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知易行难之北宋倦游
3972100000017

第17章 彩色蚕丝

几人商定,凡是在齐心堂,不分男女,有职者,一律自称卑职,无职者,一律自称下属。

至此,一切制度草创完毕,万事俱备。

杜棋星这才取出一个木箱子,外壳上镂着很多小孔。

五人一见,知道镂空是为了透气,木箱子里装的就是蚕种,都围了上来。这二化蚕,真的是闻所未闻啊,都要瞧个新鲜。

打开来,见一张张浅黄色厚纸上,密密麻麻布满了蚕卵。

秦嬷嬷先以净水洗了手,才伸手小心翼翼拈出一张来,拿到眼前细看。每张纸上,比自家的蚕种稍多。种料饱满,都是好蚕种。又看几张,才说,“老身眼拙,嗯,卑职眼拙,倒也看不出有何特异之处。确实是好蚕种。这蚕卵极小,光靠眼力劲,再是行家,也辨别不出。”

陆方堂陆正堂也就着她手上细细看了,他二人也是内行,知道确实是好蚕种。两人都舒了一口气。

毕竟,这二化蚕,实在是太过费夷所思,万一被杜棋星给涮了,这一年的损失就大了,肯定赔得哭爹叫娘。现在鉴定出蚕种质量上层,最保守也可保住往年的收入,都放了心。

杜棋星看他们的神情,冷笑一声。心说,“这蚕种是一千年后,经中国与西方,一百多年培育出来的优秀品种,乃是高科技的结晶,抗逆性极佳,特别是对于微粒子病等常见的蚕瘟蚕疾,抵抗力极强。蚕茧饱满,提高生丝产量一倍以上。并且产丝质量比你们陆家那种土蚕,不知强出多少倍。你们知道些什么,就来怀疑我的蚕种。”

秦嬷嬷看杜棋星有点不舒服,忙安慰他,“杜小官人,卑职一个乡下婆子,没见过世面。这二化蚕,还真是新鲜。这也是第一次开眼呐。这一次可算是长了见识,以后有得是说嘴处。这满天下里,蚕农蚕妇虽多,也只有咱们这一家用这个新蚕种的。日后只怕天下养蚕的人都得把咱们当菩萨供起来。”

杜棋星听得入耳,哈哈大笑。“都承事这话明白。不才这蚕种,头一个好处是产量高,第二个好处是出丝好,第三个好处是蚕病少,第四个好处是结茧快,并且结茧后还可再出卵,又可结茧。说句不怕你们着恼的话,贵地以前的蚕种,一比之下,耗工费时,结茧也少,蚕病也多,全得扔了倒也干净。”

陆家五个人听了,都是苦笑,心里不服。

杜棋星不理,双手插在腰间,意气风发,“此外,更有一样世人想不到的好处。”

秦嬷嬷不禁好奇,“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好处?”

杜棋星指着秦嬷嬷手上的蚕纸,最上端有两个小字。“都承事且看,这是两个什么字?”

秦嬷嬷不识字的,茫然看向陆方堂。陆方堂早也见了这两个字,却不明白是何意思,便答:“都承事,这两个字是桃红。”

“桃红?这是何意?”

杜棋星哈哈大笑,意颇傲然,“蚕丝颜色是桃红色。”

“啊!”五人都是齐声大叫。

饶是秦嬷嬷精于蚕桑,也不禁嘴巴张得老大,放个鸡蛋怕也不难,半天都合不拢。

陆方堂也期期艾艾道,“这,这。。。。。。小郎莫要玩笑,天下蚕丝都是白色,哪有蚕能吐出桃红色蚕丝的。”

千百年来,无人不知,蚕丝乃是白色。

蚕能吐出桃红色的丝,太过骇人听闻了。

蚕丝都是白色的,陆家做久了丝绸生意的,自然家里有个大染坊。除了素色丝绸,织出来的一应绸缎绵绢,无不是要染色的。

古代丝布染色存在一个大问题,因为染料不过关,一直都无法克服掉色退色的问题。好料子做的衣服,一年穿下来,就会掉色退色,需要重新回到染坊再着色。

蚕能吐出彩色丝来,这太不可思议了。

杜棋星自得的看着众人的表现,也不分辩,却指着装蚕种的箱子,对秦嬷嬷说,“这头几十张是桃红色蚕种,你再向后看。”

秦嬷嬷赶忙小心翼翼的向后翻看,揭起一叠子蚕纸,陆方堂跟过去,看到蚕纸最上端也有两个小字“绿色”,再向下翻看,又变成“紫色”,“金黄”“浅蓝”“紫红”等等。怕不有十余种颜色。

秦嬷嬷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这,这,杜小官人,这可是真的?”

杜棋星笑着说,“都承事,你就等着看五颜六色的蚕茧吧。”

看着众人给雷得皮焦里嫩,杜棋星颇为满意,正是他想要的效果。站在边上,摸着下颏儿,慢慢的欣赏众人发呆的傻样。

过了好半天,陆方堂与陆正堂才回过神来,又是欣喜若狂。若是能够产出五彩蚕丝,陆家就敢把价钱提高至少五倍,不怕卖不出去。

陆方堂上前一把盖上木箱子,小心翼翼抱在怀里,对秦嬷嬷说,“都承事,呆会你与我一起回去,将蚕种稳妥保存起来。”

秦嬷嬷也手抚箱子,笑咪咪的回道,“卑职遵命。”

高兴一回,又商议正事。

秦嬷嬷领众人从铺面后出去,又有一片大场院,全是夯土砖砌的简陋平房,一间一间的,鳞次栉比,怕不足有二千平方米。杜棋星看了,倒吸一口凉气,好大的规模。

陆方堂微微一笑,“这个蚕园,还只是一小部分的蚕,养在此处。大部分,都是交到附近乡里,请蚕妇们喂养。”

杜棋星连连点头,怪不得陆家敢说自己精于蚕桑,确实是有实力啊。

杜棋星走进一个蚕室,面积约有六七十个平米,微微摇头。

“有何不妥?”

“都承事,这房间却是太大了。”

秦嬷嬷听了,摸不着头脑,这养蚕,与房间大小有何关系?

杜棋星耐心解释,"这养蚕嘛,首重天时要温暖,蚕才吃食长大.天若寒冷,蚕就不动了,更有甚者,受冻而死."

秦嬷嬷点头,"我家养蚕,最怕倒春寒.一来倒春寒,对付不好,产量减少一大半,那才叫苦啊."

"为什么不生火取暖?"

"岂能不生火,那蚕宝宝见不得烟气,烟气重了,多有熏死的.若是火烧得太旺,蚕宝宝也受不了。哎,一遇倒春寒,我们这些蚕农就心惊胆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