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明另类官商
3973100000041

第41章 智斗郑则鸣1

“恩!不过你能不能先帮我件事。”“大人请讲。”常智光道:“我在应天府有一朋友,是官妓。先前曾经答应有了落脚点后帮其赎身。现在多少还算有个落脚点……你也知道路途遥远,一名弱女子需要有人护送。常智平又不识拳脚,所以想辛苦彭捕头一趟。”“大人事,份内事。不知此女子是大人的什么人?”

“朋友,纯粹是朋友。”“那包在卑职身上。”常智光信守诺言,得官之后还记得当初的承诺,这让彭子晨多了一分敬佩之心。

第二天,常智光拜访了定州吴知县,中午吴知县留饭,常智光用十两黄金将彭子晨转会成功。常智光后来才知道,这丫的已经接到消息,不久要提回京城,所以才这么慷慨。应该出五两的,常智光事后想到。

常智光交付彭子晨百金外加六百贯宝钞,再为其购置良马一匹。百金是殿试摇骰子外加礼部状元赏,百金相当千银,相当一千四五百贯钱。常智光就纳闷,世面黄金不怎么好流通,怎么赏赐反而是黄金呢?要知道如果把这些全换成铜钱,能活活被压死十个彭子晨。再加上路费,彭子晨见常智光自己就留了百贯钱,也不再说什么,抱拳打马而走。说得多,不如做的好。

花子坡,从定州进入安国地面一个时辰,常智光就看见了这条向下的缓坡。左右看看,两山夹一道,绿树荫荫,白天行走也略嫌光线昏暗。两山合名为连云山,一山绵延一山,看过去不见尽头,直到遇河才两边分开绵延而去。

由于明朝商业发达,官道上人还是比较多的。只不过常智光发现,下坡的都很散碎,而上坡的多是几十人一起行走。常智光问行人得知,虽然这一两年强盗不再出没,但是客商还是习惯了集结一起行走。行人好意劝告常智光,不管上下坡,到了初灯就不要再走此路。

城外留宿驿馆,驿馆不同客栈,是专门为传递公文和过路的政府官员留宿的地方,条件很一般,但是可以凭借身份免费。本来常智光这知县上任,早有公文发到安国县。县里本会派专人在最近的驿馆迎接。但此处驿馆却没有任何等候常智光的人。

驿卒是一名老厢军和一名中年妇女组成,虽然对没人迎接常智光到任也不奇怪,但自身倒也客气。他们也没接到通知,不过很快整理出一个干净的房间,并且准备热饭菜和热水。常智平询问得知,彭子晨并未在此地留宿,心中不禁有点担心对常智光道:“少爷,你说彭捕头会不会携款私逃?”那可是两千多贯,彭子晨干一辈子恐怕也赚不到那么多。

“如果他真是那样的人,现在只是偷钱,将来可能偷命。”常智光笑道:“再说我信得过彭捕头,这事你就不用再想了,实在如你所说那样,我再凑笔钱也不会太难。”“我就说说。”常智光平有点尴尬。他哪知道常智光被形势逼的在选亲信。这形势不是郑则鸣造的,而是公主造的。再怎么着也得两手准备。

安国状况有多糟糕,常智光有心理准备,但他没想到安国状况比自己想的还要糟糕。衙门口全是摆地摊的,石狮子被小孩当马骑,至于喊冤鼓则被小贩拿来招呼生意,每敲一下喊一声:来喽,新鲜的大白菜。大门上锁,常智光打开,推进去一看,里面已经是蜘蛛的乐园,堂桌上布满了灰尘,当中倒是放了一个布包裹的官印。看着布上倒是干干净净,显然是放下不久。

班房、衙房、文房就不看了,常智光直接去看自己的住宅,就看一眼,常智平就在一边道:“少爷,我们回到了怀远鬼屋。”地方是宽敞,看房子年代也不久远,布景格局也不错。“不错的地方,可惜荒废了。”常智光交代:“你收拾一间能住人的屋子,我出去转转。”“不要全部收拾吗?”“不用,有人会帮我们收拾。”常智光道:“把笔墨纸给我。”

衙门外,一獐头鼠目人对身边一家丁道:“和老爷说一声,新来的知县到了。”话刚说完,常智光出衙门,对他露齿一笑,他心中没由来一颤。常智光没理会他,蹲身对一个卖菜刀的小贩道:“大哥,卖着呢?”“哎!要不要看看上等的李家菜刀?”常智光接过菜刀问:“大哥在这里摆多久了。”“三年多了吧?”

“我算算,一天算你一文,一年就是三百六十文,再去了零头。”常智光拿出一张纸道:“麻烦你,一贯钱。”“什么一贯钱?”刀贩不明白。“有人占了你家门口卖东西,你收他钱不?”“废话,当然收。”“就是,你在我家门口卖东西,不给钱说的过去吗?”常智光拿出鱼符笑咪咪道:“要检查下我这知县的证件吗?”

“啊?”刀贩一惊,再看四周,什么卖零嘴,卖香火的全部呼啦跑光,整个县衙门口就剩下自己孤零零的一个。刀贩忙道:“大人,我不知道,我一直都在西街摆卖,昨天开始才被人轰到这边来的。”“给钱。”“大人,我没钱啊。”“没关系。”常智光把纸递过去:“欠条我都写好了,来,摁个手印。乖了……不要跑,再跑我也认得你,哈哈。”常智光再转头看向石狮子上的两小童,两小童在那不怀好意的目光下撒腿就跑。于是县衙门口清净了。这可比常智光大声吆喝要给力的多。

“按照小人估计,这毛头小鬼见衙门破败,最后肯定得找老爷您商量。你想他一个外乡人,人不知地不熟的,就是想找人帮忙修葺也找不着。等他无计可施的时候,我们再给他一个台阶,然后他当他的闲官,大家井水不犯河水。”獐头鼠目叫郑三,乃是郑则鸣的贴身师爷,此人一肚子的坏水。跟了常智光转了一大圈到了初灯后这才回来禀报。

郑则鸣,五十来岁,生得一副福相,边逗笼子里的鸟边道:“京里来消息,说这小子一点势力也没有。但听说有人正盯着这块,做什么都别把事情搞大。再给衙门的人加点工钱,让他们死心塌地跟着我们。”“小的知道。”“不好了老爷。”一个家丁慌忙跑进来。“掌嘴。”郑则鸣不愠不火道。郑三立刻给了家丁一嘴巴:“老爷哪不好了?”

家丁捂嘴道:“小的错的,是县衙不好了。”“什么不好?”“失火了。”“失火?”郑则鸣一惊:“去看看。”到了县衙门口,大门已经关闭,明火已经看不着,只见了还有一些烟从文房位置冒出来。衙门外围了一大群的老百姓正在对衙门指指点点。远处的郑则鸣问:“怎么回事?”

家丁回答:“小的刚在街上,突然听人喊走水了,回头一看,好大的烟从衙门位置飘出来。跑近后还有一些明火。小的马上就回去禀告老爷。”“这一手真绝。”郑三道:“老爷,这小子恐怕不是善茬。”“怎么说?”郑则鸣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