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藏族传统宗教(卷十)
40611100000021

第21章 主流信仰——藏传佛教(11)

"措然巴"格西要经过3次考试,每年录取10名。考试时间是每年藏历二月的传小召****期间,考僧要面临三大寺僧众的种种问难,辩经通过后才能获得此等学位。"措"藏语的意思是会供****,也就是指在传小召****上的辩经活动。

"拉然巴"格西要经过4次辩经考试才能通过,每年录取16人,并且要报请当时的噶厦政府认可批准。"拉"是指拉萨的意思,表示辩经考试是在拉萨的祈愿大法会期间举行的。

拉然巴的第一次考试,一般安排在春季三月的****上,在扎仓内由扎仓堪布等主持,对考僧学习过的五部大论进行多方面的提问测试,考试的主要方法就是辩经。辩经就是采用古印度佛教中的因明三支体系(即宗、因、喻)来辨证佛教的教义。辩论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叫"立宗辩",另一种叫"对辩"。每个考僧都要经过五位高僧大德的问难,每个高僧主考一部大论,其顺序通常是《俱舍论》《戒律本论》《入中论》《现观庄严论》《释量论》。考题由堪布决定,考试时口授给问难的考僧,每部经论只问一次,围绕一个中心问答。考僧要对答如流,不出差错,并论述有据。次日,主考堪布们要商量决定并宣布考僧的入选名次。第二次考试,安排在全寺的冬季****上,届时各个扎仓获得"拉然巴"和"措然巴"学位考试资格的僧人都要在全寺高僧面前立宗答辩。第三次考试由噶厦政府出面组织,时间一般是次年的五月或六月,在罗布林卡和布达拉宫举行,考僧只是获得"拉然巴"考试资格的16名僧人。这次考试由代表格鲁派最高佛学水平的"甘丹赤巴"担任主考官,参加主考的还有甘丹寺的法尊、****喇嘛的侍读经师等,参加提问的考官均是精通五部大论、大小五明的高级学问僧。每个考僧都要就五部部大论立宗3次,每个人共立宗15次,所以考试难度要比第一、二次大得多。能够通过此次考试的考僧,便可获得参加第二年正月拉萨传召大****期间举行的第4次辩经考试,也就是最后一次考试。

第4次考试之前,获得考试资格的考僧要就考试日程和顺序进行抓阄。参加考试的时间与顺序对每个考僧十分重要,因为过去噶厦政府规定,只有取得名次的"拉然巴"格西才有资格出任"甘丹赤巴",而名次一般只排到第七名,前七名只限于正月十五日前进行考试的格西,而15日以后的格西不论经论水平高低,一律不排名次。最后一次考试场面宏大,除了三大寺的高僧云集外,还有来自青海、甘肃、四川等藏区格鲁派的高僧大德,****喇嘛和噶厦政府的官员也要亲临考场,无数的信众前往观看辩经,致使考场气氛严肃紧张。

考试内容依旧是以五部大论为准,考僧立宗,答辩提问。要求每个考僧一天立宗3次,内容要有所变化。一般是上午从因明立宗;中午从般若和中观立宗;晚上从俱舍和戒律立宗。主考官或是其他高僧也可以从藏文大藏经《甘珠尔》和《丹珠尔》以及前辈学者的论著中提出任何问题,因而也使得考僧有时猝不及防。辩论不仅激烈,且充满了机锋和睿智。辩经****结束后,主考官甘丹赤巴要根据每个考僧立宗答辩的水平来确定名次,名次确定后还要报请****喇嘛和噶厦政府认定审批。在传召大****结束时,举行授予拉然巴格西学位的庆祝仪式。按照传统,甘丹赤巴要率领新考取的拉然巴格西步出大昭寺,绕行大昭寺一圈,以示荣耀。

当然,一个普通学僧一旦获得拉然巴和措然巴格西学位,也就意味着得到了政府、社会和寺院的承认,从此进入社会上层,还具备了进入上下密院学修密教的资格。

获得前七名的格西,若有志成为"甘丹赤巴",还需进入拉萨的上下密院学修密教,并通过密院的辩经考试。

上下密院是格鲁派专门修学密教的道场,也是修习密教的最高学府。其生活制度和戒律要求十分严格,非常注重僧人坚韧的苦修精神。通过密院辩经考试的"佐然巴"格西,可以升任"格贵",然后升任"喇嘛翁则"。"喇嘛翁则"三年任满后,则可升任堪布;又三年后,可升任堪苏。其后,上下密院的堪苏可以按照年龄资格分别出任甘丹寺的"降孜"扎仓和"夏孜"扎仓的堪布,从而成为"甘丹赤巴"候选人。"降孜"扎仓和"夏孜"扎仓双方轮流,每七年一届,升任"甘丹赤巴"。"甘丹赤巴"任满后,给予"赤苏"的荣誉称号。

甘丹赤巴是格鲁派最高宗教领袖,他生前是教主,圆寂以后可以转世,受到藏族广大信众的崇敬和爱戴,并可与****和****平起平坐。

从一个"扎巴"到"甘丹赤巴",往往需要一生的时间和精力,这是一条通往格鲁派宗师的光辉荣耀之路,也是一条漫长艰辛的学修之路。

(摘自桑吉扎西:《闻思修、讲辩著——藏传佛教历史上的学经辩经和学位制度》,《法音》,2004年第10期。)

七,其他教派

除了上述教派之外,藏传佛教史上还有希解派、觉域派、夏鲁派等比较小的一些宗派。

(一)希解派和觉域派

希解派和觉域派在藏传佛教有着共同的创立者——南印度僧人帕·当巴桑结(?-1117年)。这两个教派在教义、特别是在实修方面都极为相似,所以也有人把觉域派看成是希解派的旁支。

据传,帕·当巴桑结曾在印度的超岩寺、金刚座等地,师从阿底峡的老师、著名的显密大金洲法称以及玛尔巴的老师迈特里巴等50余人,广泛地学习显密教法,并避世苦修,获得了各种成就。

他先后五次进入藏地,在卫藏南部传授各种教法,所收的弟子不计其数。但是,由于帕·当巴桑结的教法的内容复杂,因人而异,强调要修行者在人迹罕至的地方长期苦修,而且又很少建立寺院,也没有有组织僧伽而形成一派社会势力,所以始终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教派。

1097年,帕·当巴桑结曾在后藏定日附近修建了一座寺庙,但也没有形成一个教法中心。在他所传下来的教法中,传承较久、人数较多的两个系统就是希解派和觉域派。

希解派的“希解”,字意是“能寂”,指这一派认为它的教法能熄灭一切苦及其根源,并停止生死流转。它形成于公元11世纪下半叶,建有耀却顶与葛莫却顶这两座著名寺院,教法分为前、中、后三传,也就是说,帕·当巴桑结在三个时期向不同的藏族弟子传授了希解派的三种教法。

觉域派的“觉域”在藏文史籍中有两种写法,写为“gcod-yulh”的字意为“断境”,是指这一派的教义能够断除一切烦恼的根源,写法“spyod-yul”的字意是“行境”,指行菩萨所行持的方便智慧之道而到达涅槃境界。觉域派是在11世纪末期流传的,有“颇觉”(男传觉域法)和“摩觉”(女传觉域法)两大传承。

据说,帕·当巴桑结在第三次(或第四次)进藏时,把显密教法传给了交·释迦耶希和雅隆·玛热色波(这两人的生卒年均不详)。玛热色波的后辈弟子多数都是男子,所以这一系被称为“颇觉”,意思是男传觉域法。交·释迦耶希把教法传授给了他的侄子交·索南喇嘛,索南喇嘛又传给了女弟子玛吉拉尊(1049——1144年)。玛吉拉尊是藏传佛教史上的一个著名人物,她的教法传播到了整个藏区乃至印度、尼泊尔等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她的后辈门徒多数是女性,所以称呼这一系为“摩觉”,意思是女传觉域法。此外,还有喀饶巴(生卒年不详)一系的传承。

总的说来,这两派教法以修广、中、略三品《般若经》为主,而它们的具体实修法门就很是深奥秘密。他们注重脱离世俗生活的苦修,主要的修持法是“坟墓瑜伽”,也就是在荒野墓地里长期地静修禅定。它们在流传的过程中逐渐衰微,先后于15世纪初、末时期便已湮没无存,不过,它们的教义以及修行仪轨,则因为被其他宗派所吸收而有所流传。

(二)夏鲁派

夏鲁派是由著名的布顿·仁青珠大师(1290——1364年)创立的一个教派。

1320年,布顿大师接受后藏地方领主扎巴坚赞的邀请,担任夏鲁寺的主持。在那段时间,他在夏鲁寺创建了密宗经院和显宗经院,使不同门类的学科系统化和规范化,又亲自讲授显密经纶,弘扬佛教正法之风。一时间,从藏区各地来听闻大师讲经说法的僧众纷拥而至,据说那时夏鲁寺内的常住僧众就多达4500人,佛教学者有100多人,此外再加上外来的短期听经求学之人,总人数超过了7300人。夏鲁寺名声大振,成了当时的藏传佛教中心寺院之一。众人便把布顿大师传下来的教法称为夏鲁派或布鲁派。

随着布顿大师的逝世,夏鲁派也逐渐地失去了它作为一个宗派的独立性,不过,它作为一种学派或学说仍有继承或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