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发现之旅-人类疾病探源
42812600000012

第12章 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是一种急性传染病,由病毒侵入血液循环系统引起,部分病毒可侵入神经系统。患者多为一至六岁儿童,主要症状是发热,全身不适,严重时肢体疼痛,发生瘫痪。通称小儿麻痹,是儿童健康的头号杀手。

脊髓灰质炎病毒是一种体积小,单链RNA基因组,缺少外膜的肠道病毒。按免疫性可分为三种血清型,其中Ⅰ型最容易导致瘫痪,也最容易引起流行。

人是脊髓灰质炎病毒唯一的自然宿主,本病通过直接接触传染,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接触性传染病。隐性感染(最主要的传染源)在无免疫力的人群中常见,而明显发病者少见;即使在流行时,隐性感染与临床病例的比例仍然超过100∶1。一般认为,瘫痪性病变在发展中国家(主要是热带)少见,但近来对跛行残疾的调查发现这些地区的发病率达到美国接种疫苗以前的高峰发病年份。这些地区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都很差,病毒传播广泛,终年发病,因而小儿在生后几年内就获得感染和免疫,而不发生大流行。瘫痪病例中,90%以上发生于5岁以前。相比之下,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好的经济发达国家,感染的年龄往往推迟,许多年长儿和青年人仍然是易感者,夏季流行在年长小儿中越来越多。

脊髓灰质炎病毒

人们发现,3000多年以前的埃及法老可能就患过天花。在一块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前1300年之间的埃及浮雕,可能提供了关于小儿麻痹症的最早记录——在浮雕上的那个年轻祭司的一条腿萎缩了,这一特征与小儿麻痹症发病后的症状很相似。

然而直到18世纪,人们才意识到作为一种特定疾病存在的小儿麻痹症。1789年,英国医生伍德胡德做出了世界上第一例小儿麻痹症的临床描述。1840年,德国医生海涅系统地研究了小儿麻痹症,认为它很可能牵扯到脊髓。但是,由于受当时条件的限制,海涅无法进一步了解这种传染病的本质是什么。

1909年,奥地利裔医生兰茨泰纳和波普尔分离并确认了小儿麻痹症病毒是导致小儿麻痹症的病原体。然而,针对小儿麻痹症的疫苗却迟迟没有发明出来。1916年,小儿麻痹症在纽约爆发。这次著名的事件最终导致了数千人死亡。在20世纪早期,为了治疗患有小儿麻痹症的病人,一种叫做“铁肺”的呼吸辅助装置应运而生。这种对于今天的年轻人而言非常陌生的设备在当时北美的医院随处可见。

第一个成功的小儿麻痹症疫苗出现在1953年。在美国小儿麻痹症全国基金会的支持下,索尔克医生在实验室里成功地培育出了全部3种小儿麻痹症毒株。索尔克把病毒杀死制成疫苗,并于1952年在患小儿麻痹症康复的儿童身上进行了实验,结果被实验者血液中小儿麻痹症抗体增加了。接着,索尔克在自己、妻子和孩子身上进行了接种实验,结果他们体内出现了相应的抗体,并且没有患上小儿麻痹症。

1954年,美国200万儿童接受了索尔克的疫苗实验,结果表明这种疫苗保护儿童免受小儿麻痹症侵害的有效率在80%到90%左右。随后,这种所谓的灭活小儿麻痹症疫苗成为对小儿麻痹症标准的预防手段。索尔克的疫苗效果很好,但还不是最理想的,它还不能有效阻断病毒的传播。20世纪50年代,辛辛那提大学的萨宾同样也在小儿麻痹症全国基金会的支持下进行疫苗的研究。与索尔克的疫苗不同,萨宾把小儿麻痹症病毒在猴子的肾脏细胞中一代又一代地培养,直到筛选出不能致病的毒株。得到的疫苗称为口服(减毒)小儿麻痹症疫苗。

幼儿喂服脊髓灰质炎糖丸

20世纪60年代,萨宾的疫苗得到了许可证。这种疫苗采用口服滴剂的形式,比索尔克的疫苗的针剂注射方式简单,并且能够有效阻断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它很快取代了索尔克的疫苗,成为预防小儿麻痹症的主要手段。

最近,世界卫生组织把免疫接种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了7个仍然有小儿麻痹症流行的国家:印度、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埃及、阿富汗、尼日尔和索马里。并且继续关注那些处于小儿麻痹症“高风险”的地区。

然而,即使是把有限的资源使用在这些地区,所需经费仍然不足。如果能够得到足够的经费、并且能在关键地区实施足够的免疫计划,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在2008年实现在全世界范围内消灭小儿麻痹症。而这一行动的完全结束,还要包括销毁实验室和疫苗生产厂的毒株、完全停止疫苗的接种等,这将是数年之后的事情。

消灭小儿麻痹症的好处不仅仅在于保护儿童不受疾病的威胁。如果目标实现,那么每年全世界就可以节省超过15亿美元用于防治小儿麻痹症的经费。然而,正如联合国工作人员在接受参访中反复提到的,未来两年的免疫计划必须覆盖每一个儿童,否则此前的努力就可能前功尽弃。

问题在线

脊髓灰质炎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临床表型差异很大,有两种基本类型:轻型(顿挫型)和重型(瘫痪型或非瘫痪型)。

轻型脊髓灰质炎占临床感染的80%—90%,主要发生于小儿。临床表现轻,中枢神经系统不受侵犯。在接触病原后3—5天出现轻度发热,不适,头痛,咽喉痛及呕吐等症状,一般在24—72小时之内恢复。

重型常在轻型的过程后平稳几天,然后突然发病,更常见的是发病无前驱症状,特别在年长儿和成人。潜伏期一般为7—14日,偶尔可较长。发病后发热,严重的头痛,颈背僵硬,深部肌肉疼痛,有时有感觉过敏和感觉异常,在急性期出现尿潴留和肌肉痉挛深腱反射消失,可不再进一步进展,但也可能出现深腱反射消失,不对称性肌群无力或瘫痪,这主要取决于脊髓或延髓损害的部位。呼吸衰弱可能由于脊髓受累使呼吸肌麻痹,也可能是由于呼吸中枢本身受病毒损伤所致。吞咽困难,鼻反流,发声时带鼻音是延髓受侵犯的早期体征。脑病体征偶尔比较突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

治疗是对症性的。顿挫型或轻型非瘫痪型脊髓灰质炎仅需卧床几日,用解热镇痛药对症处理。

当急性脊髓灰质炎时,可睡在硬板床上(用足填板,有助于防止足下垂)。如果发生感染应给予适当抗生素治疗,并大量饮水以防在泌尿道内形成磷酸钙结石。在瘫痪型脊髓灰质炎恢复期,理疗是最重要的治疗手段。

探索指南

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宣布天花从自然界绝迹。有了完全消灭天花的成功经验,人们认为下一个目标应该是小儿麻痹症了。但是世界卫生组织表示:战争是影响消灭小儿麻痹症计划的因素之一,也成了顺利执行这项计划的最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