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重生之南宋雄起
4113600000036

第36章 江璆带回来的消息

江璆现在跑海南岛和大陆,早已是轻车熟路,而且每次回来,都会带回来大量的人员和钱财。也不知他是采用的什么手段,反正赵昺的要求就是可采取任何可采用的方法,只要达到目的就可以了。虽说朝中也有人上书参江璆,但都被赵昺一笑了之。实在搞得赵昺烦了,就扔下一句话:“江璆按朕的旨意替朕办非常之事,难道你们还要参朕一本吗?”顶得那些个御史们嘴一张一张的说不出话来。

江璆这次办完事,趁着这两天海上天气状况好,急着往海南岛赶,不想半路上遇到了杜浒,两人一齐回来了。

江璆身后还跟着两个人,一老一少。而杜浒却是一人,身边少了刘师勇。

赵昺看到两人进了房间,赶紧迎上去,不等两人行礼,就做势挡住了他俩。不想身后跟着一老一少却跪了下来:“臣江宗杰,草民陈元靓拜见陛下。”

那个江宗杰,赵昺不熟,可这个陈元靓,赵昺可是有印象的。高三历史中学过,他著有《岁时广记》一书,其中涉及到一句“同州以二月二与八日为市,四方村民毕集,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类似的句子。老师在讲解时说过,这人也算是个民间科学家,虽说研究不如沈括广博,却也对生活百科讲解甚详。赵昺看着他身材微胖,颌下一缕长须,衣着简朴,却也穿戴整洁,很有点乡中学究的模样。

赵昺再看这个年轻人,不由打量一下他。此人虽年轻,却面带老成之相,两眼又不安分,不停偷眼打量着赵昺,似乎要看穿他的心思。但遇到赵昺的目光,马上又收敛回去,并不显露出惊慌,可见也是个阅人无算,历受人世苍桑之人。

江璆看赵昺不停打量年轻人,马上说道:“启禀陛下,此人名江宗杰,号律斋,是微臣叔父江万载收养的族人孤儿。曾随叔父参战,被谢太后授殿前禁军带械参军。崖山海战前派出有事,事后不知陛下南钓海南岛。他只好承父堪舆之业,云游天下。些次臣偷入福建,联系陈吊眼和许夫人,不想,在那里碰到他。江江宗杰在陈吊眼处听闻陛下已在海南岛驻跸,苦于无船可渡,不能亲临为陛下效力。此次臣正好碰到,回来时,顺路就带了他过来,以供陛下驱驰。”

赵昺一听,原来还是个会算卦的,而且本来就有官身。看来这个人江湖阅历很丰富,刚才看着自己,也不知给自己相面还是算卦。江璆也五十五岁的人了,总让他跑来跑去,也把个老头子累得够呛。现在眼前就有这么个有能力之人,观察一下,如有可用之材,就替江璆跑腿吧,让江璆在后台指挥一下就可以了。

这个陈元靓,到是个人才,留着有大用,等交待给邓光荐,先在他那里谋个职。

赵昺又看向杜浒,杜浒久历海风,面容更显憔悴,那种凌历之气,被海洋磨琢得尽包裹于自然的收敛之中,不知道他还以为这是一个常年飘泊海上营生的渔民。

“杜司农呀,这一趟可是走得时长了,我可是想你们了。一路可好?都平安吧?刘师勇刘将军怎么回来?”赵昺用手摸着杜浒粗糙的大手问道。

杜浒虽在以前就习惯了赵昺对自己的亲妮动作,但皇帝拉着手,还是感到万分激动,虽说这皇帝是个小孩,可赵昺对自己的问候,只是关心安危却不去过问事办的如何,更让他心里暖乎乎的。

“启禀陛下,臣这次尊陛下旨意,事情都办成了。只是刘师勇还有事,留在了那边。具体的事,容臣慢慢向陛事禀报。”杜浒赶紧说道。

原来,杜浒和刘师勇走时,正是信风转向之时,顺了南风,远远绕过广东、福建海面,向东行了几日后,又转向北方,不日就到了琉求岛,也就是今天的台湾岛。此时台湾岛还非常荒凉,人烟稀少,只有流落到这里很少的汉人,其他都是岛上的土著。按赵昺给他们的海图,知道这地方不是这次航行的主要目的地,只做了一个简易的调查,就顺着岛西往北前行。

不久,就终于来到了海图上标注的琉球群岛。当时的琉球群岛上有北山、中山、南山三国在纷争不断,但对于中国来说,从隋唐时就叫这里为琉球国,都城在冲绳岛上的首里。

琉球王国,因是岛国,人众不是很多,但这个岛是广东、福建两地对日本国贸易的中转地,所以,岛上也有汉人。

当这些汉人得知这些船队是大宋派来的,马上就向琉球王国进行了通报。琉球王国对中华文化崇拜之极,听说天朝派人来,只是收购琉磺和硝石,无不尽心尽力,发动民众,不长时间,就已够船队拉几趟了。琉球王国很多大岛本就是火山岛,琉璜产量很大,但硝石产量要少。好在杜浒的船队并不算大,暂时能满足供应。

只是杜浒想要返航时,却碰到了三国战乱又起。刘师勇带领的军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中起到调解和维和的作用。而信风也是杜浒难以返回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琉球周边的海盗盛行。为了稳定周边安全,强化航线安全,杜浒和刘师勇协商后,趁现在南风盛行,返航时机不成熟,先全力剿清海盗。经过几次清剿,周边的海盗或投降,或被消灭。而琉球三国也在刘师勇强大部队的压力下,最终愿意和平共处。

但琉球王国也提出,为了防止海盗死灰复燃和三国重开战火,建议大宋军队暂驻琉球。而且船队为了运载更多的琉磺和硝石,也只能裁减乘般人员数目。这样,刘师勇领一部分人马暂时驻守琉球,只派杜浒先返回海南岛。

杜浒船队顶风航行,只能做Z字形走向,费尽心思,才走到广东沿海一带,不想正碰上江璆的江船队。

江璆从漳州悄悄入海,南下时正碰到了泉州蒲寿庚的护航队保护着西洋的一些远来货船。两只船队相遇后,发生了正面冲突。江璆的船队运用的是新式船帆,船上可战之人过少,只好侧顶着风逃跑,想着拉开追赶的护航水军。正好杜浒的船队也路过战场,马上双方联系好后,由杜浒指挥这次战斗。杜浒的船队数量和对方的船队数量相近,但杜浒船队上可是携带着归来的许多军士,又占了顺风之利。战斗中,大宋船队的兵力强大,损失了两条后,终于打败了蔳寿庚的船队,还邀获了一支西洋商船队。现在已经把贸易船队带到了海口,来请示如何处理这些商人和商船。

赵昺一听,还有这事?自己因现在实力过小,没有想过要去招惹谁,可别人却跑来招惹自己了。看来,这新船造了不少,海军陆战队也训练完毕,该是找个时间进行一番实战,检验一下自己的训练成果。

不过,那些个西洋贸易船队,赵昺觉得这是个机会,就对江璆说道:“那西洋人先放下等等,对他们友善点,朕找时间和他们谈谈,或许对我大宋有用。”

除了这些消息,江璆还带来了一些别的消息。

张弘范病情加重,看来,赵昺的“预言”快要实现了。忽必烈现在对于张弘范的病情很重视,过段时间总要亲自去探视一下。

阿里海牙终于还是逃了回来。张弘范亲自向忽必烈做保,求得阿里海牙一条性命,求得忽必烈宽恕阿里海牙,虽降职,仍留原职以戴罪立功。

原来阿里海牙被亲兵裹携着南逃,进入五指山中,虽摆脱了宋军的追捕,但五指山中林深草密,人烟稀少。再加上蒙古人根本就没有在原始森林里生存的经验,水土不服,湿热难耐,先是受伤的亲兵开始死亡,接着,没有受伤的亲兵也开始死亡。阿里海牙觉得这不是个事,就领着剩余的亲兵向西翻越五指山,潜逃到海南岛西岸。宋军在各码头盘查甚严,阿里海牙见无可逃脱,对天叹气:“天亡我也。”

有亲兵偷入当地黎人村落,冒险重金购得黎家衣物,又多出金银,买通黎人捕鱼者,连夜冒险出海。不想黎人鱼船小,所带食物有限,而出海后又被逼远离岛屿。黎人想着夜里杀了阿里海牙几人,掠其财物,沉尸海中。不想,反被亲兵杀死,于是,无人会操浆,只能随波逐流。亏得老天爷还不想收了阿里海牙,在一群人**难忍时,遇着西洋货船,搭救起一众人等,随季风北上广州,终于逃得一命。不想,阿里海牙精神萎靡,上岸后就病倒了。经过千辛万苦才得艰难返回大都,向忽必烈请罪。从此,阿里海牙谈海色变,再无海战之事。

五月时,忽必烈就敕令高丽就地取材造船,以东渡日本二次征伐。到八月时,宋朝降将范文虎上书:“臣奉诏征日本,比遣周福、栾忠与日本僧赍诏往谕其国,期以来年四月还报,待其从否,始宜进兵。”,忽必烈准许他的提议。其实,范文虎做为降将,内心中的担心是有两方面的。一则,他知道第一次东征日本搞得狼狈而回,这次东征结果仍是未知数,所以不愿意在一个无仍何海战经验的朝廷带领下去远洋征伐。二则,是担心南宋至今未灭,这块心病不去,南宋小朝廷一旦壮大能反攻时,从政治意义和经济上讲,也一定会北上临安,战领浙江的。到时,自己守得住则罢,守不住逃跑一定会被忽必烈所杀,投降或被抓,也只会被宋廷所杀。所以,私下里派人向张弘范陈述自己的想法。

张弘范对忽必烈说:“今南朝逃窜琼崖,阿里海牙一战,损兵折将,独使南朝壮大。而臣听闻陛下造船东征日本,不如先安内再攘外,分得战船若干,使一大将南征,一举灭南朝与琼崖,如此可安南方人心,集聚财物,方东征日本,一战而下。”

忽必烈当然听从张弘范的建议,命元军水军总官、都元帅张禧,筹备战船,训练水军,同时,命湖北道宣慰使刘深教练新附水军,待季风转向,南下攻占海南岛。现张禧已到泉州,正与满蒲寿庚商讨出战事宜,待战船齐备,将挂帆持浆,只等刘深率新附军水军随信风转向到达广州时,就剑指南海,南下琼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