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延安博苑(第一辑)
39604100000043

第43章 八载干戈仗延安

1936年12月18日,红军和平接管了延安城。1937年1月13日,毛泽东率中央机关由保安进驻延安,在此战斗生活了十个春秋,先后居住过凤凰山麓、杨家岭、枣园、王家坪等地。

在这里,毛泽东紧紧把握住中日矛盾是主要矛盾,救亡图存是全国人民的迫切愿望的时局特点,经过同打了10年内战的国民党的多次谈判,终于将蒋介石这头难以驯服的“毛驴”,用一拉二推三打的方法赶到了共同抗日的山上。为了民族,我党亦委曲求全,变更了苏维埃时期的许多政策,红军接受改编,促使以国共两党合作为中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将内战的车轮推上了民族抗战的轨道。

在这里,毛泽东制定了一整套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军事方针,在敌后点燃了人民游击战争的熊熊烈火,创建了19块巩固的根据地,使抗日游击战争成为“战争史上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

在这里,毛泽东创办了20多所干部学校,培养了数十万计的干部队伍。靠着延安“窑洞大学”培育的英才,开创了抗日的新局面,支撑了抗日的大厦。延安不仅出政策、出真理,而且出治党治军治国的人才。

在这里,毛泽东吸取了陈独秀、王明这两个反面教员的教训,为巩固发展统一战线,维护团结抗日的局面,始终强调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在党内克服了王明的新投降主义,在全国反对民族的投降主义,打退了蒋介石顽固派发动的三次反共高潮,发展壮大了人民革命力量,党的队伍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在这里,为克服严重的物质困难,渡过抗日难关,毛泽东发动根据地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而且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培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大生产运动的丰硕成果,为抗战胜利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在这里,毛泽东为使党尽快地在政治上成熟起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武装全党,并利用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的时局,领导全党进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延安整风运动。整风中反对了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三股歪风,从思想上清算了王明的左倾错误,产生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全党对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有了共识,确立了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特别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被全党接受,并成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延安整风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在这里,毛泽东将陕甘宁边区作为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实验区,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加强了民主政治的建设,使这块首席根据地成为模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边区建设的成功为未来新中国的建设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在这里,毛泽东筹集召开了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使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是我党成立以来24年的实践所揭示出的一条真理。

在这里,毛泽东在简朴的土窑洞里,煤油灯下,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写出了大量的经典著作,确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革命胜利的指南。说延安窑洞出马克思主义,延安窑洞能指挥中国革命,千真万确。在已出版的《毛泽东选集》中,70%的文章是延安时代的作品。若按毛泽东在延安的居住地点大体计算一下:

在凤凰山的窑洞里写了16篇;

在杨家岭的窑洞里写了40篇;

在枣园的窑洞里写了29篇;

在王家坪的窑洞里写了8篇。

如果将来出《毛泽东全集》,那么在延安写的各类文章一定是个惊人的数字。

靠着党中央、毛泽东在延安窑洞的巧妙运筹,精心谋划,将抗日战争的车轮一步步推上胜利的坦途。经八年努力奋斗,终于彻底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

陈毅在献给“七大”的一首诗中说:

百年积弱叹华夏,

八载干戈仗延安;

试问九州谁做主;

万众瞩目清凉山。

毛泽东战斗生活过10多年的延安,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圣地而载入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