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少年儿童大百科
42946800000025

第25章 古代状元、榜眼、探花的来历

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一般的秀才要经历三次重要考试才能成为进士。

第一次是乡试,在各省府所在地举行,考试过关,即为举人,第一名的举人叫做解元。第二次为会试,一般在京城举行,各州府的举人进京考试,通过的叫贡士,贡士的第一名叫会元。第三次就是终极考试了,叫殿试,一般在皇宫金銮殿举行,皇帝亲自出题考试,考中者为进士,进士分为三甲,一甲共三名,即为状元、榜眼、探花。其实状元、榜眼、探花, 都是民间的习惯称呼,并非官方用语。在历代朝廷颁发的金榜上,前三名都称为进士一甲, 依次为进士一甲第一名、一甲第二名、一甲第三名。但是前三甲为什么又叫状元、榜眼、探花呢?它是怎么来的呢?

一、状元

在唐代, 科举考试结束后, 要由主考官将录取档案交到门下省,再由门下省写成状子,呈报给皇帝恩准。状子里面第一名称为“状头”。后来这个称号流传开来,人们觉得“状头”太不雅,因为“元”也有第一的意思,便把“头”改作“元”,于是改称“状元”。

科举考试在隋代开始实行,在唐代确立,在宋代完善。明清时期,殿试的前三名,合成“三鼎甲”,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则为“探花”。

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 年)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 年)最后一次科考的1282 年间,共录取有姓名记载的839 名状元,其中文状元654 名、武状元185 名。历史上的第一个状元是唐武德五年的孙伏伽;最后一个状元是清光绪三十年的刘春霖;据专家日前考证,唐朝17 岁中状元的封开人莫宣卿是中国最年轻的状元;年龄最大的状元是唐代的尹枢, 唐德宗贞元七年(791 年)辛末科状元尹枢中状元时年已71岁。在清朝太平天国时期,还曾有一名女状元——20 岁的女子傅善祥,参加太平天国组织的科举考试而获得第一名。但由于太平天国不是王朝正统,一般不被人承认。

古代考中状元并非轻而易举,所以一旦高中,就会光宗耀祖,名扬天下。古代就有一副对联把中状元前后截然不同旧岁饥荒, 柴米无依。走出十字街头, 赊不得, 借不得, 许多内戚外亲,袖手旁观,无人雪中送炭。

今科侥幸, 衣禄有望。夺得五经魁首, 姓亦扬, 名也扬, 不论张三李四,踵门庆贺,都来锦上添花。

二、榜眼

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 年)才有了榜样的称呼。清代学者赵翼认为,那个时候第一名称状元,第二、三名都叫榜眼,意思是榜上的第二、三名,名字在状元之下,就像人的两只眼睛一样。但后来第三名被称为探花,那么榜眼就专指第二名了。

三、探花

唐朝进士放榜都是在每年的春季, 此时京城长安杏花盛开。新科进士为了庆贺, 通常会举行一场游园盛会, 称“杏园宴”。宴会中会挑选他们当中最年轻的两个进士,去到各园采摘鲜花,来迎接状元。这两人便叫做“探花使”,又称“探花郎”。到了五代、北宋时都城里都没有所谓的“杏园”, 自然也就没有“探花郎”了,但是后来人附会这些往事,便把进士一甲的第三名叫做“探花郎”,简称“探花”。具体什么时间已经难以确定,但按赵翼的说法,探花的叫法应该晚于榜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