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历练党性的熔炉
42835600000005

第5章 初级党校建设的强化和发展

1957年1月至1966年4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中国共产党是我们的执政党,担负着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历史使命,客观上需要一大批懂建设、会管理的社会主义建设骨干和领导人才。为了适应这种形势的需要,全国各级党校都把轮训、培训各级干部作为重要任务。在这十年中,中共长治市委党校同全国党校一样,在探索中前进,在前进中探索,各项办学事业都有了明显的发展,为轮训、培训长治市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提高广大干部的政治理论素质,加强党性锻炼,推进上党革命老区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各项工作,起了积极作用。遗憾的是,在这十年中,党在根本指导思想上曾发生过严重失误,导致了一些“左”的错误,使党校建设和干部教育也受到很大冲击,更不幸的是,在“文革”前期的1967年4月市委党校被迫停办,教训是深刻的。

一、强化初级党校建设势在必行

1955年1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初级党校工作会议。会议总结了建设具有中国共产党特色的党校的历史经验,并提出今后办好初级党校的任务、方针、政策和措施。中共中央于1956年2月1日发出了《关于加强初级党校工作的指示》。《指示》指出,由于全国农业合作化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加速进行,工业建设的迅速发展,为党的建设提出了许多新情况和新课题,客观上要求党的各级党校充分发挥其在党的思想建设和理论建设中的特殊的不可取代的作用。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使党校工作进一步提高,使之逐步走向正规化,以进一步适应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这就揭示出强化初级党校建设的客观必然性。同时,《指示》还对初级党校的培训、轮训对象、课程设置、教学方针、教员配备、教学方法及学员成绩考核等问题均作了明确规定,为强化初级党校建设指明了方向和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遵照党中央和山西省委的指示精神,长治市委对市委党校的建设十分重视,列入市委的议事日程,定期和不定期地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党校工作。1956年,市委做出《加强市委党校建设的决定》。将党校由以时事政策教育为主的短期训练班转为以讲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础理论为主的初级党校。这一决定对确定党校的性质、建校方向、教学方针和强化党校各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加强对党校的领导,1956年至1957年,市委委派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焕文兼任党校校长。党校副校长刘蓬生同志因工作需要调离党校,市委立即决定提升教育长李达人为副校长,具体负责学校日常工作,进而强化了“以教学为中心”的全校各项工作的领导。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初级党校工作的指示》,初级党校领导体制实行党委制(即党委集体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一切有关党校的重大方针、政策和行政、后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都要经党委会集体讨论决定,然后由党校领导(主持党校日常工作的副校长)负责抓落实。实践证明,这种领导体制是与当时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迅速发展的形势相适应的。因此,对强化党校建设,促进党校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这时,全国的经济政治形势对党校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是非常有利的,可以说是强化党校建设的良好机遇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的情况很好。到1956年底,“一五”计划主要指标均提前完成,为加强党校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1956年1月,党中央召开了全国知识分子会议。毛主席、周总理先后到会讲话。毛主席指出:“技术革命、文化革命没有知识分子是不行的,中国应当有大批知识分子。”周总理也指出,中国知识分子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应该改善对于知识分子的使用和安排”,“给他们以应得的信任和支持”,“给以必要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随后,党中央又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既促进了我国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又极大地推动了广大干部学习和研究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自觉性。4月,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这个讲话以苏联经验为借鉴,全面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经验,制定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科学地论述了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遇到的许多重大问题,首次提出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性课题。9月,我们党又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全国、全党的这种大气候、大环境,既对党校的教育事业提出了新任务,规定了新的教育内容,也促进了党校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长治市委党校抓住机遇,积极发展,振奋精神,努力工作,在强化初级党校建设方面进行了大胆和有益的尝试,市委党校在探索中不断得到发展。

二、市委党校的发展

从1956年到1966这十年中,中共长治市委党校在长治市委的直接领导下,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初级党校建设的指示精神,在全校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1.培养了一大批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各级干部,对这些干部进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理论、党的现行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党的基本知识的教育。

党校能不能办好,能不能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关键取决于是否有一个明确的办校方针和正确的指导思想。市委党校在这十年中,坚定不移地坚持“学习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认识,增强党性”的教育方针,积极地担负起市级机关、厂矿企业、文教卫生事业单位和农村基层行政18级至21级以及相应级别的党员干部的轮训、培训任务,始终不渝地把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素质、增强党性锻炼、提高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本领作为党校全部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十年间共举办各种班次54期,轮训培训党员干部10832人。经过轮训和培训,他们在我市的社会主义建设各条战线上发挥了显著的领导和骨干作用,并为我们党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推动了我市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2.初步形成了一支讲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理论的教师队伍。

市委党校建校最初几年,最大的困难是师资力量不足。1956年党校仅有一名理论教员(杨世华同志担任)和两名辅导员(吴新德、马玉祥同志担任),难以承担起教学任务。当时,党校各种班次的教学一般都是邀请市委领导和市委组织部、宣传部领导到校讲课。这些领导同志虽然理论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讲课很受学员欢迎,但由于他们工作繁忙,往往在时间上难以保证教学计划正常进行,给教学组织工作带来诸多困难。市委对此极为重视,多次指示组织部门要尽快地为党校选调有一定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水平,党性强,作风正派的干部充实党校师资队伍。在实践中,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主要通过以下四个途径:一是从市委机关选调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到上级党校培训,然后回党校当教师;二是从宣传教育部门选调一些干部充实党校教师队伍;三是从在校学员中选拔学习好,理论功底比较厚实,适合担任理论教学工作的同志留校任教;四是安排适合做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的军队转业干部到党校工作。由于采取以上措施,1957年教师增至5人(理论教员3人,辅导员2人),1958年增至8人(理论教员3人,助教2人,辅导员3人),1959年增至9人,到1966年底,教师一直保持在10人左右。为了加强对教师队伍和教学工作的领导,1960年成立了教研室,由杨世华任教研室主任。同年组教科分为教育科和组织科,并配设教育长。1964年教研室增配一名副主任。这样就从组织上保证了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1966年教师队伍增至11人。同1956年相比,党校教师队伍有了很大的变化:一是理论教师人数由3人增至11人,增长了近3倍,他们承担着讲授课程的主要任务;二是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文化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教研室主任、副主任、主要代课教师均参加过中央党校或省委党校的师资培训;三是主讲教师都已在校工作多年,积累了较丰富的教学经验,成为教学骨干、内行,能较好地完成党校教学任务;四是教师队伍年轻化,绝大多数教师在30岁左右,年富力强,积极上进,成为办好党校的重要力量。

3.行政机构设置渐趋合理,人员配备基本得到充实和加强。

1956年至1966年,党校校长先后由市委宣传部部长李焕文(1955年至1957年)、关汉文(1958年)、冯光玉(1959年至1962年)、刘蓬生(1963年至1967年4月)等同志兼任。副校长先后由李达人(1956年至1959年10月)、李静波(1959年11月至1964年8月)担任。在这十年间,学校领导虽然调换多次,但基本上保证了在职在位,这是党校不断发展的一条重要原因。

根据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市委党校实行党委制。1957年5月2日,经中共长治市委批准,党校成立了党委。党委成员10名,书记由李达人同志担任,副书记由王尚明同志担任。党委成立后十年间,王尚明同志一直主持党委日常工作。10名党委委员除两名由每期轮训学员选举产生外,党校教职工党员中选举的委员也在这十年中均无变动。

1962年以后,党校行政管理机构体制趋于完善。校长由市委宣传部部长兼任,校长、副校长负责全校全面工作,副校长主持党校日常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下设机构有组织科(主管组织人事和政治工作)、教育科(主管教务工作)、教研室(主管教学和科研)、两个学员班(设专职支部书记兼班主任)。另外还设有收发室、炊事班、图书室等。1965年党校藏书显著增加。1965年以后,配设教育长1人(主管教学与科研)。建校初期,学校编制28人,但实有人数18人,1966年学校编制未变,但校领导和各科、室领导均配齐到位,实有人数增至28人。这就形成了一个以教学为中心的、结构比较合理的管理体系,使全校各项工作有领导、有秩序地正常进行。

在校党委领导下,党校基层党的组织建设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到1966年底,全校教职工中有党员24人,建有4个支部。学员班支部历来都是以班为单位设立,班主任(专职干部)兼任支部书记,副书记和支委均由学员党员民主推荐选举产生。各支部负责教职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组织发展工作。十年来发展党员4名,为党的组织增添了新鲜血液。

4.后勤保证工作不断加强,校舍及教学设施不断改善。

后勤工作是初级党校建设中的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工作。市委为了适应党校培训任务不断扩大的需要,多次批拨经费,加强党校校舍、食堂、教室的改造和教学设施的配置。在这十年中,虽然校址占地面积并未扩大,但校舍、教室等都进行过多次改造和整修并新建了学员食堂。同时,增添了黑板、课桌、教具等基本教学设施,使学习条件与环境大为改观。学员们反映,在党校学习,理论上学到了知识,思想上得到了改造,生活上比较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