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重生之南宋雄起
4113600000045

第45章 陆战第二旅

方兴日和左大的海军陆战队第二旅,基本的训练已经完成,现在正进行着阵列对抗性训练。

自苏景瞻的海军陆战队成立后,虽说只是经历了一次第二次海南岛保卫战,跟在王道夫后面收收尾,并没有进行什么登陆作战之类的大战斗,但人们还是看出来海军陆战队在那场海战中打的灵活勇敢,尤其是在对付对方的运兵船时,部分船的接舷之战,新式武器的运用,打的可算是有声有色,战果辉煌。班军后受到朝中各方的一致好评,赵昺也就趁机提出组建海军陆战队第二旅,自然也顺理成章,没有在朝中遇到过多的反诘之声。

苏景瞻本是尚书,现在在海军陆战队里活得风声水起,更由于参加了海南岛第二次保卫战后,才真正体会到战争的乐趣之处,也品赏到自己亲领强军,取得胜利后的那种喜悦和自豪之情。所以,对赵昺当初安排自己任海军陆战队旅长,更是没有一点别的想法,比那个什么尚书的虚名要实在的多,更是把全部的心思投入到练军和战术的逐磨上了。当然了,自己的陆战队现在成了第一海军陆战队,而赵昺又组建了第二旅,带给他的只是更大的压力和永争第一的雄心,更是一颗心全扑在了建设强军的工作上,心里暗暗加劲,决不让新组建的海军陆战队第二旅比下去。

赵昺在组建海军陆战队第二旅时,不象上次那样在主力部队中挑人,而是刻意从回归海南岛的流民中选拨那些老实忠厚之人,即便是从后期跟随过来的那些个义军中选人,也是主要选取忠厚勇武者,当然,必须要对皇权忠心的人,那些即使有一定武力值的侠士刀客或江湖好汉,如何没有忠于皇权之人,你的武功再好,赵昺也不会要的。他只要听话的人,要能训练成有组织有纪律的强兵,不要那些个人武功强却没有集体组织观念的人员。战场上,只有团结一致,用严明的纪律统一起来的一个整体,才是堂堂正师,才是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方兴日和左大接到赵昺来部队的消息,并没有如何排场迎接,他们早已习惯了赵昺三天两头的巡访,用赵昺的话说,这叫“下到基层”,和战士们打成一片。

当然,相对于赵昺的来到,他们也是有一定的意见的,就是嫌赵昺来得次数有点少,不像在苏景瞻那里,几乎是赵昺手把手的训练而成。

当第二天集合号声响起,赵昺已是穿戴好自己的小号作训服,领着小杜子随意加入离自己最近的一列战士队伍中去,集合好和他们一同围着跑道跑了起来。战士们对这个小皇帝三天两头地来部队中与自己共同训练,早已见多不怪,只是觉得今天自己有幸与皇帝同队训练,心情与平时格外不一样,劲头增加了不少,所以,跑步过程中,口号喊得分外嘹亮,引得别的队列都侧目看过来,按常规也能猜出来,皇帝肯定在他们那一个连队里。

不过,大家虽然羡慕不已,但心中也都另有一种兴灾乐祸的复杂感情:等着瞧吧,一会儿陛下的那些个“好事”会让你们叫苦连连的。

果然,这一天下来,赵昺跟随的这个连队,人人腿重如千钧重,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大声说话了。晚饭吃完后,就全坐在据说是由赵昺“发明”的那种桌椅组合成一体的小凳上,一声不响地等待“赵教官”军纪条例考核和识字抽查。这时的“赵教官”可是一脸的严肃像,对待没有完成任务的战士,那是非常严厉的,一点情面也不留,而且还要狠罚没有完成任务战士的主官。当然了,军法执行后,赵昺也会适当地去安慰一下,鼓励一番,红脸,黑脸,他都会充当一下。况且这时,赵昺一点皇帝的架子也没有,只是一个顽皮可爱,鬼精古怪,风趣活泼的小孩一个,还会领着大家唱唱军歌,猜点迷语,讲讲故事。当然了,那些后世的现象或战例,被赵昺改头换面地讲出来,如大宋版的科幻,很受战士们欢迎。而且只要赵昺要讲故事,别的连队里一些大胆的战士也会偷偷溜过来围在后面偷听。这些个战士回去当然会受到纪律的惩戎,只不过是被大声斥责一番,再写一篇检查了事。连长不会因战士去聆听“皇旨圣意”而让他们吃军棍的,因为连长有时候也会换了士兵的衣服,悄悄躲在后面偷听。

赵昺在海军陆战队第二旅待了两天,除了训练以外,还要和连长以上的将官开会,研讨战术,讲解各种战斗技巧,领着他们学习自己新编给军校的课本,听取他们学习的心得体会和一些新的战术设想,来弥补赵昺对古代战争不甚了解之处,同时,还要考核他们对各种军事技能掌握情况。

赵昺的一系列做法,虽让他们全身心紧张而疲备不堪,但他们却能有这样与自己同甘同苦的皇帝而自豪,也愿意紧紧团结在这样的皇帝周围,更愿意心甘情愿以死相报这样的皇帝,这不仅仅是忠君思想,也是平时共同流汗训练而结成的战友之情,虽然这个皇帝只是八岁的一个孩子,可当今又有谁能从各方面超越这个“超人”?

赵昺突然有种很累的很累的感觉,都不敢想凭着自己这要不要命的努力之下,自己现在这小身板还能不能抗得住?但为了不再被人赶到海上流浪,不再有性命不保的危险存在,他必须要经受住常人难以忍受的苦累,费尽心思,也要搞出一个牢固可靠的根据地,也要搞出一支超越现在的强大军队。只有这样,才能保全自己的性命,所以,他必须忍了。况且,前世学习训练时,比这更苦的情况他都忍过来了。他不是一个没有吃苦耐劳,没有毅力的人。

第三天一早,不等起床号吹响,赵昺已在小杜子的陪伴下,领着禁卫军的护卫们悄悄出了军营,快步往宫中赶去。今天的朝会后,他还要马不停蹄地赶往“大宋科学研究院”去。

他只领了陆秀夫一位大臣赶往“大宋科学研究院”,把文天祥和张世杰都打发下去忙他们的事去了。

赵昺这次之所以只领陆秀夫,是因为最近一段时间,陆秀夫对自己功课抓得更紧了,而且那一套复古圣人之言,听得赵昺头皮发麻。当然了,陆秀夫也是个聪明人,不会像以前那样直接指责赵昺专心于奇技淫巧之术,而是换一种方式“曲线救国”,大讲古圣之理,大讲祖制不可擅改之意,搞得赵昺觉得还不如直接斥责自己好。所以,两人常常因理念问题而争吵。

这次领着他,一则想缓解一下两人的关系,展现学生尊敬老师的良好一面,一则也想让陆秀夫亲眼看看自己专注于奇技淫巧的良好苦用心,只是为了让大宋更加富强起来,有更多的款项收入,才能强军富国,才能保得大宋小朝廷能与强元对抗,而不落覆国灭军之灾。

林侍英自当了侍郞后,工作热情猛增,专心领导着一批赵昺划拨给自己的能工巧匠们研发赵昺规化的东西。而陈元靓和王应麟自当了琼崖学府副校长后,还要兼职在大宋科学研究里领着人搞科研。两人虽说工作繁多,但活得充实,又能兼顾自己的爱好,而且在赵昺的指领下,更加惊叹赵昺奇思妙想和一些学科上的理论功底,都对赵昺惊为天人,那崇拜的眼中只有星星在冒了。

三人听早已听说赵昺要来视查,早已等候在门口了。

正是午饭时间,林侍英派人打来饭菜,就在他们几个人合用的办公室里用餐。陆秀夫注意到,几人的办公桌上都摆放着由赵昺编写的物理、化学、数学、常识等几本课本。看来,这几个人平时也在恶补科学基础知识。

几人边吃午饭,边向赵昺汇报近段时间各项科研项目的进展情况,赵昺很认真的听着,偶尔插几句,指出一些问题的所在和自己的想法。当然了,他对许多东西,也只停留在高中的基础理论上,再有就是自己从事海军最新设备项目的调研研究后所学到的一些理论知识了。不过,就这样的东西,放在大宋时期,那也是举世无双的最新科技知识。

饭后,林侍英领着赵昺参观了实验室。说是实验室,其实就是一个巨大的车间,车间后面就是一些高炉,还有许多的工人正在忙碌着。

陈元靓首先派人拿过来一些半透明的奇形怪状的东西,陆秀夫凑近仔细看了看,说道:“这,这似乎形如琉璃之物。”

赵昺心里想:行,这老夫子还知道有琉璃这种东西,可见还是见过世面的人呀。

但赵昺却在那几个人群里发现了令狐正。这令狐正除了平时在“大宋军工研究院”里领着人专心的磨制他的水晶镜片,平时还要过来客串一下“大宋科学研究院”里玻璃的研发工作。

赵昺向他招招手:“令狐科长,朕让你制作的东西如何了?”

令狐正赶紧从贴身处拿出一个红绸小包,小心打开,里面分明放着一副后世的眼镜。那镜片当然是用小块的水晶磨制而成,那镜框、镜腿却是用纯银手工打制而成,做工精良,一看就是出自名家之手。

“这两天改制出来了,只是不知合不合用,请陛下验正一下。”令狐正把眼镜递到赵昺的手里。

赵昺拿过来,递到陆秀夫的手中:“老师,你便如他们那样戴着试试,看看效果如何?”

陆秀夫接过来,这才发现,原来林侍英、陈元靓和王应麟几人,每人的眼睛上都架着这么一副奇怪的东西。

其实,赵昺早就发现这陆秀夫在看书时,总是迷了眼凑近了看,知道他大约是年轻时刻苦用功,眼睛有点近视了。只是不知道他近视的度数是多少,而且现在也没有这个办法去精确测量,只凭他看书的样子,猜测他大约也得四百度左右。反正令狐正已有了磨制几副眼镜的经验,让他凭感觉在这几人中,挑选相差不多的眼镜来磨制一副送陆秀夫。反正度数不够了,大不了再拿回去重新磨制一下,那精密度和精确度肯定与后世的近视眼镜,不论在科学上,还是在规格上,那是差太远了。

陆秀夫也有样学样的戴在眼睛上,拿起一本《物理》课本,立刻大叫一声:“这小字真清晰呀!”早已没有了往日的夫子形象。

赵昺看到陆秀夫满意的样子,微笑着对他说道:“老师,如何?这奇巧淫技,有时,也能给人带来方便,还能给我大宋带来财富,提升军力。其实,这科学技术是个好东西,可以造富人类,促进社会的快速发展。我早就说过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陆秀夫一听赵昺挖个坑等在这里,顿时涨红了脸,又想把眼镜摘下来,可忍忍又不舍得,只是讷讷地嘴里不知说些什么之乎者也。

赵昺看老师的样子,心中暗笑,也不想再让老师尴尬,忙又提醒:“这眼镜虽是好东西,但现在制做还不够精密。所以,老师,平时要少戴,只有看书写字时戴上及可。戴多了怕老师的视力会有所影响。”

反正陆秀夫也不懂赵昺说些什么,只是觉得这东西是个好东西,从此再也不用拿着书费力读写了。但赵昺说的少戴,他也觉得赵昺说出来,肯定是有道理的,于是低低应道:“是,臣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