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现代化思想史论
42891700000005

第5章 (四)现代化的类别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目标,但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道路却并不相同,通往现代化的道路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由上千个民族所组成的近200个国家,不仅存在着自然环境的差异,而且经历了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这就形成了各种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国现代化道路也会呈现出精彩纷呈的动人景观,应该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现代化类别的划分有很多种,按照社会变迁主要力量源的不同,现代化可分为内源的现代化和外源的现代化。按现代化起步的早晚,可以将现代化分为早生的现代化和晚生的现代化。按照经济形态来划分,则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即:资本主义类型、社会主义类型和混合类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些类型并非是绝对对立的,而是存在着相互渗透和交融的趋势,根本不存在一种纯而又纯的现代化类型。

中国的现代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变迁过程。正如费正清所说:“单一的公式无法描绘、更不必说解释近代中国的变迁。读者可以在探索内部与外部、传统与革除的交汇点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看法。”中国的现代化发轫于鸦片战争中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此后就走上了向西方学习的道路,在初始阶段无疑主要属于一种外源型现代化。费正清认为:“中国近代史基本上是一部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历史。”尽管费正清研究中国近代史的视角——冲击与反应模式,引发了很多争议,然而,从现代化的视角来看,中国近代史的确是一部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近代中国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及至文化层面迭次变革,选择的是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模式。但是这一过程并不顺利,中国社会发展步履艰难。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转型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大多是在战乱与动荡中度过的,虽然中国的志士仁人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过程中从未间断过对中国走向现代化之路的不懈探求,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思想财富,也积累了不少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但在战乱和动荡中的中国现代化不可能取得任何历史性的进展。

中国的现代化最早要追溯到19世纪40年代,而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是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的。始初我国选择了苏式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尽管这种模式对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功不可没,费正清先生中肯地指出,当时的中国“创造性地吸收了现代世界特别是苏联提供给它的一切。到1957年为止,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初的八年是一个大胆创新、成就斐然的时代。”然而“苏联模式”内在的弊端也随着社会发展而日益显现出来。“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实践从总体上说是不成功的。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实行改革开放的中国逐渐摆脱“苏联模式”,成功地走出一条既有别于西方、又不同于苏联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这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伟业,它使中国社会发生了举世公认的巨变,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中国的和平崛起已是任何势力都难以阻挡的大趋势。尽管这种现代化模式还处在不断探索与完善之中,但业已显示出强大的威力,引起了世人的广泛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