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降伏其心(下册)
39679000000073

第73章 佛门仪规的重要性

师:今晚请果志师给我们讲讲开示!

果志师:还是请师父讲吧。

师:讲讲你自己学佛的心得。

果志师:我个人学佛的体会是,刚学佛时,不知天高地厚,认为学佛没什么难的。越学,越觉得学佛太难了,简直比登天还难!

师:有这种心态很正常。修行到一定程度,都会出现这种心态。不仅是现在的人,古人也同样经历了这个阶段,感觉越往前走,越黑暗!过了这个阶段,又是另一番感受。修行人的心态,就像爬过几重山峰的经历,经过不断地上去下来,下来上去,才使我们的心态趋于平静。

为什么常人遇到欢喜的事情,会喜不自禁,高兴得欢呼雀跃;悲伤时,情绪又一落千丈,跌到谷底呢?只有经历多了,身心才会逐渐归于平静。出家人对于世俗上的这些经历虽然很少,但是在禅定中也会出现类似的心态,也是要经过上上下下不断地起伏,身心才会逐渐归于平静。

有时候我们容易忘乎所以,就是因为禅定中遇到的境界太少了,所以才“少见多怪”。多怪,一定是见得少;见多了,自然就怪得少,甚至不怪了。

一个人内在的境界有多高,常人是很难鉴别的,只能通过他的为人处事来判断。因为一个人的为人处事就是他内在境界的显现。可是修行人犯的都是一个通病,就是喜欢一个人独自清修。“清修”在某个阶段固然很重要,但是不能始终如此。

尤其是出家人,佛门里的仪规一定要学。我个人的体会是,过去一直住大丛林,什么都轮不到自己操心。没住过小庙,没学过这些仪规。现在自己建寺庙,什么都不会。过去修行人学这些,都是住在小庙里被逼出来的。在大丛林里你连学的机会都没有,轮不到你。

现在大家都还年轻,都是小和尚,能学的都要学。往往没学的时候会觉得这些事情没有什么用途,实际上一件事情只要你掌握了,以后都用得上。

佛门里的仪规是与众生联系的一种方式。平时,在家的信众们都没有时间到寺庙里来,往往是在佛菩萨的圣诞日才来。如果佛门里没有这些仪规,很难让信众生起信心。

古人定这些仪规是很有道理的,有很多用处。将来大家出去弘化一方时,就会感到祖师们定这些仪规确实很有必要,必须学习。

一个佛教团体如果没有一些仪规,就像没有根一样,会显得缺少佛教的文化底蕴。通过仪规,可以规范我们的身心。没有仪规,我们有坏习惯自己也不知道,想要养成好习惯也会非常吃力!尤其像我们这样的道场,住的都是年轻人,年轻人的思想本来就比较活跃,不太注意言行举止,在信众看起来,就会觉得没有什么规矩。

老和尚就比较注意规矩,在宣传佛法上、行持上都做得比较到位。将来我们这儿来了老和尚,要留一两个给我们年轻人做榜样。众生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态,喜欢跟老和尚学习。实际上一个人的智慧与年龄没有多大关系。

我自己对佛门的仪规懂得太少,过去不做事感受不到这一点。你们女众在仪规方面懂的比我们男众多一些。不当执事,体会不到仪规的重要性;当了执事,才体会到它的重要性。是一个团体,就必须有统一的仪规来规范大家的身心。

修行的方法,一个是从里往外,一个是从外往里。作为薄地凡夫,从里往外很难,只有先从外面学习这些仪规,规范了自己的身心,慢慢地往里渗透。尤其是弘法、领众时,必须学会仪规。过去的独觉佛、罗汉,他们住山时可以不学这些,一旦出来领众、弘法,就必须学。

懂得仪规的人在场合上是不一样的。就像我们修行,见地明确了就不会迷失方向。同理,懂得仪规,在场合上就不会晕头转向。

尤其是想出家的人,三年之内必须把这些都学会。否则出家以后你就懈怠了,学起来就慢了。任何知识,三年之内没有学会,三年之后再学,就夹生了。学任何东西都要一鼓作气!

问:第二个我出现了怎么办?

师:如果你是很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四大”坐在下面,或者躺在下面,这时候不要走得太远。也就是说最好保持这个画面不动。否则,你一动,这个画面一旦消失,就不知道何时才会再出现!第二个“我”出现时,一般都是在上面,如果能更清醒地出现,将会出现更多的变化。因为我们的肉身只能化出这一个——第二个我。这第二个我,能化出无数个化身。

问:看到的第二个我,如果在对面呢?

师:那是没有找对角度,也可以说是眼睛的误差造成的。你的心放在什么地方,它就会出现在什么地方。因为它本身不在上下,也不在内外,哪里都不在,也哪里都在,也就是在一切处。为什么我们见到的多在上面呢?因为你生理的力量通过修炼是往上走的。当没有妄念的时候,一定会有一股力量往上升,最后破了头顶,从头顶出去。

问:弟子请问师父,刚才讲的这股力量往上升,是自然的还是要通过作意?

师:修行到一定程度,自然会往上升。如果作意,它的“度”不好掌握。你用重了,身体承受不了;用轻了,又不起作用。只要你用一种方法持之以恒地修下去,自然会水到渠成。如果没有水,你挖一条渠道,也是白费功夫;如果大水来了,它自然会冲出一条渠来。况且我们体内本身就有一条天然的渠道。《华严经》中讲:“水清月自现,凿池月不来。”“道”不需要人刻意去求,正因为刻意的事做多了,反而干扰了道!

问:师父,我有这样的想法,不知对不对?每天看到师父那么辛苦、那么累,我也不想成佛了!成不成佛都是苦,何必呢?

师:我说出来也许你们不会相信,如果我这样忙十年、二十年,我不成佛也成菩萨了!只要任劳任怨地去付出、去奉献,十年、二十年下来,一定会成就。这种磨练比把自己关在屋子里要快得多!你们看到我很累,实际上这种身体的累,休息一个晚上就恢复了。而心理上的磨练要好长时间才能恢复平静。

为什么在磨练的过程中,我们会抱怨,会骂人呢?为什么有的人却那么平静呢?因为我们的承受力差,心量小;人家的承受力强,心量大。为什么古人讲要出去行菩萨道,才能成佛呢?

有的人说出家修行是“发心”。实际上这是你的理想,是你自己愿意做的,根本谈不上发心。如果一件事是你不愿意做的,对你自己没有什么利益,只是他人需要,你为了利益他人,成全他人,就为难自己,委屈自己去做,这才叫“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