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重生之南宋雄起
4113600000134

第134章 杨太后

朝中自从赵昺甩手走人后,乱了几天,然后就安静下来。

过去有赵昺的时候,这些朝中大臣该干什么干什么,该如何决议就如何决议,反正有杨太后“垂帘听政”,那玉玺官印也是杨太后把管着,形成决议后,赵昺如果不过问,直接交由杨太后用印,就算是朝廷大计生效了。当然,赵昺越来越强势,也越来越过问起朝事后,这奏章得先报于赵昺过目,然后才能由杨太后用印。

杨太后自海上小朝廷时,就已经习惯了面对群臣们的争论,然后好容易双方利益达成平衡后形成的决议,也只是报请她盖个“公章”而已。所以,她为了维护赵家的江山,总是低声下气惯了,顿者以“奴”自称,朝中大事都交由陈宜中和张世杰两人决断,而陆秀夫虽是帝师,管的事却少了许多。

自赵昺强势以来,这事就逐渐有所改变。先是赵昺提议,然后大家决断,或朝臣议论,由赵昺定夺。当然,如果朝中大臣们议的国事有利于国事,赵昺连问都不问一声,而且还常常“逃堂”(此为陆秀夫之言),说个什么放手于大臣,与士共治天下,经常性的不上朝,就由着大臣们议论朝政。但是,赵昺虽经常玩“失踪”游戏,可是,重大的方针政策或路线上的事情,总是能及时到位,所以,朝中权臣们也不能完全脱离了赵昺而定国策。这也是赵昺玩得最高明的一点,就是总方向由我把舵,大事情大家商议,决定权不能没我。

而杨太后自从赵昺越来越“聪明”,自己也就起了退出朝政之心。几次三番都在赵昺面前提及此事,但赵昺总是用各种借口推托,绝不首当其冲去主政。于是,这政事的最后盖章还得杨太后出面。而且,朝堂上虽说赵昺越来越强势,但出于传统习惯,还是觉得赵昺年龄尚小,不能单独主政,当然还得有个杨太后做中间过渡,这“垂帘听政”也就继续延续下去了。只不过当初小朝廷的“垂帘听政”因条件所限,杨太后也没有拉帘子的地方,只能面对朝臣们办公。后来,到了海南岛,杨太后是真的想在赵昺后面挂个竹帘的,但赵昺以大家早已习惯为由,再加上那“皇宫”也真的太小,挂了帘子,大堂里的大臣就得坐在院子里听宣了,也只好作罢,只不过变成坐在赵昺的旁边“听政”了。

赵昺其实对杨太后开始还真没有什么亲情感情,只是一种利用这个“便宜”太后来行使自己的权利,以此达到自己折腾的目的。这人嘛,日久生情,后来杨后太是真心对待赵昺,赵昺又不是冷血动的,自然也就觉得来到这个世界上,有个真正关心自己的“长者”,还能不动了情愫?当然,这个“长者”比后世的自己大不了几岁。于是,赵昺也就以晚辈更加对杨太后好了,而且杨太后总是当自己的堵箭牌,赵昺与心不忍,就对她更好了。

杨太后自从被赵昺软磨硬拉着去给“大宋中内政府议会堂”举行剪彩仪式后,杨太后就动了心思,也真的不想再整天关在这“**”里。再加上赵昺天天在她耳旁吹风鼓动,又发动女子禁卫营的亲信们有事没事地暗示杨太后在剪彩仪式上“风姿卓著”、“民心传诵”、“应走出去做更多的民事”,而旁边的陈璧娘也是时时提醒她应该走出去,帮官家做更多的事。杨太后就慢慢动了心,时不时地想着也出去露露脸。

赵昺就更不用说了,不时地给她安排个民事访问,慰问学校,关心孤儿,看往伤员,巡视工程,探望孤寡老人,送温暖给退休大臣,体查妇女生活等等事情,有的是借口自己忙,顾不上去,有是的借口都是女人的事,自己不方便出面,总之,把个杨太后连捧带拖,让她也替自己做了不少的事。

这人呀,是不能跑野的,一旦跑野了,那心就收不回来了。赵昺搞的那一套,都是后世领导人的夫人才搞的那一套,现在的杨太后在民心中,那地位是日渐升高,声望很了不得的人了。尤其是杨太后被赵昺强拖着搞了几次慈善工程后,杨太后在朝中和民间的声望值大升,许多事情都离不了她。

所以,杨太后就有了经常出入在小民事会议,搞个什么仪式,来个非政府性组织的集会,深入民间地头的事不做,但深入个学校,搞个毕业典礼的仪式,还是会经常出席的。

这不,上次赵昺搞个服装及化妆品展示会,杨太后就不知不觉成了形象代言人,让产品确实火了一把。

但杨太后不论过得多么充实,她的一个最主要的任务是脱不身的,那就是“用印”。这玉玺还掌握在她的手里,朝中的事当然要少不了她的参与。

不过,杨太后现在已经觉得自己在朝中听各大臣争论,自己就如同一个木偶,只起到个最后盖章生效的作用,就变得越来越不喜欢上朝。尤其是赵昺后来慢慢长大了,能自个就摆平那些大臣们的时候,她就更不愿意上朝,常常以身体不适,赵昺旁边的椅子总是空着。但朝堂上的决定没有杨太后的“用印”那是在法理上不能生效的事,所以,退朝的时候,总要让杨太后露个脸,盖个章什么的。

随着杨太后上朝的次数越来越少,有时,为了“用印”,那只能派朝中的大臣们去**面见太后,读完朝中议事文书后,让她盖章。杨太后开始还认真听几句,她认为要对赵昺这个“皇儿”负责,后来,许多事都是赵昺提议或决定的,她几乎听也不听就盖个章了事。再后来,她的心思已放在宫外对民生民事的关心上,对慈善工程的热心后,干脆听也不听,大臣们拿来了决议文书,直接让陈璧娘拿起那个大印,扣上去就可以了。

所以,最近赵昺虽又玩开了“失踪”,但朝中也就乱了一阵,然后大家也就习惯了没有赵昺也能办公,决定好的事只需让杨太后“用印”即可。

杨太后开始时,无论自己多忙,事再多,只要有朝会,就会一定等在**里,等朝议定下来,大臣们去找她用完印后,才去办自己的事。后来,渐渐就不按章程办了,只需把印让陈璧娘携带着,去哪里告诉一声朝廷,然后,大家拿着文件,去按杨太后交待的地方去找她就可以了。反正海口也不大,就是杨太后真想出海口城,海南岛也不大,想找到她还是很容易的。

这次赵昺一甩手把朝中的事都扔给了大臣们,杨太后也不觉得奇怪,只要朝中的大臣们决议商讨好了,找自己来盖印就可以了。

但是赵昺临走时,却对杨太后有了新的要求:“这天下是赵家的天下,无论朝中大臣议定如何,但只要是违背赵家之事,娘娘就不应该放手任他们胡作非为。”

其实,就话就是暗示杨太后,我走后,朝中有变,你要利用自己的权利顶住。

说真的,赵昺也是多心,怕自己的机构改革会有所动荡。其实,这些个大臣们平时被赵昺搞得已经麻木了,对赵昺的作法一旦习惯,他们就不会再有别的想法。而且,赵昺平时就把大事的决策权留给他们,也让他们感到“与士共治天下”的真正好处,他们才不会扔下赵昺再起个炉灶,把自己的权利降低。

所以,赵昺这一走,并没有引起朝中大的波动,反而大家都按规章制定的政策,各按其责,各行其是,放手干起事来。

这样,杨太后也乐得少操心,没几天,又开始忙她的那一滩子事。

现如今,北面已传来消息,赵昺攻占临安,并对杨琏真珈等人处以极刑。这事说大不大,说小不说。但某些人非要把此事上纲上线,再联系到儒家道德规范,就写了几个奏章报了上去。

不想杨太后看完,直接就上朝了。太后上朝,这都是哪年的事了,大家正在议论着赵昺施以极刑的事件,就见杨太后一身官服,走到赵昺坐的那把沙发椅的旁边,她先向赵昺的椅子郑重行个礼,以示对官家的尊重,然后坐在旁边另一把给自己留着“垂帘听政”的椅子上,开始看向朝堂下那些大眼瞪小眼的大臣们。

“奴家听闻官家对杨琏真珈的罚处手段,奴家真是觉得大快人心呀。”

杨太后开门见山的话语,一下就把基调给定好了,言外之意就是自己很支持赵昺做法,很解气。

底下马上就有几个大臣相继出列:“太后,你不觉得官家行事过了吗?我朝自太祖以来,以孝治天下。这行孝之事莫大矣。但官家行事手段有点过了,必于正统想悖。况且我朝以儒法治天下,儒家倡导以‘仁’治。我想,官家是不是……”

杨太后听也没有听完,起身向众朝臣福了一礼:“各位臣工,在奴家与官家最艰难的时候,大家跟随着朝廷转战万里,行舟海上,奴家感激不尽。但各位臣工,也要记得一点,被杨琏真珈挖坟的,是奴家的公公,公爷,是奴家的丈夫。这百姓之中还有杀父之仇,何况刨的是祖宗之坟。当然了,这祖坟也是礼祭之基,我朝即行孝法,那这孝字当先,我赵家定会对如此之人采用极端手段以惩戎。不知在座的各大臣,如果你们的祖坟也被仇家所刨,是不是也要对着仇家念几句子曰诗云以化解呢?”

杨太后平时就一小女人,现在杏目圆睁,斥声如雷,一时,许多大臣都瞪大了眼睛看着眼前这个平时文静还胆小的女人。

大家静了一下,又有一个大臣上前说道:“无论如何,我儒家道统还需维系,官家如此行事,必会让朝廷内外以为我陛下乃残暴之人,让化外之夷轻视而远我而去。”

杨太后看着这个大臣冷笑道:“祖坟都被刨了,还要去想着道统,看来你家的祖坟还在呀。大家总认为,官家的家仇连传统的道统都不如吧?祖坟涉及到社祀。社祀不在,道统何依?大家总是读史之时就在想,汉唐至今,换了多少朝代,没有千古的朝廷,只有万年道统!这道统比朝廷还要重要。如果你觉得你的道统比我赵家的江山都重要,那你就请便吧,别拿着我赵家的俸禄,大谈你个人的道统。这天下是我赵家的,败了亡了,我赵家当然要痛心了。但这赵家的天下亡了败了,你的道统还在,还可以拿张家、李家的俸禄,继续你的个人道统宣讲,接着做你的官宦,对吧?”

杨太后的话其实就是有点诛心了,但许多人都认为杨太后做为一女子,出于关心儿子的江山,说些不入耳的话也是人之常情,虽让你把人家惹急了?

但是,许多刚刚开始按着自己的设想独立完成自己部门规章的制定者们,却如被当头一棒喝。杨太后说的也对,这天下是赵家的,赵昺放权给你们,是让你们拿着俸禄,好好用心为赵家天下谋福利,不是把权利放给你了,你就拿着权力去做对不起赵家的事。看来,赵昺这一手玩得,民主我给你了,开放我给你了,自主我给你了,但你再民主,再开放,再自主,心里也得想着,我这做的事都是为了赵家好,是为赵家服务的,不能自以为自己真可以当家作主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