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根据皮肤癣菌病的病变证机是寒瘀,治以温经汤;又因病变证机有郁热,故与白虎汤合方治之。
郑某,女,63岁。有20余年股癣病史,近因病症加重前来诊治。刻诊:斑色暗红上覆鳞屑,瘙痒,遇寒及夜间加重,脓疱丘疹,口渴欲饮热水,舌质淡红瘀紫,苔薄黄,脉沉弱涩。辨为寒瘀夹热证,治当温阳化瘀,兼清郁热。给予温经汤与白虎汤合方:吴茱萸10g,当归10g,川芎6g,白芍6g,红参6g,桂枝6g,阿胶珠6g,生姜6g,牡丹皮6g,麦门冬24g,姜半夏12g,知母18g,石膏50g,粳米18g,炙甘草6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瘙痒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脓疱好转,以前方6剂。四诊:夜间瘙痒解除,以前方6剂。五诊:脓疱基本消除,以前方6剂。六诊:斑色暗红减退,以前方6剂。之后,以前方治疗60余剂,病症表现得以完全控制,为了巩固疗效,又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10g,每日3服,治疗半年。随访1年,一切正常。
【用方提示】根据瘙痒遇寒加重辨为寒,再根据舌质淡红瘀紫,夜间加重辨为瘀血,因口渴欲饮热水、苔薄黄辨为寒夹热,以此辨为寒瘀夹热证。方以温经汤温经散寒、活血养血;以白虎汤清泻郁热,兼顾脾胃之气。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变应性皮肤血管炎
变应性皮肤血管炎是指真皮浅层小血管及毛细血管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
【导读】根据变应性皮肤血管炎的病变证机是寒瘀夹热,治以温经汤;又因病变证机有虚热,故与百合知母汤合方治之。
韩某,女,38岁。有3年变应性皮肤血管炎病史,近因病症加重前来诊治。刻诊:丘疹,小结节,斑色暗红,小水疱,痛如针刺,畏寒怕冷,口淡不渴,舌质暗红瘀紫,苔薄黄,脉沉涩。辨为寒瘀夹热证,治当温阳化瘀,兼清郁热。给予温经汤与百合地黄汤合方:吴茱萸10g,当归10g,川芎6g,红参6g,桂枝6g,阿胶(烊化、冲服)6g,生姜6g,牡丹皮12g,白芍10g,麦门冬24g,姜半夏12g,百合15g,知母10g,炙甘草6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小水疱减少,以前方6剂。三诊:疼痛减轻,以前方6剂。四诊:斑色暗红变淡,以前方6剂。五诊:水疱基本消除,以前方6剂。六诊:疼痛消除,以前方6剂。之后,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6g,每日3服,治疗4个月。随访1年,一切正常。
【用方提示】根据畏寒怕冷、口淡不渴辨为寒,再根据痛如针刺、脉沉涩辨为瘀血,因舌质暗红、苔薄黄辨为寒夹热,以此辨为寒瘀夹热证。方以温经汤温经散寒、活血通脉;以百合知母汤清热益阴生津。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又称骨筋膜室综合征、间隔综合征、筋膜间隙综合征)是指肢体创伤后组织压上升,导致血管受压,血液循环障碍,肌肉、神经组织供血不足,发生进行性缺血坏死,使其组织功能损害的一系列临床表现。
【导读】根据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病变证机是寒瘀,治以温经汤;又因病变证机有痰湿,故与二陈汤合方治之。
田某,男,36岁。3年前因外伤引起腕关节周围皮肤筋膜青紫,重着疼痛,经中西药治疗,可未能达到有效控制病情,经检查,诊断为筋膜间隔区综合征,近因病症加重前来诊治。刻诊:腕关节周围皮肤筋膜青紫,痛如针刺,肿胀重着,畏寒怕冷,舌质暗淡瘀紫,苔白腻厚,脉沉涩。辨为寒瘀痰蕴证,治当燥湿化痰、温阳活血。给予温经汤与二陈汤合方:吴茱萸10g,当归6g,川芎6g,白芍6g,红参6g,桂枝6g,阿胶珠6g,生姜18g,牡丹皮6g,麦门冬24g,半夏15g,陈皮15g,茯苓12g,炙甘草6g,乌梅2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筋膜青紫略有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疼痛好转,畏寒怕冷解除,以前方6剂。四诊:肿胀重着基本消除,以前方6剂。五诊:筋膜青紫仍未完全消退,重着疼痛未再出现,为了巩固疗效,又以前方20余剂,诸症悉除。
【用方提示】根据痛如针刺辨为瘀血,再根据畏寒怕冷、苔白腻厚辨为寒痰,因舌质暗淡夹瘀紫、脉沉涩辨为寒夹瘀,以此辨为寒瘀痰蕴证。方以温经汤温阳散寒、活血化瘀,兼防温热药化燥;以二陈汤醒脾燥湿、行气化痰。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椎间盘的纤维环被破坏,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或(和)马尾神经,所产生的以腰腿痛为主的一种疾病。
【导读】根据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变证机是寒瘀,治以温经汤;又因病变证机有气滞,故与金铃子散合方治之。
温某,女,49岁。4年前因腰痛而卧床不能活动,经检查,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经手术治疗,症状控制,出院半年左右,又出现腰痛,活动障碍,停用西药即疼痛,改用中西药,也未能取得明显治疗效果,近因腰痛加重前来诊治。刻诊:腰痛如针刺,放射至下肢,活动障碍,因阴雨天及活动用力加重,下肢麻木怕冷,舌质暗淡瘀紫,苔白腻,脉沉弱涩。辨为寒瘀气滞证,治当温经散寒、行气化瘀,给予温经汤与金铃子散合方:吴茱萸10g,当归6g,川芎6g,白芍6g,红参6g,桂枝6g,阿胶(烊化、冲服)6g,生姜6g,牡丹皮6g,麦门冬24g,半夏15g,川楝子15g,延胡索15g,炙甘草6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下肢怕冷好转,以前方6剂。三诊:下肢麻木略有减轻,以前方6剂。四诊:腰痛如针刺缓解,以前方6剂。五诊:苔腻消失,以前方6剂。六诊:腰痛基本解除,以前方100剂,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之后,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6g,每日3服,治疗4个月,诸症悉除。随访半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腰痛如针刺辨为瘀,再根据因阴雨天加重辨为寒,因活动用力加重、脉沉弱辨为气虚,以此辨为寒瘀气虚证。方以温经汤温阳散寒、活血通络,以金铃子散行气化滞、活血止痛。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多囊卵巢综合征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以长期无排卵及高雄激素或胰岛素血症为特征的内分泌紊乱综合征。
【导读】根据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病变证机是寒瘀,治以温经汤;又因病变证机有郁热,故与栀子豉汤合方治之。
刘某,女,27岁。近4年来体重增加约12kg,只有肌内注射西药月经才会来潮,并且量少,经检查诊断为多囊卵巢综合征,服用中西药,可未取得预期治疗效果。刻诊:闭经不孕,倦怠乏力,渴喜饮热水,口唇干燥,手足不温,畏寒怕冷,带下时黄时白,形体肥胖,失眠,指甲凹陷,舌质暗淡瘀紫,苔薄黄,脉沉涩。辨为寒瘀血虚夹热证,治当温阳散寒、活血化痰,兼清郁热,给予温经汤与栀子豉汤合方:吴茱萸10g,当归6g,川芎6g,白芍6g,人参6g,桂枝6g,阿胶(烊化、冲服)6g,生姜6g,牡丹皮6g,半夏12g,麦门冬24g,栀子15g,淡豆豉10g,炙甘草6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手足转温,以前方6剂。三诊:口唇干燥减轻,以前方6剂。四诊:带下时黄时白止,以前方6剂。五诊:月经来潮,色暗量少。六诊:诸症较前有改善,以前方6剂。之后,先以前方因病症变化而适当加减用药治疗80余剂,后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10g,每日3服,治疗5个月。随访2年,其男婴已出生2个月。
【用方提示】根据手足不温、畏寒怕冷辨为寒,再根据倦怠乏力辨为气虚,因舌质暗淡瘀紫辨为瘀,又因口唇干燥、苔薄黄辨为夹郁热,更因失眠、指甲凹陷辨为血虚,以此辨为寒瘀血虚夹热证。方以温经汤温经散寒、活血养血,兼清瘀热;以栀子豉汤清透郁热。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体腔被覆黏膜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所引起的疾病。
【导读】根据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变证机是寒瘀,治以温经汤;又因病变证机有痰湿,故与二陈汤合方治之。
赵某,女,25岁。5年前出现剧烈痛经,经检查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近因痛经加重前来诊治。刻诊:经前、经期小腹沉坠,痛如针刺且拒按,经行夹血块,瘀块得下则疼痛缓解,手足不温,乳房刺痛,口淡不渴,舌质淡夹瘀紫,苔白腻厚,脉沉涩。辨为痰瘀寒湿证,治当散寒燥湿、化痰化瘀。可选用温经汤与二陈汤合方:吴茱萸10g,当归6g,川芎6g,白芍6g,红参6g,桂枝6g,阿胶(烊化、冲服)6g,生姜18g,牡丹皮6g,姜半夏15g,麦门冬24g,陈皮15g,茯苓12g,乌梅2g,炙甘草6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手足转温,以前方6剂。三诊:月经来潮,痛经较前减轻,以前方6剂。四诊:诸症均有好转,以前方12剂。五诊:病情已无明显不适症状,以前方12剂。六诊:月经来潮,痛经较前又有减轻,以前方6剂。之后,以前方治疗80余剂,诸症悉除。为了巩固治疗效果,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3g,每日3服,治疗3个月。随访1年,一切良好。
【用方提示】根据经前、经期小腹沉坠,苔白腻厚辨为寒痰,再根据痛如针刺且拒按、乳房刺痛辨为瘀血,因手足不温、口淡不渴辨为寒,以此辨为痰瘀寒湿证。方以温经汤温经散寒、活血化瘀;以二陈汤燥湿化痰、行气和胃。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量过少症
****量过少症是指一次****量少于1.5mL者。
【导读】根据****量过少症的病变证机是寒瘀,治以温经汤;又因瘀血病变证机比较重,故与失笑散合方治之。
许某,男,32岁。结婚3年,其妻子未孕,经检查,诊断为****量过少症,服用中西药,未能达到预期治疗效果,故前来诊治。刻诊:婚久不育,****量少,偶尔****刺痛,手足不温,畏寒怕冷,舌质暗淡瘀紫,苔薄白,脉沉涩。辨为寒瘀精室证,治当温阳散寒、化瘀通络。给予温经汤与失笑散合方:吴茱萸10g,当归12g,川芎6g,白芍6g,红参6g,桂枝6g,阿胶珠6g,生姜6g,麦门冬24g,牡丹皮6g,姜半夏12g,五灵脂12g,蒲黄12g,炙甘草6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手足转温,以前方6剂。三诊:畏寒怕冷基本消除,以前方6剂。四诊:未再出现****刺痛,以前方6剂。五诊:****量较前增多,以前方6剂。六诊:脉象基本恢复正常,以前方6剂。七诊:诸症悉除,以前方6剂。经复查,****量恢复正常。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6g,每日3服,治疗2个月。随访8个月,其妻已怀孕。
【用方提示】根据手足不温、苔薄白辨为寒,再根据偶尔****刺痛、舌质暗淡瘀紫辨为瘀血,以此辨为寒瘀精室证。方以温经汤温经散寒、通脉散瘀、益气降浊;以失笑散活血化瘀止痛。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慢性结肠炎
【导读】根据慢性结肠炎的病变证机是虚寒瘀,治以温经汤;又因病变证机夹热比较明显,故加黄连治之。
单某,女,37岁。有多年慢性结肠炎病史,近因病症加重前来诊治。刻诊:腹痛,大便溏泄,每日四五次,因凉加重,喜饮热食,口渴欲饮热水,舌质暗红瘀紫,苔薄黄,脉沉弱涩。辨为阳虚瘀阻夹热证,治当温阳益气、活血清热。给予温经汤加味:吴茱萸10g,当归6g,川芎6g,白芍6g,红参6g,桂枝6g,阿胶(烊化、冲服)6g,生姜6g,牡丹皮6g,姜半夏12g,麦门冬24g,黄连12g,炙甘草6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腹痛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大便溏泄减少,以前方6剂。四诊:腹痛止,以前方6剂。五诊:大便恢复正常,以前方6剂。六诊:诸症悉除,以前方6剂。之后,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6g,每日3服,治疗4个月。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大便溏泄、因凉加重辨为阳虚,再根据口渴欲饮热水、苔薄黄辨为寒夹热,因舌质暗红瘀紫、脉沉弱涩辨为瘀,以此辨为阳虚瘀阻夹热证。方以温经汤温阳散寒、活血化瘀、补益中气,加黄连清热燥湿止泄。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文蛤汤合方
文蛤汤由“文蛤五两(15g),麻黄三两(9g),甘草三两(9g),生姜三两(9g),石膏五两(15g),杏仁五十个(8.5g),大枣十二枚”所组成,是解表散寒、清热调中的重要基础方,主治太阳伤寒证与胃热证相兼,或胃热阳郁证。
湿疹
湿疹是由多种复杂的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多形性皮损和易有渗出倾向的皮肤病。
【导读】根据湿疹的病变证机是风寒夹热,治以文蛤汤;又因湿热病变证机比较重,故与苦参矾石汤合方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