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明另类官商
3973100000085

第85章 一亩三分地2

“首辅留步。”一个内侍急跑到跟前道:“公主请首辅拟旨,由蒋奇为主考,常智光和张逊为副主考主持下下月武举。”“知道了!”大臣见内侍离开问:“这是怎么个讲究?”“张逊这个酷吏恐怕要上位了。”“那常智光呢?”

“此子聪明之甚,虽是皇上亲信,但知朝中水深,避安国而居,做事端正,并无其他野心。闻其乃是个实干之才,无需过多揣摩。”话语中张居正对常智光还是颇有好感。这当然是因为常智光给他安排了一期专访,主要是茶叶法的修订。大明的律法还是比较细的,从茶叶,到盐,还有矿石,都有法制管理。只不过法是有了,但执行的对象却有区分,法律成为一些官员拿来当似利的利器。一旦落在他们身上,却有“违御笔”这样的论调。也就是朝廷出的官员内部保护法。

常智光深知道一个社会最重要就是法律,他原本希望用法律壮大商人,而如今他则看清楚,如果有希望,也只能是用商人来修改法令。只不过这件事他暂时无暇顾及,虽然即将过年节,但他最近很忙。

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中,常智光开始分权。民事诉讼全部由赵信负责,刑事则由自己和彭子晨负责。翻整班房,分几个区域。有专门办理税务的,有专门调解矛盾的,有专门管理工商的,还有专门调节矛盾的,另外还有常智平的会计部等等。这些人都是从原先的衙役中选拔,要么说常智光当时那么困难也是要选识字的人。这些人明白自己是怎么想的,自己的底线是什么。忠诚度也比较高,用起来比较好使。

其次,就是军工厂的建立。这说是军工厂,其实就是在郊区的一个作坊。常智光利用和州里关系过的去,去厢军中作坊中要来了几名老工匠。还从皇家作坊要来几名对火药有认识的人,其余百人全部是打下手,对火药有所认识的杂役。所以与其说军工厂,不如说是个研究所,人数加一起还不到京城官方武器作坊的零头。

常智光对火药懂的不多,也没给大家留课题。常智光只是说:威力越大越好,安全第一。研究中死亡,抚恤金三百贯。如果有研究通过,有额外奖金。如今钱的问题实在不大,别说常智光自己那身家,就是安国的税利一年抵得上前十年的总和。

还有就是新城扩建,赵信这头孺子牛在大干苦干一个月后,终于是把各项预算报了上来。但他没想到,常智光看了预算高达30万贯后,自己精心搞的报告,被否决到一文不值。

“要城墙干嘛?修建房屋干什么?”常智光道:“把东门城墙拆了连接出去。那些土地画成各种形状进行拍卖。只拍卖70年使用权,不拍卖地契。我们凭什么帮他们兴建场地,空地划出去。从西门修一条环城路通向东门,这样运输马车等就可以不用经过城内。城内只做商业区,但凡是作坊的一律撤出城外。不用强制,新城作坊十年内免税五成,城内作坊土地可以向官府交换新城土地。新城必须有统一的排水道……”

赵信边点头,边在新城图纸上笔划。常智光指这图纸道:“近东门这几块地我要了,报社、印刷厂、造纸厂。军工厂要移到山旮旯去。还有在新城中心要留一块设立衙门派出所,从这一直延伸到清河大堤……你整理好后,可以贴出布告出去,然后有兴趣的可以来看图纸,也可以实地勘察,统一到三月某一天拍卖,有资金没项目不准投拍,知会惠兰,广告打两期。”

“大人,这样布置恐怕要工部批准。”“恩……你安排让惠兰派个记者,采访下工部尚书。事后,把图纸递过去,顺便送上点礼物。”“是!大人,这些土地不好四方的划分。”“把不好划分的留下来,到时候可以设置点店铺。饭庄、酒楼、或是日用商品店用。这些店铺先不出售,等新城起来后可以卖个好价钱。”

赵信点头:“最近这几个月,州内好多人都来安国当雇工,还有难民涌来了三千多人,但是,大多都不识字。是不是可以优先安排他们修建道路和开拓新城,一来工钱低,二来让他们边打工边上学堂,几个月后好歹也能自己谋生活。都靠舍粥总不是个办法。”

“提议不错。还有,如果有一技之长的,真有用的,可以向安国钱庄贷款生活费去识字,吩咐各场主,工人文盲率超过三成,重罚,至于重罚理由不用说太多,反正能罚到就是,他们心里明白。”常智光吩咐:“商业、工业都提升,农业也别停了。你下个通知,但凡耕田荒废一年的,由乡或村或族收回。额外开田的可以免收五年五成粮食。再安排一些有经验的老农民定期到学堂讲课,费用衙门里出。”“是!”

“还有,赵信,你事情多。可以适当配一到两个助手。”赵信喜道:“谢大人。”

“圣旨到!”九公公携带圣旨外带二十名禁军而来。没别的事,一来就是让常智光去当二月底武举的副主考,二来是朱玉给常智光一些绸缎、黄金,还有两名侍女的赏赐。赏赐倒是正常,这么几个月下来,光明报虽然只在保定周边和京城销售,但对朱玉和万历皇权的巩固起了非常大的作用,用俗话说,就是新皇人气旺,朱玉非常满意。在年节之前,怎么也得表示表示。

常智光一听倒是稀奇,怎么还赏侍女。九公公含蓄的稍微解释了一下。原来朱玉看常智光没一点成亲的打算,就让小青选了两名官奴给送了过来。官奴这词在大明并不陌生,欧阳修就写有“今日一觞难得共,聊对捧,官奴为我高歌送”这样的词句。官奴男性是官营手工业的机构的重要成员。女性在汉武帝时候多为军妓,到了宋元明时期多在青楼,也有部分是权贵的婢女。

至于官奴的来源也很多,一道是陈惠兰那样的。一道是父亲无力还公债被充的,一道是无力交人头税,自愿为官奴,还一道如盗匪未成年的子女等等。官奴没有户籍,统一管理,不用上人头税,没有人身权利。而且即使主人同意,也不能外嫁的,主人不要,可以退回奴营。如果身死,还会有专人来调查,这恐怕是这些官奴的唯一权利。就这点权利也是云烟,就算是她们现在死在常智光面前,常智光最多也就交点钱罢了。

常智光家也有两个丫鬟,仆妇一名,还有一名男性干体力活的称为家丁。但这些人都是雇佣性质,随时可以辞职。原本按照标准,常智光还得有四名轿夫,不过常智光全免了,反正也找不到轿子。

而常智光面前两个女子,大的二十不到,低头行礼,文静的脸上流露出几分惧怕。小的则十八左右,畏缩在大的身后。虽然瘦弱,但都是美人胚胎。九公公一边道:“欧大人,这可都是处子,公主专门交代,咱家可是花了好大力气才挑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