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其实孩子不必上早教
42280300000061

第61章 唤醒并正确引导孩子的好胜本能

没有哪个孩子希望比别人落后,比别人差,每个孩子都想成为拔尖者,成为强者。可是有些孩子的好胜心并不强,甚至可以说很弱,一旦提起竞争、比赛,他们就退缩。而有些孩子的好胜心太强,什么都想争个赢。应该说这两种情况都不好,父母首先要唤醒孩子的好胜心,然后正确地引导孩子的好胜本能,使孩子在正确的好胜心的激励下不断进取。

潇潇的父母发现,4岁的女儿潇潇整日慢条斯理,没有好胜心,别的小朋友吃饭、穿衣的时候比赛看谁快,但她却不紧不慢,显得无所谓;老师给大家布置手工作业,让孩子们回家准备,当一些小朋友的出色表现赢得了奖品时,潇潇竟然一点儿都不眼馋。

潇潇的表现让父母有些担心,自己平时也没少表扬和鼓励孩子,为什么潇潇没有好胜心、竞争心呢?对于这种现象,家长其实不用着急,没必要刻意把好胜心、竞争心灌输给孩子,而要通过科学的教育,唤醒孩子的好胜本能,使孩子发自内心地渴望获得成功,获得认可,只有这样的好胜心,才是对孩子有益的。

书瑶上幼儿园时,各方面表现都很好,有时爸爸妈妈问她成绩怎么样,得到的答案总是“很好”。考试结束,拿回成绩单一看,几乎全是优。由于没有具体的分数,爸爸妈妈不知道其他孩子的表现怎么样。他们偶尔问问孩子的老师,老师也只是说“好”或“不错”。孩子似乎很满足。爸爸妈妈知道,书瑶在班上从来没有冒过尖,但她似乎不在意这个,也不主动和更优秀的小朋友比。这使爸爸妈妈有些担心,难道女儿不想成为第一名吗?难道女儿没有好胜心吗?

书瑶6岁时发生的一件事情让爸爸妈妈意识到她其实有很强的好胜心。那年爸爸妈妈带书瑶回老家,她看到同龄的表哥会下象棋,战胜了家里的大人,得到大人的夸奖。那天她显得不太高兴,妈妈早就发现了女儿的异样,猜想一定是觉得在象棋方面不如表哥,才会感到不悦的。

在回家的路上,妈妈故意对书瑶说:“你想学象棋吗?妈妈也会,可以教你。”这句话好像说到了书瑶的心坎里,她不假思索地说:“想学,我要下得更好,争取超过表哥。”从那以后,书瑶放学回来就拉着妈妈下象棋,还要爸爸给她下载象棋视频看,结果半年之后,书瑶再跟爸爸妈妈回老家时,表哥已经不是她的对手了。

这件事让爸爸妈妈认识到,书瑶是有好胜心的,那么为什么她在学习上的好胜心表现得不明显呢?爸爸妈妈经过仔细分析发现,她所在的学习环境缺乏竞争氛围。因为幼儿园不主张排名次,老师对孩子缺乏必要的激励,孩子缺少对比和参照,难以认识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另外,家长对孩子的赏识有些过分,经常说孩子很聪明,使孩子产生一种错觉,认为自己很不错,不用功也没事。

为了重新唤醒书瑶的竞争意识和好胜本能,爸爸妈妈对她的学习情况过问增多了。记得一年级期中考试的时候,书瑶在班里考了第十名,老师说这个成绩很不错了,还给她发了成绩优秀的奖状,她当然是美滋滋的。妈妈冷静地对书瑶说:“你的成绩确实不错,妈妈为你感到高兴,可是你不能骄傲啊,要继续努力,争取考出更优秀的成绩。”妈妈给书瑶一个目标,每次考完试,都要找一个比自己成绩好的同学为榜样,向他学习,争取下次考试超过他。

由于有了比较意识和目标意识,女儿不再像以前那样乐于满足,每次考试之前,她都有自己的目标,要考到多少名以内,要超过谁谁谁。这时候爸爸意识到女儿的竞争意识和好胜本能过强,就对她说:“好胜好强是好事,但记住啊,千万别嫉妒别人,要多和同学交朋友,学习他们的优点,要靠自己脚踏实地的努力追赶别人,这才是正确的竞争心态。”在爸爸妈妈的“双剑合璧”下,书瑶的好胜心得到了激发,她有了正确的竞争意识。

毫无疑问,适度培养孩子的好胜心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个孩子,只有一心向更优秀的人看齐,有了强烈的好胜心和竞争心,才能自发地产生一种内在动力。这种内在力量可以激发孩子的上进心,使孩子不甘于原地踏步。

但是有个问题同样要注意,那就是有些家长太强调孩子的排名,给孩子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压力,也会使孩子变得过分看重分数,竞争意识过分强烈,从而容易产生嫉妒心理,这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因此,父母既要唤醒孩子的竞争意识,但同时也要正确引导孩子的好胜本能,使孩子有正确的竞争心态。下面几点值得父母注意:

◎让孩子明白:“好胜”的对象是自己,超越的对象也是自己

人们常说,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如果一个人能战胜自己,那么他将战无不胜。无论是在个性品质的养成方面,还是在学习成绩方面,父母都应该让孩子把自己作为竞争对象,让孩子每天进步一点点,坚持做到:今天的自己比昨天更优秀,比如,把昨天的坏习惯改掉了,这是一种进步;上次考试因失误丢了20分,这次考试因失误丢掉了10分,这也是一种进步。

父母应该让孩子认识到,一个连自我都无法超越的人,是无法真正超越别人的,超越别人只不过是超越自我的一种自然结果。如果孩子能每天比昨天进步一点点,那么就会变得越来越优秀,最终超越别人。在英国,老师总是拿学生的今天和昨天作比较。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就不容易产生嫉妒别人的心理。

好胜应该是对事,而不是对人

所谓“胜”,只是说在某件事上做得比别人更好,仅此而已,而不是说一个人比别人更优秀。比如,你的孩子数学不好,那么说明在数学考试这件事上,你的孩子不如别人,但你的孩子总有他的优点,在那个优点对应的事情上,你的孩子表现得会比别人更好。

如果你让孩子认识到这一点,那么孩子即使某方面不如别人,也不会产生自卑心理,相反,他会拿出自己的优点给自己打气。如果你的孩子在某方面比别人更好,他也不会妄自尊大,因为他知道他只不过在这方面强于他人,在有些方面不如他人。

有了这种认识,父母就会发现“好孩子”“差孩子”的说法都是错误的,因为“好”与“坏”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完美的“好”,更没有一无是处的“坏”。这样一来,你就不会再以偏概全地否定孩子。

◎面对现实,接受弱点,接受失败的现实

任何比较都会产生差距,任何比赛都有胜负之分,真正好胜的人,不是只知道求胜而害怕失败,真正好胜的人懂得老实承认失败的现实。这既是对胜利者的尊重,也是尊重自己的表现(输了比赛不输人)。不得不承认,孩子的能力有大小之分,该俯首称臣的时候就得俯首称臣人,这样也就不会嫉妒了。但是在有些方面,在自己的优点和特长方面,一定要努力做得更好,鼓励孩子发挥自己的优势,做到扬长避短(以扬长为主),这样孩子将来才能成为独当一面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