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平民之道
42977300000072

第72章 一剂良药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是说这三个问题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说清的。“故令有所属”,是说只能给你一个大概念。据说《道德经》是老子出函谷关时被守关的关长硬逼着写出来的。当时,老子得道后,骑一匹青牛,朝函谷关一路走来,他还没到函谷关,守关的关长(叫尹喜),早晨起来就望见一缕青烟从东向西而来,因此断定,这一天必有圣人过关,心下就打定主意,非向他求道不可。果然,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头子坐在青牛之上,慢慢地朝函谷关过来了。尹喜就向老子索取过关的关牒(相等于现在的通行证),老子却拿不出来。这一下,正给了尹喜一个机会,他一本正经地说,没有关牒嘛,是不能过关的,如果你一定要过关,也可以设法通融。所谓通融,就是贿赂,可是老子却拿不出贿赂的东西,好在尹喜志不在钱,他对老子说:“只要你传道给我,就可过关。”老子没法,就写了这部《道德经》。由于是被逼无奈,而且时间仓促,老子就没有作长篇大论,只写了个概念性的东西。它好的一面,是文字简练,容易传承,不好的一面,是过于概念化,可作不同的解读,以至于有多种版本的老子。一个当权者怎么才能让民风淳朴,并让大家获取最大利益呢?老子给出的药方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见”是指见地、观念和思想。“素”是纯洁、干净,如一张白纸,没有染上任何颜色。“见素”是说人的思想要经常保持纯净无杂。“朴”是指未经雕刻、质地优良的原始木头,有时也用“璞”,这是指未经雕琢的玉石。这两个字形态虽不一样,但意思是一样的,都是指表面看起来不显眼,其实佳质深藏,光华内敛,一切本自天成,没有刻意的造作。比如,别人讲一个笑话,自己虽然没感觉到好笑,但别人笑了,自己也不得不干笑两声,这就不能用“朴”来形容;人家讲完了,你不由得发出了笑声,没有任何的做作,方能称之为“朴”。为什么老子提出这个概念?杜甫有一句诗可作解释:“在山泉水青,出山泉水浊。”意思是说,泉水未出山时,本是清澈纯净的,一出山就被污染了。人也是这样,年少时很纯良,进入社会后,被社会这个大染缸污染就变得不是自己本来面目了。像有些人不当官还好,一当官大家就不爱见了。如同孙猴子一般,出道就打东打西,还大闹天宫,惹得大家十分讨厌,如来佛就一巴掌把他压在五行山下,杀杀他的猴性再说。要知道,如来佛的掌随时随地都存在,那就是众人之手。所以,一个人如果不能见素抱朴,稍为得志,就狂得都不知道自己姓甚名谁,那后患就大了。“少私寡欲”,本意是叫人不要贪得无厌,不要把利益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所私所欲都不应以损害别人利益为条件。如果自己的利益是以损害别人的利益为前提,即使少,也是多了。反之,如果自己挣了很多的钱,没有损害任何人利益,再多也不为过。正当的私、正当的欲还是要有的。亚当·斯密说:“没有人的自私,社会便失去了发展和进步的动力。”国家的法律和运行规则能很好地激励和保护正当的人性自私时,社会才能很好地发展。

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这个概念是很伟大的,因为人们遭受的风险灾难和自己的不知足有很大的关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