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国策:新世纪、大视野与我们的治国方略
41109900000046

第46章 诺贝尔奖:中国人何止要汗颜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了,可至今我们还没有培养出一个本土的诺贝尔奖得主。如果我们能培养出一个,哪怕仅仅是一个,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更会使中国自信于世界民族之林。如果我们环顾周边国家,放眼第三世界,就会发现,我们不仅和发达的欧美国家差距巨大,就是和周边的近邻,以及某些第三世界的国家在这方面也差距不小。

在我们的近邻,近在咫尺的日本,却是硕果累累。2008年,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医学与生理学、物理学、化学)陆续颁出,有4名日本人问鼎诺贝尔奖。

2008年10月7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3名日本科学家,分别是:在基础粒子论取得重要成绩的64岁的小林诚(高能量加速器研究机构名誉教授)、68岁的益川敏英(京都大学名誉教授)、87岁的南部阳一郎(生于东京,现为美国籍,美国芝加哥大学名誉教授)。

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再次宣布,原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生物研究所高级研究员、80岁的下村修等三人获得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下村修的获奖理由,是他发现了在飞速发展的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绿色荧光蛋白(GFP)。GFP是接受紫外线照射后,会吸收光束并变成闪烁绿光的蛋白质。他也是继2002年岛津制作所研究员田中耕一后,第五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日本人。

4名日本人先后获得2008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让日本国民感到振奋。日本各大报纸纷纷发表文章予以报道和评论。

自1949年汤川秀树提出核子的介子理论,并预言介子存在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迄今已有16位日本籍(或日本裔)科学家的名字出现在诺贝尔奖获奖名单中,其中物理学奖7人、化学奖5人、生物医学奖1人、文学奖2人、******1人,但无经济学奖获奖者。

但是面对如此伟大的成就,日本国内上下却是一片反思之声。有的权威舆论居然认为本国的科研投入不足。《朝日新闻》社论指出,“2007年日本科技研究和开发预算为3.5万亿日元,而美国为17万亿日元,欧盟为12万亿日元,中国为10万亿日元,日本的投入显得太少。”《日本经济新闻》则是“吹毛求疵”地指出,此次获奖的2名日本人不是在日本而是在美国取得成果,“此次获奖的结果从一个侧面显示出日本人才外流的问题。”日本科学界本来期待此次获奖,能够吸引日本青年一代投身理工专业。但舆论却列出了令人沮丧的数据显示,近年不断涌现诺贝尔奖得主的名古屋大学,理学部报考人数却持续下降,录取比率从2.7:1下滑至2.3:1。(摘自《报刊文摘》2008年10月22日)

在南亚,印度科学家拉曼因光散射方面的研究工作和喇曼效应的发现获得了1930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此后印度籍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获得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主要是因为阿玛蒂亚·森因对福利经济学中的几个重大问题作出贡献,包括社会选择理论、对福利和贫穷标准的定义、对匮乏的研究等,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到2008年印度共有九人获得诺贝尔奖。

战火纷飞的弹丸小国以色列,2004年2位以色列科学家和1位美国科学家共同分享了200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他们的主要工作——发现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是在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间完成的。3位科学家中最年轻的阿龙·切哈诺沃于1947年出生在以色列城市海法。1981年,他在海法的以色列工学院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目前他在这所工学院的医学科学研究所担任教授。而阿夫拉姆·赫什科是1937年出生在匈牙利考尔曹格的犹太后裔,目前也是以色列公民。他1969年在耶路撒冷的希伯来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此后一直与切哈诺沃在以色列工学院共事。3位科学家在1979年12月10日一期美国《全国科学院学报》上连续发表的2篇文章,被诺贝尔化学奖评选委员会称为“突破性成果”,并奠定了他们获得诺贝尔奖的基础。

2005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数学研究院教授罗伯特·奥曼和美国马里兰大学公共政策学院教授托马斯·谢林因在博弈论方面的贡献共同分享了这一殊荣。

2006年孟加拉国的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Yunus)教授和他创办的格拉明银行(GrameenBank)共获2006年诺贝尔******。应邀参加开幕式的挪威诺贝尔奖评奖委员会主席奥利说,小额贷款项目为孟加拉国以及全世界的贫困人口带来了希望,他希望孟加拉国更加和平和繁荣。孟加拉国农村银行自1983年成立以来,一直进行小额贷款项目。该行迄今共向全国750万贫困人口贷款70亿美元,取得贷款的人中96%为妇女。

在文学方面,非洲作家也走在了我们的前面。

1986年,沃莱·索因卡,尼日利亚著名小说家、诗人和戏剧家,因“以其广阔的文化视野和富有诗情画意的遐想影响了当代戏剧”而成为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非洲第一人。

南非作家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荣获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库切因此成为自纳丁·戈迪默获得1991年诺贝尔文学奖以来,第二位获此殊荣的南非作家。瑞典皇家科学院给库切授奖的理由是:库切的小说“构思精妙,对话成熟,分析充满了智慧”。但库切同时也是一位审慎的怀疑论者,在其作品里无情地鞭挞了西方文明的残酷理性主义和虚伪的道德观。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霍勒斯·恩达尔说,选中库切是个“很容易做出的决定”,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被他对文学的贡献所折服。我说的不是指他写书的数量,而是他作品的质量。我认为他是一个值得大家不断讨论和分析的作家,他的作品应该是我们文学遗产的组成部分。”

埃及著名作家、小说家纳吉布·马哈福兹1988年以小说三部曲《宫间街》、《思宫街》和《甘露街》获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从而拥有了世界知名度。马哈福兹是迄今摘取诺贝尔文学奖桂冠的第一位阿拉伯作家。

而在科学方面,1999年拥有埃及、美国双重国籍的科学家艾哈迈德·泽维尔,因在使用毫微微秒化学技术对化学反应过程进行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就而获得化学奖。

1951年,来自南非的马克斯·泰勒因发现黄热病疫苗而获得医学奖。

在南美洲,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是智利女诗人,她成为拉丁美洲获得诺贝尔奖金的第一人。但是最终登上了人类世界文学艺术顶峰的她,几乎没有接受过任何正规教育的经历和她小学教员的资历让她格外引人关注。她自幼生活清苦,未曾进过学校,靠做小学教员的同父异母的姐姐的辅导获得文化知识。从1905年起米斯特拉尔就在地方报刊发表诗歌。

在瑞典文学院士亚尔玛·古尔伯格的授奖辞里,对于米斯特拉尔的成就,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为了接受这一简短的致辞,您无疑走过了一段漫长的历程。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我概述了您从小学教师到登上诗坛王位的非凡而又卓绝的艰苦经历。为了向丰富多彩的拉美文学致敬,我愿借此机会向拉美文学的皇后、伟大的悲剧女诗人、《绝望》的作者表示谢意!”

在澳大利亚,已经有12位诺贝尔奖得主,生理学和医学、化学、文学、物理学领域均有人获得。

新西兰目前有3位诺贝尔奖得主。诺贝尔奖获得者欧尼斯特·拉塞福(ErnestRutherford)是第一位发现原子构造的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