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风水占卜猪年运程
42895600000002

第2章 揭秘生肖

生肖,是起源于我国古代用于纪年并标示人们出生时辰的一种特有文化现象。按地支排序,生肖共有12个。12生肖中隐含着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内在关系,蕴含着华夏文化的神秘内容。

自古以来,十二生肖便被人们视为伴随个人生命过程始终的、不能更改的固有属性。但生肖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只有12个生肖?每个生肖包藏的生命意义又是什么?生肖本命年将有哪些运势变化?对这些问题,大多数人并不一定清楚。通过对生肖文化的揭秘,人们可以一探究竟。

(一)生肖十二:“天之大数”

研究十二生肖,首先引起我们思考的问题,即是生肖为何取数“十二”?为何要以十二为单元,遵十二为周而复始的轮回,而不是十一或者十,不是十三或者十四,偏偏取数十二?

众所周知,在我国古老的天干地支文化中,地支之数为十二,那么,生肖与地支这两者之间又有何联系呢?

生肖十二,地支十二,在奉“十二”为终极、以“十二”为完整的序数结构中,蕴含着华夏古老文化的丰富内容。讨论十二生肖,不应忽略它的取数。

天干地支是中华文化的特色产物。十大天干的运用,同数学的十进制原理相似。有一种共识,原始人按十数数,是受到双手十指的启发。先民们通过两手手指,熟识了一个重要的自然数:十。

天干之外,又生出十二地支。从数学角度讲,它远不如以十为单元便利。然而,地支“十二”却立住了,并且被沿用了几千年,这又是什么原因?

“十二”的确是个不同凡响的数字,它是一个成数——一个被观念化的数字。在许多语言环境中,十二是泛指而不是实数,它不必一二三四五六这样数下来,它有时甚至不是“11 1”,或者“13-1”。

“十二”不仅是一个被观念化的成数,而且还是“天之大数”。

为什么这样说?论据一:《左传·哀公七年》说:“周之王也,制礼,上物不过十二,以为天之大数也。”这是一个与深奥莫测的“天”相关的数字。

论据二:《周礼·春宫·冯相氏》说:“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八星之位,辨其叙事,以会天位。”这也是讲“天”之成数——岁星以十二次为一周期,一岁有十二个月,连同十二地支、十天干、二十八星宿,它们是关乎岁序更迭、天体运行规律的数字。古代天文学把天宇划分为十二,岁星每年移动一次,十二年一周天,称为一纪。一纪十二岁。一岁之中,日月十二会于东方,称为十二辰。春夏秋冬一年里,以北斗的指向确定月份,又有十二建。由此可见,古人观天文、制历法,“十二”真是“天之大数”。

“天之大数”反映着人类早期天文学的成就。以“十二”观天,以“十二”分岁,使人们得以描述一些最基本而又很重要的客观存在——这其中,为农业所依、农时所循的,就是对于年、月、岁、时的认识。

古人敬天、奉天、法天,“天之大数”的影响力,自然会远远超出“天”的范畴;比如地域的界划,即使已有九州之分,也会有人出来补足十二之数。《天问》“地方九则,何以坟之?”屈原设问:天下有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大禹用什么去增高地面?《山海经》的压卷之语可作答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天帝让禹撤布息壤,平定九州水患。可是,禹定九州之外,还有舜分十二州的传说,从冀州分出幽、并二州,从青州分出营州。虞舜划定十二州疆界,并在十二州的名山上封土为祭坛,疏通了河道。“十二”以“天之大数”的实力,成为渗透力极强的数字。不仅谈天说地,也用来说人。《国语·晋语四》记:“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归来归去,最终归结为“十二姓”。《后汉书·荀爽传》说:“故天子娶十二女,天之数也;诸侯以下各有等差,事之降也。”天子妻妾的多少也不忘着眼“天之数”。与“十二”相关,古人还视“三十六”、“七十二”、“一百零八”为成数,例子不胜枚举。兵法讲三十六计,道教讲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行业有三十六行、七十二行。《管子·封禅》讲,古来泰山封禅君主七十二人。杏坛授业的孔夫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史记·高祖本纪》渲染刘邦感龙而生,天生的帝王命,除了说他颜貌似龙,还有“左股有七十二黑子”。讲山水景致,黄山七十二峰,济南七十二泉,天津七十二沽。神魔小说《西游记》,猪八戒三十六变,孙悟空七十二变。《水浒传》英雄聚义,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合为一百单八将……

“三十六”、“七十二”,包括“一百零八”,古代对于这些数字的崇尚,通常被认为是含“九”增重的结果。“九”为最大的阳数,又与“久”谐音,当然非同小可。然而,“三十六”、“七十二”还是“十二”的整倍数,这一点更为重要。百以内“九”的倍数有十一个,惟“三十六”“七十二”同时又与“十二”存在整比关系;而“一百零八”为“三十六”与“七十二”之和,又是“十二”同“九”的乘积。因此,这些数字崇尚之中,无疑隐含着“十二”的分量。

“十二”,古代天文学结下的一颗珍果。它珍存于历法,浸润于民俗,成了中华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成数。

(二)十二生肖与天干地支

我国古老的十二生肖源于古老的天干地支,因此,研究二十生肖的第二问题就是,它与天干地支有何内在联系?

十天干来源于太阳系的十大星体。它们分别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的顺序蕴含着万物从萌芽到成长,到兴旺,到衰退,到消失的全过程。天干十个字的原本含义是:“甲”即“铠甲”,指万物冲破其“甲”而突出的意思;“乙”就是“轧”,指万物伸长的意思;“丙”就是“炳”,指万物茂盛的意思;“丁”为“壮”,指达到“壮丁”的时候;“戊”为“茂”字,指事物繁茂的意思;“己”为“起”字,指万物奋然而起;“庚”为“更”字,指万物更新的意思;“辛”为“新”字,指万物一新的意思;“壬”为“妊”字,指万物被养育的意思;“癸”为“揆”字,指万物萌芽的意思。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的顺序也同样蕴含着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地支十二字的含义是:“子”就是“孽”,表示万物繁茂的意思;“丑”就是“纽”,是用绳子捆住的意思;“寅”就是“演”,指万物开始生长的意思;“卯”就是“茂”,指万物茂盛的意思;“辰”,就是“震”,指万物震动生长的意思;“巳”就是“起”,指万物毕尽而起的意思;“午”就是“长、大”,指万物都长大的意思;“未”就是“味”,是万物已成有滋味;“申”就是“身”,是万物初具形体的意思;“酉”就是“秀”,指万物紧缩收敛,已由兴向衰的意思;“戌”就是“灭”,指万物消灭归土;“亥”就是“核”,指万物成种子的意思。以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相配合,天干在上,地支在下,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阳干配阳支,阴干配阴支,共有六十个组合。称之为“六十花甲”。

十二生肖其实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十二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是上古术数奠基者从冥冥中取得灵感源泉而建立的观念,十二地支各有特定的哲学意义,但哲学不容易被普及。于是,术数家根据十二地支的特质,从众多动物当中,找出十二种,将其中性质相似的,配套起来,建立成十二生肖。十二生肖的本质,是年份地支。

我国术数无论是命理学、占星学、堪舆学等,都使用到天干地支,历法家亦用天干地支表达时间,无论年、月、日、时,都是以天干地支表达,术数独有的十年大概概念,也是用干支显示。十二生肖其实就是年份于干支中的地支。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

生肖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年份的十二地支就是十二生肖,十二生肖也就是年份的十二地支。

近代在安阳殷墟出土的我国现存年代最久远的干支表,说明在殷商时代干支纪日已娴熟自如。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干支的功能逐渐多样化,它作为充当时间单位的标号,一方面扩大了,用于纪年;一方面缩小了,用于纪时(一日的十二个时辰)。

根据历史记载及研究证明,生肖是继“干支纪年法”创立后才出现的,十二种动物是对十二地支的一一对应,以动物做地支标志。哪年出生的人就有哪年的地支所配属的动物,由此以十二种动物用来纪年、纪日和计算每一个人的属相。从中可以看出,十二生肖与十二地支是密不可分的。

很久以来,有的学者发现十二地支的古字里隐含着生肖的信息,他们将十二地支与十二生肖古字相比较,发现十二地支的古字形与十二种动物有一些联系。细致观察可以发现其中确有大同小异之处。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即讲到“巳”字为蛇的象形,同样的还有“亥”、“豕”。近人还考证甲骨文、金文中地支字与生肖字有相近之处,令人猜想,十二支是否就是十二生肖动物的象形字,由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容易记混,民间便用十二种动物代替,以动物来借代序数符号,与地支相配,成为纪年的符号系统。虽然以上猜想有一定的可信度,但细想一下便可以作出判断,十二支不可能是十二种动物的象形字,因为前面已经讲到十二地支在殷商时已娴熟使用,而生肖是春秋时期才产生的,二者是不同源的。倘若在造字之时,地支便与生肖有关的话,生肖岂不是与地支同时产生了吗?

综上所述,生肖的产生晚于十二地支,但与十二地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生肖是对十二地支的附会,至于选择了十二种动物作为代替十二地支的符号,又源于古人的动物崇拜心理。

(三)十二生肖的起源之谜

1.十二生肖的由来

作为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现象,有关十二生肖的起源,历代学者众说纷纭。有人认为生肖与地支同源,可以追溯到史前的传说时代。有的学者认为生肖起源于原始时代的动物崇拜。有的学者认为生肖最早源于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还有的学者甚至持生肖外来说的观点,认为十二生肖是由古巴比伦传入中国的。

以上观点见仁见智,笔者不敢主观判断是非,但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证明,生肖的确起源于中国,是华夏先民动物崇拜、图腾崇拜以及早期天文学的结晶。

关于十二生肖的记载,现有文献资料中,以《诗经》为最早。《诗经·小雅·吉日》里有:“吉日庚午,即差我马”八个字,意思是庚午吉日时辰好,是跃马出猎的好日子,这是将午与马相对应的例子。可见在春秋前后,地支与十二种动物的对应关系已经确立并流传。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十一号墓出土的竹简,进一步证明十二生肖在春秋前后就已经存在。

《日书》中所记十二生肖大体近似于现在流行说法。据考证,睡虎地十一号墓下葬于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因此十二生肖的产生至少可以追溯到秦以前的春秋时期。学者们认为,这是迄今为止,在我国发现的关于十二生肖的最早而又较系统的记载。

和今天流行的十二生肖说法完全一致的是东汉学者王充的记载,王充在《论衡·物势》一书中写道:“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狗也……午,马也。子,鼠也。酉,鸡也。卯,兔也……亥,猪也。未,羊也。丑,牛也……巳,蛇也。申,猴也。”以上文字中,十二生肖动物谈到了十一种,惟独缺了辰龙。该书《言毒篇》说:“辰为龙,巳为蛇。辰、巳之位在东南。”

如此,十二生肖便齐了,且与现今流行的十二生肖配属完全相同,这的确算是古文献中关于生肖的较早的最完备的记载。

2.十二生肖的动物选择

汉族生肖中的十二种动物的选择并不复杂,它与汉族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相接近的,是可以猜测的。对于十二种生肖动物,大致可将其分为三类:一类是已被驯化的“六畜”,即牛、羊、马、猪、狗、鸡,它们是人类为了经济或其他目的而驯养的,占十二种动物的一半。第二类是野生动物中为人们所熟知的,与人的日常、社会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动物,它们是虎、兔、猴、鼠、蛇,其中有为人们所敬畏的介入人类生活的,如虎、蛇;也有为人们所厌恶、忌讳却依赖人类生存的鼠类;更有人们所喜爱的,如兔、猴。第三类是中国人传统的象征性的吉祥物——龙,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集许多动物的特性于一体的“人造物”,是人们想像中的“灵物”。龙代表富贵吉祥,是最具象征色彩的吉祥动物,因此生肖中更少不了龙的位置。

从以上可以看出生肖动物的选择并不是随意的,而是有一定的涵义,人们所选择的动物都是出于不同的角度,并带有一定意义。

3.十二生肖与时辰的对应

中国古代根据动物的出没时间和生活特性,将十二种动物作为十二生肖,即每一种动物为一个时辰。老鼠排首与“子”时搭配,以下次序为:牛、虎、兔、龙、蛇、马、羊、猴、狗、猪。鼠:晚上11时到第二天1时(即“子时”)。这时候,老鼠胆量最壮,活动最频繁,所以,子时同鼠搭配。

牛:凌晨1-3时(即“丑时”)。这时候牛吃足了草,“倒嚼”最细、最慢、最舒适,所以丑时同牛搭配。

虎:凌晨3-5时(即“寅时”)。据古书载,这时候,老虎最活跃、最凶猛、伤人最多,因此寅时同虎配。

兔:清晨5-7时(即“卯时”)。这时,太阳还没露出脸面,月亮的光辉还未隐退完全。玉兔是月亮神话中惟一的动物,这样卯时就同兔搭配。

龙:早晨7-9时(即“辰时”)。传说这是群龙行雨的时候,龙是神话中的动物,于是辰时属龙。

蛇:上午9-11时(即“巳时”)。据说这时候的蛇不会伤人,也不在人行走的路上游荡,多隐蔽在草丛,此时就属于蛇的了。

马:上午11时至下午1时(即“午时”)。依据道家的说法,中午太阳当顶,阳气达到极点,阴气渐渐上升,转换之时,一般动物都躺着休息,只有马还习惯地站着,甚至睡觉也站着,从不躺着。这样,午时就属马了。

羊:下午1-3时(即“未时”)。据说羊在这时候撒尿最勤,撒出的尿可治愈自身一种惊疯病,因此,未时属羊。

猴:下午3-5时(即“申”时)。这时候,猴子喜欢啼叫,声音也拉得较长、最洪亮。所以申时属猴。

鸡:下午5-7时(即“酉时”)。这时候,日落山岗,鸡开始进笼归窝、夜宿,于是酉时属鸡。

狗:晚上7-9时(即“戌时”)。黑夜来临,狗看家、守夜的警惕性最高,视力最好,听力也最远。所以戌时属狗。

猪:晚上9-11时(即“亥时”)。这时候猪睡得最酣,发出的鼾声最洪亮,全身肌肉抖动得最厉害,因此,亥时属猪。

4.其他民族的十二生肖

在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里,生肖不是汉民族的专利,许多少数民族都使用十二生肖纪年。首先我们来看看各民族十二生肖对照表。

桂西彝族:龙、凤、马、蚁、人、鸡、狗、猪、雀、牛、虎、蛇

哀牢山彝族:虎、兔、穿山甲、蛇、马、羊、猴、鸡、狗、猪、鼠、牛

川滇黔彝族: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海南黎族:鸡、狗、猪、鼠、牛、虫、兔、龙、蛇、马、羊、猴

云南傣族:鼠、黄牛、虎、兔、大蛇、蛇、马、山羊、猴、鸡、狗、象

广西壮族: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蒙古族: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鼠、牛从上可以看出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如蒙古、壮、部分彝族的十二生肖受汉族影响,与汉族基本一致。但有的民族在接收汉族生肖文化的同时又产生了一些变异,哀牢山彝族同胞在十二生肖系列中,以穿山甲占据了龙的位置;海南黎族同胞以十二生肖纪日,其次序以鸡起首,猴煞尾;生活在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以黄牛代替牛,以山羊代羊,亥的属相不是猪而是象。从以上变化中大致可以看出,各民族在选择十二生肖动物时,由于生存环境的不同、物种的不同,选择了最亲近的动物作为生肖动物,从而给生肖文化带来了一定的差异。除了在生肖动物选择上的变异外,少数民族还形成各自不同的纪年、纪日方法,同时产生了许多与生肖有关的民俗。

(四)中国古人对十二生肖的崇拜

在人类历史上,人与动物有着一种特殊的关系。从原始社会开始,我们的祖先就认为人与动物有着血缘关系,因此,对它们的崇拜,胜过了对人自己。

古时有一种十二时盘,盘四周围为十二生肖图案。宋代陶谷《清异录·器具》记:“唐库有一盘,色正黄,圆三尺,四周有物象。元和中,偶用之,觉逐时物象变更。且如辰时,花草间皆戏龙,转巳则为蛇,转午则成马矣,因号‘十二时盘’。”此盘的十二种生肖图形,随时辰的变化而变换图案,转到巳时出现蛇图案,转到午时则出现马的图案。

1971年,湖南湘阴唐代墓葬中出土了一套生肖陶俑,均为兽首人身造型,俑高为20至22厘米,形象为身着宽袖袍,两手向胸前作拱状,中间留有一个可以插物的长形小孔。这十二件生肖俑,分别置放于墓壁四周的小型壁龛内,是用来表示方位的。

唐代的铜镜,有许多是绘有生肖图案的。当时的铜镜铸工已见神奇,扣之,清音经久不息,持其举向太阳,背面文字图案显于影中。铜镜的制作大致分南北两地,因地域不同,它所饰纹的式样也就各不相同,北方的铜镜朴素简略,南方则制作精巧纤细,饰纹繁杂和华丽。

民间的十二生肖剪纸,很多是代代传承。在构图形式上有“全家福”式的,有单幅的,也有两种生肖双双入图的,最常见的是《蛇盘兔》,蛇首兔头相对,蛇躯环绕兔身。因为在民间有“蛇盘兔,必定富”的说法。另外,还有生肖与人物共同构图的,大都是兽面人身,逐一排列。

在年画中,十二生肖也是传统题材。年画多以木版雕刻单色或套色印刷。河北武强清代年画《连生贵子图》,是用红、黄、绿、紫四色套印,画面两个大圆占了画幅大部,一圆内用两个儿童身躯环绕拼成四孩;另一圆内以三个儿童头脸、五个儿童身躯环绕拼成六孩,圆圈内的儿童俯仰卧立。此双圆之上为生肖图案,龙、虎、兔居中央,鼠、羊、牛、马依次排于右侧,蛇、鸡、狗、猴、猪依次列在左侧。“连生贵子”与十二生肖齐备,以祈求多子多福。在年画中《老鼠嫁女》的题材很多。四川夹江的清代年画《老鼠嫁女》,说的是四川有天府之国美称,物产丰富,米粮满仓,因而老鼠也很多。这一天,有一老鼠嫁女,远看场面宏大,仪仗齐全,有提灯、有旗锣、有吹鼓手、有花轿、有伞盖……各种执事与轿夫均由老鼠扮演,只有新郎与新娘绘成人形,十分有趣。其构图设色类似绵竹年画。

生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出现的样式极为丰富,值得一提的是生肖钱币,生肖钱币早在宋元时期即有铸造。《古钱大辞典》引《稗史类编》:“命钱,面有十二生肖字。张端木曰:‘此钱旧称命钱,有地支十二字,又有生肖形。’生肖之说始于《淮南子》,则此钱不必出于近世也。今此钱有一字者、两字者、四字者、十二辰全者,大小不等,品种尤繁。”因此,生肖币又称十二支钱、命钱,也是生肖造型中颇有趣味的一个品种。有一种是穿孔之上铸一字,孔下铸相应生肖,如“子”字币铸鼠,“亥”字币铸猪,图案比较简单。另有一种,正面铸子、丑、寅、卯四字,背面铸鼠、牛、虎、兔四生肖。还有一种形式,正面铸“午生”,背面铸人、马图案;正面铸“酉生”,另一面铸人和鸡的图案,这就突出表现了人与生肖的关系。

还有一种图案采取连环珠形式的生肖钱。此种钱币正面的生肖分别嵌于十二个小圆圈内,穿孔为圆心,六个小圆圈围绕着形成一圈,外圈又由六个小圆圈围绕一周,以云纹图案间隔,十二生肖呈连珠形状。背面铸莲花、芦荻和双雁等图案。另外,有的刻有“长命富贵”、“天下太平”等吉语文字。背八卦者,称“八卦钱”。背本命星官者,称“本命钱”。还有张天师驱鬼、龟鹤齐寿、加官进禄、降龙伏虎等图案。

此外,十二生肖已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紧密交融在了一起,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和生肖有关的民俗和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