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上最看不透的7张面孔
42796400000059

第59章 古代商贾面面观

民间有一个商贾夸货的故事,说的是三个商人各带一批货物,结伴走南闯北做生意。一天,落脚在黄鹤楼旁的一家旅店休息。茶余饭后,老板见客人都是商贾,便笑着问道:“三位先生靠什么招财进宝呀?”

第一位说:“老板听着,我卖的是:远看像座亭,近看没窗棂。上边直流水,下面有人行。”

第二位说:“我卖的是:又圆又扁肚里空,有面镜子在当中,老板用它要低头,摸脸搓手又鞠躬。”

第三位接着说:“我卖的是:铁打的一只船,不推不动弹。开船就起雾,船过水就干。”

老板一听这三位还真会夸,他们分别卖雨伞、脸盆和熨斗呢,笑着说:“三位的货在我们这里很有销路,我帮诸位推销一些吧!”于是在旅店就地摆摊,一开口还满口夸,附近之人争先抢购。

古代商贾的聪明才智可见一斑。

每日集会品果购鱼,州桥夜市煎茶斗酒,这都是商贾们促成的繁荣,也满足了人们生活的日常所需。但历史上商贾的地位及其生活,几经起伏。

春秋时期商贾地位还算可以,被列为“四名之一”,《左传》称“士农工贾,不败其业。”齐鲁商贾、郑国商贾、吴越商贾都很活跃。进入战国时期,商贾们突然发现,他们的地位一落千丈,重农抑商一下子就成为各国共同奉行的主张。秦一立朝,商贾就成了罪人,连正常人的待遇都没了。及至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商贾们在恶劣的环境中艰难跋涉,挣扎度日。到了唐宋,流通加强,商业繁荣,商贾们又活跃起来。普通工商业者的消费水平就达到了很高的程度。

《太平广记》中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夫亡十年,旗亭之内,尚有旧业。朝肆暮家,日赢钱三百,则可支矣”,从中可以看出,在唐朝时候,一个亡夫的女子,店铺一天的营业额也有三百文左右,衣食无忧。她经营的只是一家普通的旗亭酒家,但其消费水平正是广大商贾平均水平的反映。《水浒传》里提及的武大郎,也不过是个县城里卖炊饼的小贩,他没有借高利贷也没有欠外债。他在异乡居住的条件呢?拿现在的标准衡量也是“楼上楼下”了!其娘子潘金莲就更让人羡慕了,每天要做的就是在家打扫打扫帮帮忙,剩下的时间就用来擦脂抹粉,凭的就是丈夫供养着她。就更别提做着店铺生意的西门庆的富贵了。

明清以来,随着商品生产的深入发展,在江南一代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商贾势力也获得了较大发展,他们从末流的阴影中摆脱出来,昂首挺胸地成为正途职业,成就了一代代名商。

商贾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经商的诀窍一直不外乎陶朱公的“论其有余和不足,则知贵贱”。就是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判断价格的涨落,采取“贵抛贱收”的经营对策,他说:“当价格涨到一定程度,要及时把商品抛出销售,以免积压。当价格降到一定程度,又要抓紧时机,及时把商品购进。”陶朱公就是归隐后的范蠡,在这个诀窍的指导下,几年下来,他赚有千金之多,也就成为几千年来我国商贾的楷模。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商贾都以陶朱公为榜样做个诚商良贾,奸商也大有人在,制假、造假、缺斤短两,损害着消费者利益,谋取利润。《太平广记》中记载有隋唐五代时这样的事情:“隋时,数人人酒肆,味酸且淡,乃共嘲此酒。一人云:‘酒,何处漫行来,腾腾失却酉。’诸人问云:‘此何义?’答云:‘有水在。’”说是就是几个人在酒店喝到假冒伪劣酒,便开始一起拿酒里掺水的事开起玩笑。唐朝有卖假酒的酒坊,其他朝代也好不到哪里去,五代有卖假药的药铺,北宋还有专门批发假货的集贸市场,这些都记载在当时读书人的笔记之中。

奸商的这些所作所为,败坏社会风气,官府当然也出面打击。唐朝政府颁布了《关市令》,规定有:“诸官私斗尺秤度,每年八月诣金部、太府寺平校,不在京者诣所在州县平校,并印署,然后听用。”意思是说,无论朝廷还是私人的度量衡工具,每年八月必须送交有关检验部门校正,京师地区的由尚书省金部司和太府寺主管,地方则由各州县具体负责到位。经检验校正后的器具,由有关官府签署封印后才能够使用。到宋元明清时,检验的制度更加明细。宋时每月都将抽查一次,王安石主持变法时甚至上升为一月三次。明清也形成法律条文:未经官方审验的度量衡工具,一律不得于市场使用!

宋时除检验之外,针对愈加泛滥的假药劣药现象,还专门颁布了《市易法》加强管理幅度,宣布药品的经营是国家的专利,任何人私自制作和经营任何药品,都属违法。而且,为防止不法商人制药冒充官药出售,负责制药的部门专门刻印。无印即是假药。皇帝也曾下诏,若有人制造假药,或者伪造处方和官印,要依“伪造条例”重办,以防止不法商贾制造贩卖假药劣药。

不过,总体来说,古代成功的商贾,都是奉行诚信、朴实、节俭等信条的,并在商业活动中自觉抵制假冒伪劣商品,甚至为此承受巨额亏损。例如,清代徽商吴鹏购进了八百斛胡椒粉面,尚未出售被告知此批胡椒粉有毒,原卖主要求中止合同原价退货,但是吴鹏考虑到这批毒胡椒会再以其他形式出售害人,就表示自己愿意承担巨额损失,谢绝退货,自主销毁掉了胡椒粉。道光年间商人舒遵刚,信奉“生财有大道,以义为利,不以利为利”的经商格言,呼吁大家杜绝欺诈获利行为。另外,真正懂得“生财有道”的商贾,都还很热衷于赈灾、兴民等公益事业,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在古代,没有先进的交通工具,也没有快捷的通信工具,一切都只能靠人力或者马车、舟船,一趟生意,短也要好几个月,长则几年,要面临各种意想不到的风险,唐朝诗人吴融的《商人》一诗,道出了商贾们的真实生活:“百尺竿头五两斜,此生何处不为家;北抛衡岳南过雁,朝发襄阳暮看花。蹭蹬也应无陆地,团圆应觉有天涯。随风逐浪年年别,却笑如期八月槎。”其中辛苦,怕是常人无法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