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上最看不透的7张面孔
42796400000020

第20章 树倒猢狲散,忠诚与背叛的博弈

官吏和皇帝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呢?站在皇帝的角度看,皇帝如同牧羊人,官吏好比皮鞭下的山羊;站在官吏的角度看,官吏如同狡猾的狐狸,皇帝好比林中的老虎。

北齐时,大臣杨愔颇受文宣帝高洋重用。高洋代魏自立时,害死了自己的妹夫魏孝静帝,后来,为了拉拢杨愔,便把他的妹妹前皇后太原长公主嫁给了杨愔,并累封他至开封王。高洋临终时,儿子高殷只有十六岁,个性软弱,高洋留下遗诏让杨愔等人辅政。

通常,皇位新旧更替之时也是政权频起波澜之际。高洋一死,下面的王爷臣子都有些蠢蠢欲动。杨愔先发制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企图削弱政敌常山王和长广王的权势,于是动了杀机,可是高殷不肯,二王得到密报,决定先下手为强。在外放刺史的拜职会上,二王布下打手,杨愔等官员被一阵痛打,杨愔的一只眼球也被打出来了。紧接着,二王又将杨愔等人带到小皇帝那儿,软硬兼施,一阵要挟后,小皇帝说:“叔父只要饶我性命,这些人随你们处置吧。”于是,杨愔等数人均被杀害。太皇太后娄氏把金子放在杨愔被打掉眼珠的眼眶内,算是表示了一点“心意”。

在此背景下,便出现了一首可以形象点明君臣间关系的童谣:羊,羊,吃野草,不吃野草远我道,不远打尔脑。的确,对于皇室来说,下面的官吏就好比羊,出路只有三条:一是“吃野草”,即乖乖地听话,在权势者面前服服帖帖,安分守己;二是“不吃野草远我道”,丢掉你现在的饭碗和乌纱,离开权力的“道”;三是“不远打尔脑”,如果你既不愿乖乖地听话,又不想放下现在的权力,那就只有被打破脑袋这一条死路了。

官吏呢?某种程度上,官吏像只狡猾的狐狸,一方面在老虎的淫威下可以讨得些战利品,另一方面可以狐假虎威,获得些权力,还要顾虑着不要摸到老虎屁股。在林中的兔狍狗獐面前,他们威风凛凛,但在老虎眼中,他们也不过是可利用的食物链下端。但是,狐狸狡猾到一定份儿上,有时也可以扮猪吃老虎,或者投靠新的依附者,或者自己成为林中的统治者。

说来说去,皇帝和官吏之间的关系需要用权力和利益来维系,虽然皇帝们一心用君君臣臣的伦理纲常画一个保护圈,但这个圈子往往只能罩得住唐僧,却挡不了妖怪。

看看明朝末期的君臣关系,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据《明季北略》记载,崇祯梓宫暂厝在紫禁城北面的河边,两个和尚自愿前来为皇帝超度,而明朝百官却无一人。

李自成的两个重要下属宋献策和李岩经过此地。李岩问宋献策:“何以戴乌纱帽的反不如和尚?”宋献策回答:“那些乌纱帽原是陋品,并不是和尚之品比官员强。”李岩再问:“明朝选士,由乡试而会试,由会试而廷试,然后观政候选,可谓严格之至。为什么国家有事,报效之人不能多见也?”

宋献策的回答是:明朝的国政,误在重制科,循资格。因此国破君亡,鲜见忠义。满朝公卿谁不享朝廷高爵厚禄?一旦君父有难,皆各思自保。新进者心想,我功名实非容易,二十年灯窗辛苦,才博得一乌纱帽上头。一事未成,哪有马上死的道理?此制科之不得人也。其旧任老臣又思忖,我官居极品,亦非容易。二十年仕途小心,方得到这地位,大臣非止一人,我就算一人死了也于事无补。此资格之不得人也。二者皆认为功名是自家挣来的,所以全无感戴朝廷之意,无怪其弃旧事新,而漫不相关也。

树倒猢狲散,清兵南下时,投降的大臣非常多。江南一些缙绅起兵主要是以复社文人做领导,他们大多是不受重用或闲待在家中的知识分子,如陈子龙、夏允彝、唐世桢等都是没有功名的读书人。《研堂见闻杂录》中曾感慨唐世桢的事迹:“忠臣烈士,不出于缙绅,而出于一青衿弟子,不出于食禄大臣,而出于偏藩几日之薄官,其为明朝结三百年之报,惟公一人矣。”

明末重臣东南文人领袖钱谦益,口口声声要殉国。待到国亡之时,爱妾柳如是劝他投河以成大节,钱谦益说:“今夜水太凉,不如改日再来吧!”后来,降清的钱谦益依旧在骂名中保住了功名富贵。不过,连后来的清代皇帝也颇有些瞧不起这些投降的大臣,因为站在皇帝的角度看,他们更希望看到的是臣子的忠贞,毕竟别人的镜子里也能照出自己的影子。

不过,这种忠诚与背叛的博弈包含着诸多因素。生死、名利、舆论、发展加之种种个人因素的纠结,你会发现官场其实更像市场,修得文武艺,售于帝王家,这家不行转别家。

王朝破产,忠诚不易,背叛不难,想跳槽的人总能找到说服自己的理由,尤其在前任老板对自己不太仗义的情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