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重生之南宋雄起
4113600000041

第41章 泉州我是非打不可

而海口白沙渡港口,赵昺亲自领着朝中一班大佬,早早等候,迎接这次海战的勇士们。

凯旋的将士们受到了以赵昺为首的全部朝堂重要官员的热烈欢迎,也受到满城百姓的夹道欢迎。许多店铺还放起了鞭炮,满街都是噼啪的炮竹声和弥漫在空中的硝烟,将士所到之处,人声鼎沸,锣鼓喧天,欢呼声直冲云宵。

赵昺与几位重臣分别上台,对勇士们发表了热情扬溢的讲话。不讲不行,赵昺非得让他们说几句。尤其是赵昺,更是对将士们英勇善战的行为进行了高度的评价和赞美,并当场宣布了对这次战争中立功人员的奖励措施,而且要求为本次战死的将士举行隆重的追悼会,并一次性发放抚恤金。会后还要把牺牲将士的牌位摆放在“大宋英烈纪念堂”里,以供今后亲人、社会团体和民众祭奠。

最后,赵昺又对本次作战中受伤的将士做了探视和慰问,鼓励他们,振作精神,早日养好伤,早日重返战场,多杀敌,立大功。当赵昺看到那些个伤残的将士时,他的心也是很沉重的。不由得想起了自己曾执行任务时,因伤残的战友被迫退役,回到地方后,虽有国家民政的百般照顾,但伤残不可避免地将会影响今后的生活。

赵昺决定,要成立一个大宋版的民政局,独立出来,专门从事今后战争中的伤残人员的善后安排。

杨太后看到赵昺满脸笑容地走进宫里,也是满脸喜庆,赶紧招呼道:“昺哥儿,快过来,让为娘看看你。”

杨太后早就知道了这次战役的胜利消息,心中高兴的不得了。这次战役虽说是一众将官取得的,但整个战役的组织安排,尤其是新式战舰的生产使用,新式海战战略战术,都离不开赵昺。过去,每次天天漂泊在海上,每次与元军战斗,都是败多胜少,被逼逃难,整日提心吊胆。每当听说元军来袭,就整日地睡不好吃不好,随时准备着升帆逃跑,为了躲避元军,常常一个月,甚至几个月躲在海上不敢靠岸。

现在好了,自己的“昺哥儿”把大家带领到这个不被大宋臣民认可的岛上,整军安民,努力发展,现在看来渐渐走上正轨。虽说第一次海南保卫战,被敌人攻到了海口,但还是被大宋英勇的将士打败了来犯的元军。而这次更是拒敌于海上,几乎全歼来犯之敌,让岛上的军民不用再担心海南岛被侵占,大家又重新被赶到海上流浪,杨太后能不高兴吗?而这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自己眼前这个只有八岁的孩子。

看着眼前这个才及胸的小皇帝,杨太后笑意满面地盯着,上下打量,由不住伸手把赵昺拉到自己的眼前。赵昺看着杨太后发自内心的喜悦之情,虽说刚穿越时,只是利用这个“便宜妈”的身份来保命,可是,每天体会到杨太后的无微不至的关怀,每次朝会都得到杨太后对自己的力挺,天长日久,早已在杨太后的真情呵护中,产生了一种内心中说不出来的情愫。他来到这个世界上,朝中的大臣们相互攻犴,争权夺利,只是利用他这个小孩维系自身集团利益的需要,而真正关心爱护自己的,整天提心吊胆守护自己的,只有眼前这个美丽的女人。赵昺不禁胸中暖流激荡,一下扑过去,依偎在杨太后的怀里。

“娘娘,您也受苦了。娘娘,你放心,只要有我一天,决不会再让娘娘担惊受怕,决不让鞑子再让娘娘漂泊海上。我发誓,今生一定要重整河山,驱逐鞑虏,恢复宋室,重建一个大大的帝国,让整个世界都要仰视我大宋。”

杨太后也是动了真情,紧紧搂住赵昺,慈爱地用手摸着赵昺的头发:“昺哥儿有这志气,娘亲心中太高兴了。娘亲只希望我的昺哥儿平平安安就行了。”

赵昺和杨太后在**里一说就是一个多时辰,直到陈璧娘进来轻声寻问:“启禀陛下、太后,何时用膳?”

赵昺今天高兴,看到杨太后也高兴,留在**里和杨太后一起吃晚饭。

吃饭时,看着陈璧娘静静地站在杨太后的身后,他本想也招呼她一起吃晚饭,但想想这是**之中,这样的事,杨太后一定不会如自己那般,随意和大臣同桌共饮,只好转个话题问道:“陈营长呀,你的**女子禁卫营训练的如何了?”

陈璧娘忙施一礼回答:“启禀陛下,臣尊照陛下旨意,挑选**侍女中身强力壮者,已经开始训练。经张团长时时指导,现在**女子禁卫营队列训练已完成了,希望陛下、太宫抽时间检阅指导。”

赵昺正奇怪哪个“张团长”有这么大的能力指导陈璧娘,看着陈璧娘低头娇羞的脸色,恍然大悟:“哈哈,哦,哈。好,好,肥水不外流呀。以后你可要这个‘张团长’多多指导才对。要力争把后皇宫女子禁卫营训练好,到时,和朕的禁卫军比试一下,看看是张团长的部队强,还是陈营长的部队强?”

陈璧娘一听,脸更红了,低着头只用眼睛偷看杨太后:“太后!”

杨太后也回过神来,莞尔一笑:“官家,上下有尊。”

赵昺赶紧假装正经,坐直了身子:“是,娘娘。太后教训得对,儿臣尊旨。”

惹得杨太后和陈璧娘及身后一众宫女都捂嘴转身低笑起来。

第二天早朝,等最近一段时间的政事大家都议完了,赵昺看着大家都为刚才的议题争论的有点累了,抬头看着自己,等自己发话宣布退朝。他慢慢巡视一下众人,咳嗽两声,慢慢说道:“众位臣工,就前几日元军侵犯我海南岛一事,大家有什么看法?”

说完,赵昺看着下面一干大臣,再不说话。

一时,下面的众臣声讨元军之声不断,其中也有赞扬大宋将士英勇善战的美词,当然,还要赞扬一下赵昺运筹帷幄之功。赵昺坐在上面,微笑着听着下面议论纷纷,只是不说话。

等大家声讨元军的情绪高涨以后,赵昺才用力咳嗽两声,打断了下面的声音:“朕本想偏居一隅,力求发展,维护我大宋朝廷绵延长远,使人民安居乐业。不想,鞑元灭我之心不死,两次南犯我朝,虽不自量力,却也给我朝带来巨大损失和危难。朕决定扬我国威,剑指北元,小小惩罚一下鞑元,让鞑元再无心南侵我朝。以众位之心,可乎?”

底下一片静默,大家都低下头去,各怀心思。

猛的苏刘义出班高声叫道:“陛下,臣以为,现大宋军力已非往日,又趁两次大胜之机,民心、军心可用,一鼓作气,反攻大陆,恢复南都。”

陆秀夫一听,马上说道:“陛下,臣以为不可。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况且,现今我朝米粮虽略有盈余,但银钱溃泛,实是不可战之时。”

张世杰也是出列禀道:“陛下,我军虽士气可用,但兵微将寡,炮船不足百艘,北进势必力微。况且现在信风不利我北上,江浙两广福建,元军重力防范,恐北伐力有不逮。待我朝积累财富,兵多船广之时,信风东南吹起,那时,再出兵不迟。”

一时,下面又是一片争吵不断。有支持陆秀夫安稳为主,也有说张太傅稳持才好,更有几个在臣,引经据典赞成苏刘义大力进攻,方能显我大宋国威。

赵昺看着下面又开始争吵不断,眉头紧皱。这朝堂上什么时候才能静下心来商讨问题,而不是毫无目的地派性争执呀。他只好又开始大声咳嗽,连身后坐的杨太后也看着赵昺莞尔。

大臣们都习惯了赵昺的咳嗽,马上都安静下来。

赵昺看着低着头一言不发的文天祥,点名问道:“文丞相有何妙计?”

文天祥沉思良久:“陛下,鞑元犯我,必惩之。然我朝安宁不久,民心思定。况兵力不足北伐。如惊扰两广福建沿岸,又不能起到严惩作用,与敌无伤,与我无利,徒费钱粮。北进江浙,路途遥远,又适逢逆风,远行征战,效果更不可显著。臣也以为,现在不是北伐之时。”

赵昺看看文天祥,考虑问题还是老成稳重,只是和自己的想法还是有距离。

他又开始点名:“老师,我朝钱粮如何?”

这钱粮虽属户部掌管,但现在朝廷南钓以后,很多部门还是残破不堪,赵昺也在各大臣的几次提议下,并没有同意完善朝中各部人员,只以人才和钱粮为由,一直拖着。所以,陆秀夫只能肩上担子再多几斤,兼起户部的一些要职。况且海南岛现在一岛之地,本身也没有多少钱粮可管。

“启禀陛下,朝廷户库存银早已尽空,陛下动用的内府金银,也要快用完了。臣为这银钱已是一筹莫展了。米粮购买许多,开荒之地第一季粮收获不错,第二季长势喜人。现在库中余粮有盈,还可坚持十月有余。”

赵昺又问道:“老师,全岛民口如何?”

陆秀夫平时虽然古板,但还是很负责任的一个人,听闻赵昺询问,张口答道:“现全岛军兵,加上黎兵和投来的义军,四万有余。而岛上民口,至今积累,也有二十五万之众。岛上本来居住土人、黎民,也与之相差不远。”

赵昺低头沉思:“这么说,人口还是增加迅速,米粮也略有盈余,只是银钱不足。各位,有何良方广增银钱?”

文天祥答道:“石碌铜矿开采量大增,多铸铜钱,可暂缓钱币不足。”

赵昺不以为然:“文丞相,那才几个小钱儿呀。还得想别的办法才行。”

这些个大臣,读书诵诗还行,谈到赚钱,大约收受钱财也各有方法,真的放出来嫌钱?赵昺想到这里摇摇头。

“朕有一想法,说来大家听听,看可行不可行。”赵昺看下面也再说不出个什么来了,只好把自己早已想好的计划说出来。

“鞑元犯我,我必惩之。朕决定派兵北进,以示惩戎。但北攻雷州,自阿里海牙兵败后,史格暂时经营雷州,人少兵微,伐之影响过小。广州历经战火,城破民困,况且出兵广州,路途过于贴近,元军必有所察觉,攻之损失必定过大。朕决定北上泉州,众位臣工,如何?”

这一下,大家都开始回应,反对强烈。总之,路途遥远,风向不对,兵微船少,城坚难攻等等。反正攻打泉州还不如就近入手两广更省事。

赵昺看他们说够了,把自己的打算说了出来。现在,泉州较远,风向不利,正是元军放松警惕的时候,可以打他个措手不及。而且,泉州未经元军战火,商贾众多,民众富余,再加上蒲寿庚承恩宋朝,却不思回报,叛宋降元,杀害宗室,屠我淮军将士。这样的人,杀之既可报仇,又可以儆效尤,震摄宋朝叛将。再说了,唆都虽驻守福建,但其只是驻兵福州,泉州兵马并不多。而且,福建还有陈吊眼和许夫人坚持游击战,到时也可相约围攻泉州,阻断唆都回援之路。

最后,赵昺对着各位大臣直言道:“朕也难呀。朕也知道,大家都盼望着朕领着众位光复大宋。而中兴大宋,得有钱、有人、有军队。现在,咱们偏居一隅,地窄人少,钱更是没几个,如何清谈中兴之事?所以,朕明白的告诉你们,朕决意攻打泉州,就是为了抢钱、抢粮、抢人。泉州叛臣众多,大都是一方首富,而且,泉州承揽着忽必烈的造船之责,那里工匠云集,钱粮富足,何不拿来我用?”

这下大家都用一种奇怪的眼色看着坐在上面的赵昺,这小皇帝怎么说出这话来而脸色都不变一下?连杨太后都用一种怪怪的眼神看着赵昺。

大家按以往的习惯,知道赵昺一旦拿定主意,总会想法设法让众位大臣同意,你不同意,他也会跌皮耍赖让你同意,再不行,就拿八岁孩子的本事,哭闹起来哀求杨太后支持,全无帝王体统。

所以,大家沉默一片,全部把吃人的眼光投向陆秀夫,个个心里都是一片怨声:“看你教出来的好学生!”陆秀夫只好委曲地低头躲避这些如刀子一般的目光。

赵昺看着大家又要把矛头对着无辜的老师了,赶紧站起来大声宣布:“你们不用看老师,这只是朕的想法。无论如何,这泉州我是非打不可!”

怕十七号火车上上传不方便,先传一章。下午两点新推,希望大家多收藏,多推荐。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