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延安博苑(第一辑)
39604100000028

第28章 《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出版的前前后后

张华

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在上海出版。这虽然是一个薄薄的小册子,但对于当时的中国革命犹如一场及时雨。它不仅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指明了革命的方向,而且为当时中国进步人士比较系统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创造了条件。正如列宁所说:“这本书篇幅不多,但价值却相当于多部巨著,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于1847年12月至1848年1月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写的党纲,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的文件,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第一次完整的系统的阐述。列宁说:“这部著作极其透彻鲜明地叙述了新的世界观,叙述了包括社会生活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叙述了辩证法这一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叙述了关于阶级斗争,关于共产主义新社会的创造者无产阶级所负的世界历史革命使命的学说。”纵观马克思、恩格斯众多著作,这篇短小精悍的《共产党宣言》概括了其中精华。可以说,欲知马克思主义为何物,共产党是什么样的政党,第一本入门之书,第一把开锁之钥匙,便是《共产党宣言》。尤其是此文写得气势磅礴,文字精练,富有文采,又富有鼓动性,可谓共产主义第一书。世上能够读懂读通皇皇之巨著《资本论》者,必定要具备相当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而《共产党宣言》却是一个工人也能够读懂,能够理解的书。

《共产党宣言》的原稿在1848年法国的二月革命前数星期送至伦敦付印。它首先用德文公布,用这种文字在德国、英国与美国,至少翻印了12种不同的版本。英文译本最初于1850年伦敦出现于“红色共和党人”。接着,出版了俄文版(1863年)、丹麦文版(1885年)、法文版(1886年)、西班牙文版(1886年)、波兰文版(1892年)、意大利文版(1893年)

《共产党宣言》风行欧洲,倒是应了它的开头第一句话:“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

“幽灵”东行,开始在中国“徘徊”。1905年,朱执信在《民报》第二号上,介绍了《共产党宣言》的要点。1908年,在东京出版的《天义报》译载了《共产党宣言》第一章以及恩格斯1888年为英文版《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此后,《共产党宣言》便一次次被节译、刊载于中国报刊。

然而,《共产党宣言》在中国一直没有全译本。要成立共产党,要了解共产主义,怎可不读《共产党宣言》呢?

第一个筹划把《共产党宣言》译成中文的是戴季陶。他在日本时,便买过一本日文版《共产党宣言》,深知这本书的分量。他曾想翻译此书,无奈,细细看了一下,便放下了。因为此书的翻译难度相当大,译者不仅要谙熟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且要有相当高的中文文学修养。开头第一句话,要想妥帖地译成中文,就不那么容易。

1920年初,《星期评论》的主编戴季陶打算在《星期评论》上连载《共产党宣言》,他着手物色合适的译者。邵力子得知此事后,向戴季陶举荐了陈望道。陈望道是邵力子的密友,常为《民国日报》的《觉悟》副刊撰稿。邵力子深知此人功底不凡,当能胜任翻译《共产党宣言》。

陈望道,浙江义乌人。中学毕业后去日本留学,主攻法律,并兼学经济、物理、数学、哲学、文学。1919年5月,他结束了在日本的四年半留学生活,来到杭州,应校长经享颐之聘,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当语文教师。陈望道进入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之后,与夏尊、刘大臼、李次九四位语文教师锐意革新,倡导新文学和白话文,人称“四大金刚”。1919年底,发生“一师风潮”,浙江当局要撤换经享颐,查办“四大金刚”,邵力子在《民国日报》上发表评论,声援一师师生。各地学生也纷纷通电声援。浙江当局不得不收回撤换查办之命令。

不过,经此风潮,陈望道还是离开了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就在此时,戴季陶约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给了他日文版《共产党宣言》,还给了他英文版《共产党宣言》作为对照之用。

1920年2月下旬,陈望道回到老家——浙江义乌县城西分水塘村的一间小柴屋内,开始着手翻译《共产党宣言》。他不时翻阅着《日汉辞典》、《英汉辞典》,字斟句酌的认真翻译。这是一本很重要的书,又是一本很难译的书。头一句话,便使他绞尽脑汁,最后终于译定为:“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

1920年4月下旬,陈望道将《共产党宣言》译完,随即携译稿到上海,陈望道把《共产党宣言》译文连同日文、英文版交给了李汉俊,请他和陈独秀校阅译文,准备在《星期评论》刊载,但当他到上海的第二天,该刊便停刊了。恰在这时,陈独秀的《新青年》编辑部迁到了上海。应陈独秀之邀,陈望道参加了《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当时陈独秀、沈雁冰、李达、李汉俊、陈望道、邵力子经常在一起讨论马克思主义和建党问题,于是便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内部也叫共产党,陈独秀是书记。研究会对陈望道译出的《共产党宣言》很重视,想出版,但无经费。恰在这时,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和杨明斋经李大钊介绍来上海与陈独秀联系并商谈中国建党问题。维经斯基知道此事后非常重视,便资助研究会(即后来的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在上海拉斐德路(今复兴中路)成裕里12号,租了一间房子,建立了一个小型的印刷所——“又新印刷所”。不久,《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就在这里问世了,时间是1920年8月。

陈望道译本第一版属竖排版,小32开,全书用3号铅字刊印共56页;封面是水红色,中央印有大幅马克思半身坐像,肖像上端依次印有四排字:社会主义研究小丛书第一种,共党产宣言,马格斯、安格而斯合著,陈望道译;肖像下方有“马格斯”三字;在书封底印有“一千九百二十年八月出版,定价大洋一角”。原著者:马格斯、安格而斯;翻译者:陈望道;印刷及发行者:社会主义研究社。

1920年8月,该书第一版出版后,因发现将书名印错,(原名为《共党产宣言》)故立即出第二版,将书名改为《共产党宣言》,并将水红色改为蓝色。因此现藏8月本实际是两个版本。8月版印数很少,只有千余册,很快就销售一空。9月,研究会便又作第二次印刷,仍为蓝色封面,只有封底改为“九月”出版。

《共产党宣言》中译本一经出版,便受到了中国先进分子的热烈欢迎,人们纷纷给《星期评论》来信询问该书发行情况。于是沈玄庐编辑在1920年9月30日《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刊登了题为《答人问〈共产党宣〉底发行所》公开信,介绍了该书的翻译和销售情况。在以后的20年中,该译本曾一再翻印,广为流传。据不完全统计,该译本有10多种版本,对中国革命影响重大。可以这样说,该译本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时光荏蒋,转瞬已是几十年过去了。1958年11月,陕西省博物馆给延安革命纪念馆拨交了一大批革命文物,其中就有一本陈望道1920年8月版译本。该书原封面已无,现封面是隐格水印笔记本纸,该封皮在光线下可见英语大写单词“BATTERY”,词下还有英文“M ADE IN USA”。据此我们分析该封面可能是美国炮兵专用笔记本纸。现封面用毛笔纵书“共产党宣言”,左下角书“山水”二字(可能是存书者的笔名),右侧用红色钢笔纵书英语“communist manifesto”(共产党宣言)。在书的封底印有“一千九百二十年八月出版,定价大洋一角;原著者:马格斯、安格而斯;翻译者:陈望道;印刷及发行者:社会主义研究社”。据此我们认定该书为陈望道《共产党宣言》译本第一版。

1999年9月,延安革命纪念馆向国家文物局补报了5件一级文物,其中就有这本《共产党宣言》。

(作者:延安革命纪念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