谓“刚”有坚毅不拔的精神,但是没有盛气凌人的习气,非人格。是“克己”型的。

《论语·公冶长》子曰:“吾未见刚者。”

或对曰:“申枨。”

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孟子的大丈夫就有这种“克己”的精神:

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孟子·尽心》下35)

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孟子·离娄》上)

(三)乐天知命

孟子所讲的大丈夫非常“刚毅”,但自己并不觉得活得很“累”,虽然“克己”,也不觉得活得很“苦”,而是很从容,很快乐。胸次有洒然之“乐”,这是“大丈夫”第三特点。

口之与味也,有同奢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孟子·告子》上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尽心》上

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尽心》上4)

宋代大儒程颢《秋日偶成》一诗,很能表现孟子大丈夫的“乐”的境界: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台湾的傅佩荣先生有很好的解释:

程颢与弟弟程颐并称“二程”,都是宋代哲学家。程颢性格宽厚从容,与人无争,颇能体会大自然大不已的气象。这首诗虽说是秋天偶然写成,细细分辨却可看出他的人生态度。最近心境悠闲,做什么事都不慌不忙,丝毫不觉得任何压力。一觉醒来,看看东边的窗子透着红光,原来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睡眠充分,精神充足,走出户外,放眼望去。以平静的心情去欣赏万物时,发现无一不具特色,各有其存在的道理,颇具自得的神情。春夏秋冬四时,也都有各自的美好风光与特殊胜景,这些都要靠人去品味。我们何不随着四季的变化而享受自然的乐趣呢?

沉思宇宙的奥妙时,有形的天地还不足以穷尽道的神奇力量。道是万物的来源,却不随着万物而增减,实在是玄之又玄。思绪随着风起云涌,幻化为各种奇情想象,简直是无所不能,极尽逍遥之能事。既然如此,还有什么不满足呢?

孔子主张“贫而乐”,孟子宣称“富贵不能淫”。合而观之,就是“富贵不淫贫能乐”,在富贵时不致流连忘返、迷失本性,在贫困时却能不改其乐。能抵达这种境界,不就是“豪雄”了吗?何必一定要功成名就,或者叱奼“风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