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言上错花轿之红妆劫
423600000223

第223章 兵临城下

辽,军营。

因为萧挞凛之死,士气受到大挫,整个军心不振,士兵脸上难免惊然之色。

萧绰刚听闻时更是痛哭不止,耶律隆绪更下令啜朝五日,以示哀思,这次南攻,萧挞凛之死让他更有了议和之心,再这样僵持下去,只会两败俱伤。

“禀告太后可汗,后方粮草还要三日才能济上,恐暂时无法再大肆进攻。”韩德信进帐禀告。

听到这个消息无疑又是一个坏消息,雪上加霜,萧绰本就在犹豫的心现在更是矛盾了。

“太后,可汗,请恕臣斗胆直言,宋帝亲临督战,宋军现在士气更大振,声势浩大到十里开外都能感受到,附近的大宋居民自发组织就有近几十万人,对我大辽很不利。如果这个时候宋军攻打过来,后方援军还没到我们已经受困加上粮草不济万一战败,后果不堪设想啊。”分析局势。

“可汗有什么想法?”

“议和吧。”

三个字说出萧绰心声,“哀家也正有此意,让王继忠进来。”

“是。臣告退。”

萧绰盯着一直一言不发,一路南攻都未有多少只言片语的耶律隆绪,他的心事她这个母后怎么会猜不透了,这场辽宋之战她至少明白了一点,大辽一统天下在她这一生是看不到了,这个儿子早已有了息兵之念,希望辽宋真的可以和平共处也不为一个良举。

~

宋。真宗觊觎辽兵势早有议和之意,这下正中下怀,遂答应议和称也不喜欢穷兵黩武,派出曹利用前去洽谈议和事宜。

只是寇准听闻此消息时,即刻赶来。

“皇上,现在辽军已是强驽之末,正是打败他们的大好时机,如若失去此次良机,后患无穷啊。”苦谏。

“朕主意已决,丞相不必再说。”

“皇上~”

“好了,朕要休息了,你退下。”逐客令,不再议。

寇准只能无奈退下。

见对方出来,李继隆上前,“怎么样?皇上还是坚持议和吗?”

“嗯。”唉。

“寇相不必忧心,我马上联系杨延昭等人一起上书,劝皇上不可放过大好良机,趁敌军人困马乏,我军士气高涨,只要扼守各路要道,一定能对敌军围而歼之,尔后还可乘胜北上,收复燕云十六州。”

“但这样一来您的小女儿可就更身处险境了。”

“大丈夫以国家大事为重,我想小惜若是知道也一定会支持我这个阿玛,她是我最骄傲的女儿,也不枉将士称她为小冷面将军了。”一丝苦涩却也是定气,势在必行。

“将军忠君爱国,此等大情大义非平常人能及,寇某一生钦佩之人不多,将军当之无愧一代枭雄战神,令寇某佩服。”

“丞相抬举了,再说你我之间哪还需要那些夸然之言,我们都只是为了大宋,为了朝廷,为了普天之下的万千黎民老百姓。”

“将军所言甚是。希望皇上也能明白我们的一片忠心啊。”

“事不宜迟,我马上去联系。”说着,拱手离开。

~

只是人算不如天算,真宗赵恒坚持议和,再加上朝中大臣们也都担心契丹势力,也纷纷支持合议,甚至还反过头来攻击寇准与李继隆,认为他们拥兵自重,无奈之下,寇准与李继隆两人也只能同意与大辽讲和。

只是辽太后强势加上要求太过,割地,真宗宋恒有些决策不定了,怕招来非议更招后世之人唾弃他懦弱,又担心失去议和机会,对方反悔,两难之境。

遂再派曹利用再去议,“只要不割地,大辽就是索要百万钱财也可以答应。”甚至退让底线。

“可若辽军不同意,底线又是多少了?”再问

“如事不得已,百万亦可。”脱口而出,不假思索。

让一旁的寇准与李继隆皱眉,却又不敢再直言,皆知大事已定。

但寇准仍不放心,不忍心眼睁睁的看着大宋遭受更大损失,跟着出去,叫住了曹利用。

“丞相叫臣有何事吩咐?”

“皇上虽有百万之约,但若要是超过三十万,我就砍了你的脑袋。”警告,让对方竭力去做。

“但若辽军不同意那岂不是坏了大事。”担忧。

寇准思然一分,继续说道,“不会的,辽军现在初战失利,加上孤军深入,粮草不济,皇上心怀仁厚所以才会答应议和,你只要将其隐说一二,想那辽太后也不敢再得寸进尺,照我说的去做,保准你成事,而且若你谈下,可是立了大功,皇上必定会重重有赏。”

“是,臣自当竭尽所能,不辜负丞相期望。”

“去吧。”

“臣告退。”曹利用领命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