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理财富爸爸财商培养-认识财商
42718600000003

第3章 财商观念(1)

一、改变你的金钱观念

近几年关于“财商”的话题在中国内地已经风风火火,其中的一些观念至今还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大多数人平时接触到的关于金钱和财务的认识,都是与他们的文化素质极其不相称的。一些传统的书籍所传播的知识多有所偏颇的,财商更多是一种对钱的认识和理财能力的综合商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追逐财富方式,那么如何衡量一个人的理财能力呢?以往人们更多的是根据财富的多少来评价一个人的能力,但往往只能看到结果,而不能预先做出相对准确的评估。

财商(FQ)则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来衡量一个人的理财能力和创造财富的智慧。

一个人财商的高低首先体现在他的金钱观上,而他的金钱观决定了他的挣钱方式,进而决定了他能否成为富人。

有人说,金钱是万恶之源。果真如此吗?贫穷是否就一定比富有更高尚呢?没有的事!一个人拥有金钱的多少与他个人情操的高低是没有关系的。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主要看他获得财富的方式是否正当,而不是看他拥有财富的多少。

(一)金钱只是人生的一部分

1.金钱不能给我们带来完整的人生

金钱在我们的人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首先应对金钱在人生中的地位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当我们看到有人为了金钱而疲劳奔波的时候,当我们看到有人抵挡不了金钱的诱惑而自取毁灭的时候,当我们看到有人富可敌国,依然不能消除内心的贪婪和恐惧的时候,我们不觉得太可悲么?

我们承认金钱的从属地位,认为应该从社会乃至人性的角度看待金钱,并不意味着忽视乃至否认金钱的作用。更重要的,我们要熟悉金钱的语法和运行规则。

人们在寻找快速挣钱过上好日子的答案,但这其中最重要的,其实是他们应该具备获得他们需要金钱的能力和力量,这种力量不在于金钱本身,它在金钱之外,这种力量存在于每个人的观念之中。改变一些观念,你就会获得控制金钱的力量,而不是任由金钱来控制你。金钱是一种观念,你想让它成为什么东西,它就能成为什么拥有财富,能够过上富足的生活,那么他会通之,一个人总觉得自己一无所能,他就会真的一无所能。

金钱不能使人快乐,认为有钱后,人一定会快乐是错误的。如果一个人在致富过程中没有感到快乐的话,大多数情况下,在他富有之后也不会快乐。

美国富豪巴菲特认为,快乐仅仅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种结果。拥有上百亿美元财产的美国富豪巴菲特已安排好其后事。他将其身后的遗产以信托基金的方式委由几位极具智慧的人来决定钱的用途。他们拥有绝对的权力,且不受任何限制。巴菲特宣称,对于遗产的用途不预先设附加条件,因为他希望这笔基金日后不要变成官僚十足的传统基金,他说:“如果他们搞出个高高在上的殿堂来,又变得守旧封闭,我的鬼魂一定不会放过他们。”

根据巴菲特的安排,他只留给两个孩子各300万美元,现在他们都已在自己的牧场上过着快乐农夫的生活。我个人极为欣赏巴菲特的赚钱观,他说:“人生真正的快乐不是住在皇宫里,而是每年替你的房子加一间房间,因为快乐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

基本上巴菲特已做到在撒手归天时,将取之于社会的钱用之于社会。可算是非常洒脱的富豪了。

“我的人生哲学就是想过简单的日子,待人谦和,钱对我有什么意义?”香港富豪李嘉诚虽然已经富有到不把钱看在眼里,但是他的生活重心仍只是赚钱,以及训练他的接班人――两位少东家李泽钜和李泽楷。

“叫我过皇帝生活也可以,平民生活也可以。”台湾庆丰集团董事长黄世惠说,“即使现在丢掉1/2,甚至2/3的财产,我仍旧可以活得很好。”曾被美国财星杂志列为台湾第6大富豪的黄世惠,平日午餐――50元的快餐就可以打发。“我可以穿多少?吃多少?欲望过多会死掉。”对于一些有钱人而言,赚那么多钱的意义是在于成就感,而不在于享受。

我们必须明白,金钱本身不能成为人生的主角,它只是人生的一部分,任何妄想将金钱置于主导性地位的企图,终将造成各式各样的大灾难。

人的一生中为钱而工作是不值得的。但若认为钱丝毫不重要也是绝对不正确的。生活中的确有许多比钱更为重要的东西,但没有钱的生活的确会是一种很不完美,甚至很悲惨的生活。钱不但可以维持人的基本的生活需求,也可以带给人们健康,维持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

一个人如果沉溺于金钱,将很难以摆脱它,有人把钱喻为毒品,因为人们在有钱时很高兴,没钱时就烦躁不安和心情沮丧,这就像吸毒者在注射毒品时会变得很兴奋,而没有毒品时就会变得沮丧和充满暴力。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人们之间的许多纠纷都是因钱而引起,甚至一些犯罪与钱有关。为了钱,有的人不顾一切;为了钱,有的人忘了真正的人生。

但是,金钱仅仅是为目标而奋斗的产物。企图在一夜之间就能发大财,这是不现实的,有这种念头的人无异于掉进深渊无法自拔。仅仅崇拜金钱是毫无意义的,你必须明白:金钱并不能给你完整的人生。

一开始的时候,洛克菲勒把钱捐出去并没有考虑别的方面,只是出于获取个人名誉的目的。只不过,当他把大量的钱财捐献给慈善机构之后,他才发觉在他把幸福和健康给予别人的同时,他自己也得到了幸福和健康。他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他所建立的基金会有利于今后好几代人。他在一种极度愉快的心情中度过了晚年,达到了原先的目标和要求。认识到自己的目标是可喜的一步,然而为了这个目标而努力工作才是最有价值的。

有许多人已经拥有大笔的财富,可是他们却生活在忧郁之中,有的人甚至觉得自己很无聊,很空虚,这是为什么?他们没有意识到,真正的财富在于不断的进取。如果你心中已经没有了目标和信念,你的生命便会黯然无光。一个人无论在社会中爬到了什么位置,只要他心目中再也没有了前进的动力,他就不可能是幸福的。当我们渴望得到某种东西时,我们感到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驱动我们去争取它,但是一旦我们得到了,便会觉得那也不过如此,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于是我们重新又确定另外一个目标去追求。在某一天,那可实现的理想已不再是一个梦幻般的世界,因此,金钱的力量往往在奋斗中获得。

2.中国的传统金钱观

中国是世界上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总储蓄额达到了数万亿人民币,然而投入到有价证券上的钱相对于储蓄额来说要少得多。究其原因,乃是因为在中国老百姓的观念里,金钱是静态的、死的东西。因此,大多数人每天都在做同一件事情,那就是“工作-挣钱-存钱”。等到钱存到一定数目的时候,就开始买家具、买房子、买汽车,然后再存钱,以备将来子女读大学时用,或者买更大的房子,更好的汽车。但有些人可能工作一辈子,才能把房子和车子买回来。比如在北京,房价特别高,一平方米价格在4000元以上,买一套房子平均要花40多万元,一个普通老百姓家庭,如果夫妻都工作,月收入大约为3000多元,假设一年能存2万元在银行,也要花至少20年时间才能买下一套房子,而且这种计算远没有把通货膨胀和各种税收考虑在内。有一个寓言,讲一个中国老太太和一个美国老太太死后在天堂相遇,中国老太太报怨:“我从年轻时就开始赚钱买房子,一直到老年才赚够,可房子买下来没住多久,我就来这里了。”美国老太太听后也感慨道:“我年轻时通过分期付款的方式买了房子,接下来就开始还债,一直到去年刚还清债,本想再享几年清福,谁知早早在这里遇见你。”这个寓言说明了中国人和美国人两种完全不同的金钱观。中国人的金钱观是先挣钱后消费,美国人的金钱观正好相反,是先消费后挣钱。从表面上看,美国人的金钱观优于中国人的金钱观,但本质上两种金钱观是一样的,都把金钱看作是静态的死的东西。在大众眼里,钱就像衣服、食物、房子、汽车一样,是一种没有生命的东西,不会自己增加,也不会自己减少,存起来以后,它就不会变,金钱的作用和他们的衣服和食物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有这种金钱观的人最后会痛苦地发现,由于通货膨胀,由于政府在征税,在银行里存起来的钱的实际价值在减少,看来钱是会缩水的。

中国人的这种传统金钱观与中国的历史不无关系。中国古代帝王为了达到强化中央集权的目标,采取“愚民”和“抑商”的政策,大量金钱被囤积到国库中,老百姓手中的钱很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金钱只是用来进行少量的交易,或积攒起来用于购买田地,今天中国的一些农村地区,这种状况也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读书人受到愚民文化的影响,对金钱持鄙视的态度,称之为“阿堵物”。这就造成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鄙视金钱,抑制金钱的作用进一步发挥。中国历史的另一大特点就是直接从封建社会步入到计划经济时代,其问的资本主义只是昙花一现。计划经济时代也是票证经济时代,所有的生产、分配都在国家的计划指令下进行,是有钱买不到东西,或不需要用钱买东西。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但传统的金钱观并没有在大众的头脑中发生根本的变化,金钱仍被视为是静态的、死的东西。

(二)金钱是真实的资产吗

1.金钱不等于富有

美国有一个研究财富心理学的人很有名,叫拿破仑·希尔,他写了《成功与思考之父》。在美国大萧条时期,他被誉为美国的灵魂。他总是用一种正向的思维激励着人们。他总结了人生的12条财富。在这12条财富中,只有一条是金钱,而且是最后一条。前面是大无畏的精神、积极的心态、与人分享快乐等这些精神层面的东西。他认为这是人生真正的财富。可见,财富和金钱之间是有区别的。一个人最重要的,首先是在他的人格上能够建立起巨大的财富,有了这个资本,才有可能建立金钱的财富。人们应体会到财富的心理根源,而不是只看到纸币。其实,金钱并不能使人真正的富有,一个人要想真正的富有,必须要有内在的支撑金钱的东西。

的确,一个人可以拥有很多金钱,但他不一定拥有安全、幸运与富足,因为安全、幸运与富足的感受不是由金钱而导致的,更主要的是来自内心的自我感觉。

对金钱的贪得无厌与所衍生的焦虑,直接反映了人类生理上的不安全感。金钱可以拿来购买绝大部分的东西,由此,金钱会成为证明自我的重要工具。金钱是满足需求与维持自我意识的媒介,金钱由此可以成为控制人的心理的力量。人们为了获得周围人的认同,往往需要借助金钱的力量。许多时候,人们花钱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适合的自我认同感。他们的许多活动,包括家庭装饰、社交等等,大都是为了维护一种自己所认同的形象。

但是,富足的感受并不在于拥有物质财产的多少,对于腰缠万贯的人而言,一旦不能达到自己满意的奢华生活的水平,就会觉得自己很穷;相反的情形下,一名乞丐如果拥有令自己较为满意的精神生活,则会感到他自己的富有。这样的事在生活中是经常发生的。内在的富足充实感受是很美好的,它可以让外在的躯体与内在的心理感觉非常的舒服。这是一种内在的安宁。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有这样一个家庭,父亲是个职员,整天在证券交易所那如同“囚笼”般的办公室里工作,还要把一半工资用在医药费,以及给比他们还穷的亲戚。母亲常安慰家里人说,“一个人有骨气,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在生活中怀着一线希望,就等于有了一大笔精神财富。”

几星期后,一辆崭新的别克牌汽车在大街上,那家最大的百货商店橱窗里展出了。这辆车将以抽彩的方式馈赠给得奖者。惊喜来临了,当扩音器里大声叫着父亲的名字,明白无误地表示这辆彩车已属这个家所有时,他们简直不相信这是事实。

父亲开着车缓缓驶过拥挤的人群。但他却很不高兴,儿子无法理解父亲的感情。去问母亲,母亲却似乎非常理解父亲,安慰他说:“你父亲正在思考一个道德问题,我们等着他找到适当的答案。”

“难道我们中彩得到汽车是不道德的吗?”儿子迷惑不解地问。

“汽车根本不属于我们,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母亲回答。

儿子歇斯底里地大叫:“哪有这样的事?汽车中彩明明是扩音器里宣布的。”

“过来,孩子。”母亲温柔地说。

桌上的台灯下放着两张彩票存根,上面的号码是3480和3490,中彩号码是3480。

“你看到两张彩票有什么不同吗?”母亲问。

儿子看了好几遍,终于看到彩票的角落上有用铅笔写的淡淡的K字。

“这K字代表凯特立克。”母亲说。

“吉米·凯特立克,爸爸交易所的老板?”儿子有些不解。

“对。”母亲把事情一五一十跟儿子讲了。

当初父亲对吉米说,他买彩券的时候可以代吉米买一张,吉米咕哝说:“为什么不可以呢?”老板说完就去干自己的事了。过后可能再也没有想到过这事。3480那张是凯特立克买的。现在可以看得出来,那K字是用大拇指轻轻擦过,正好能看得见淡淡的铅笔印。

对儿子来说,这是一目了然的事情。吉米·凯特立克是一个百万富翁,拥有十几辆汽车,他不会计较这辆车。

“汽车应该归爸爸。”儿子激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