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延安博苑(第一辑)
39604100000004

第4章 中共中央 三月七日

电文是由任弼时起草,毛泽东亲笔修改的。对叶挺的称呼,原稿拟称“叶军长”,毛泽东初改称做“叶挺同志”,旋又改作“叶挺将军”,最后改为“亲爱的叶挺同志”。

就在中共中央复电叶挺同意他入党的当天,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致董必武、王若飞电,指出:“同意叶(挺)入党。叶来电与中央复电,均于今晚广播,收到时请在《新华日报》发表,并先告叶,但不要登广告。”叶挺在3月7日当天在致刘少奇、任弼时的信中,以满怀激动和喜悦的心情写道:“从此之后,我能很自然地亲切地称你们为同志了。”

3月7日晚,新华社广播了叶挺致毛泽东转中共中央的电报和中共中央的复电。第二天,《解放日报》发表头条新闻,标题是《中国人民的光荣,叶挺军长加入中共》。

4月8日,叶挺与王若飞、博古、邓发、黄齐生、黄晓庄、李绍华、魏万吉、赵登俊以及妻子李秀文、女儿叶扬眉、幼子阿九及保姆高琼等13人乘坐美军C47型运输机由重庆飞往延安。为了欢迎他们回来,中共中央准备了盛大的欢迎仪式。中央领导毛泽东、朱德、任弼时及博古、邓发的亲属与延安各界群众上万人冒雨聚集在延安飞机场,叶挺的儿子叶正明、叶华明也站在欢腾的人群中,翘首仰望天空,企盼着飞机的到来,想像着父母兄妹见面时的激动场面。

然而,飞机并没有飞临延安机场。不详的预感笼罩在每个人的心头。随着时间一天天逝去,延安变得越来越沉闷、忧伤。11日晚10时,中共中央接到晋绥边区的报告,得知飞机在兴县茶山撞山焚毁,人员全部遇难后,整个延安顿时陷入巨大的震痛之中。中共中央成立了由毛泽东、朱德、刘少奇、任弼时、林伯渠等26人组成的治丧委员会。陕甘宁边区参议会休会一天,全边区悬半旗三日、停止娱乐一月,以志哀思。4月13日,《新华日报》发表题为《中国人民无可补偿的损失》的社论,对“四八”烈士表示深切哀悼。社论说,叶挺将军是“北伐时期的虎将,抗战时期的岳飞。他的毕生奋斗,是足以使每个中国人为之感动的,每个中国青年人为之感动,足以使反动派羞愧无地。”

4月18日下午1时,王若飞、博古、邓发、叶挺及其家人儿女的遗体运抵延安飞机场。朱德、刘少奇、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与烈士家属及延安各界群众万余人在机场接灵。低沉的哀乐回旋在机场上空,机场笼罩在一片肃穆与悲壮之中,抽泣声、呜咽声使机场显得更加凄凉与哀伤。朱德、刘少奇、任弼时等随灵队同赴灵堂,瞻仰烈士遗容,并亲视入殓。朱德将国民党发给他的一套将军服穿在了叶挺身上,他凝视着烈士遗容,泪水长流,痛苦得不能支撑,最后由其他同志扶了出去。烈士家属个个悲痛欲绝,叶挺的儿子叶正明、叶华明,目视着父母的遗体,痛哭不已。

4月19日上午10时,延安各界3万多人在飞机场为烈士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无数的挽幛和挽联悬挂在机场周围。灵台上悬挂着13位烈士的遗像,灵台后停放着13位烈士的灵柩,灵柩上套裹着红色毡呢。灵堂正中悬挂着毛泽东题写的“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的挽词。10时正,追悼大会在朱德、刘少奇、任弼时等主持下正式开始。3万多人脱帽肃立,鸣礼炮二十四响后静默致哀。这时,会场上空回荡起忧伤的哀乐,人群中吟唱起凄婉、忧愤而又悲壮的挽歌。在如泣如诉的哀乐声中,首先举行家祭。烈士家属李佩之、张越霞、叶正明、叶正华、陈慧清、黄王守瑜、黄晓芬、陈复君等在巨大的悲痛中被搀扶上祭台,在灵前献花圈、敬香、恭读祭文。随后举行公祭。主祭人朱德、刘少奇,陪祭人为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五省联防司令贺龙以及张云逸、黎玉、薄一波、邓子恢、李鼎铭、刘少白、唐延杰、朱宝庭、蔡畅等。康生恭读祭文,林伯渠报告烈士生平,朱德致词,他悲痛地说:“王、秦、叶、邓、黄诸烈士为争取和平、民主而遇难,是我党和中国人民的极大损失。”张云逸、朱宝庭、黄王守瑜、张越霞也含泪致词。

12时零5分,起灵。朱德、刘少奇、任弼时等中央亲随执绋,数万群众紧随其后,送葬队伍长达5里。下午1时35分,灵柩运抵墓地。鸣礼炮二十四响后,开始下葬。数万群众凝视着灵柩徐徐落入墓穴,皆哀伤垂泪。下葬后,朱德、刘少奇、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及边区政府正副主席林伯渠、李鼎铭等轮流为烈士奠土。随后,送灵群众纷纷涌到墓前,抢锨奠土。此时,哀乐再起,雄壮的国际歌也在灵墓上空响彻回荡。20日上午9时左右,毛泽东来到墓地祭奠烈士,他依次在烈士墓前行礼、默哀,表达了不尽的哀思。

1947年胡宗南占领延安后,烈士陵墓基本没有遭受大的破坏。1957年春,经中共中央批准,在延安王家坪重建了“四八”烈士陵园。陵园背枕清凉山,面对延河水,主要建筑有纪念堂、纪念塔、纪念亭、陈烈室、陵墓台。陈列室陈列着烈士遗物、照片等。叶挺指挥新四军战斗时的指挥刀、望远镜就陈列在这里。不幸的是,陵园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严重破坏。1970年,烈士陵园被迁到了延安以北6公里的李家洼村的一个半山坡上。改革开放后,政府对陵园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如今,这里已成了一处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

叶挺将军以他的傲骨和对党的忠诚,赢得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外人士的高度赞誉。他的英名以及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所做的卓越贡献,将同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一样,永远留存在人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