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美国不开心
4350600000029

第29章 俄罗斯的强硬让美国没想到(1)

俄罗斯烽火400年

东斯拉夫人请来诺曼人,遂造就一个大强国俄罗斯。其实细想起来,原先在林海雪原里以打渔打猎和养蜂为生的东斯拉夫人,其实可能是一个温和的民族,否则他们也不会去请来强悍的诺曼人统治他们。今天俄罗斯的性格,可能已不是原来东斯拉夫人的性格,而是得到了那些北欧海盗的真传。今天的瑞典丹麦早已成为最和平最与世无争的民族,俄罗斯却成了当年北欧海盗的真正传人。

凶悍的北欧海盗塑造了俄罗斯,于是,东斯拉夫人变成了霸气十足的俄罗斯人,不断扩张,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俄国的扩张,细究起来,其实应该分为两部分,即在欧洲的扩张和在亚洲的扩张。这两类扩张,其性质其实是不同的。

打开俄罗斯地图,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使俄国成为最大国家的主要原因,是那一大片广袤的西伯利亚土地。而对这片土地的占领,是与俄国在欧洲的扩张明显不同的。

俄国在欧洲的扩张,是俄国的政府行为,无论在规模上和形式上,与其他欧洲强国完全一样,争夺地区相对于亚洲来说面积不是很大,但至关重要,争夺极其艰难。

莫斯科公国建立后的俄罗斯统一战争,类似于金人的内部统一战争。来自林海雪原的莫斯科人推翻金帐汗国的斗争,则类似于同样来自林海雪原的金人推翻辽帝国的战争。统一俄罗斯之后,莫斯科大公国就走上了对外扩张之路。

俄国在欧洲的扩张,首先是伊万雷帝灭掉两个鞑靼小汗国,伊万雷帝还为了争夺北方出海口,发动了长达二十五年的立窝尼亚战争,但未能成功。

俄国在欧洲扩张的突破发生在一百年后的彼得大帝时代。罗曼诺夫沙皇与留里克沙皇在俄国的扩张上是一脉相承的。为了使俄国得到北方出海口,彼得大帝发动了自1700年至1721年的北方战争,经过21年的艰苦血战,彼得大帝终于战胜北方劲敌瑞典,夺得波罗地海出海口,并且兴建了著名的彼得堡。瑞典也经此一战,彻底退出大国行列,变为一个和平小国。

彼得的老爹阿列克赛也对俄国有很大的贡献,从1654年到1667年,他经过与当时的欧洲大国波兰的十三年战争,虎口拔牙,从波兰手里夺得了半个乌克兰。

而俄国在欧洲的大扩张则是叶卡捷琳娜大帝在位时期。通过1768年至1774年的俄土战争,俄国击败土耳其帝国,吞并了克里米亚汗国,俄国获得了比北方出海口更为重要的黑海出海口。

此后,叶卡捷琳娜大帝的俄国,扩张起来已经轻松自如,得心应手。她轻轻松松地和普奥三次瓜分波兰,使得波兰彻底消失。波兰七十余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俄国分得四十多万平方公里,可谓是最大的赢家。

此时的叶卡捷琳娜大帝志得意满,环顾欧洲,她说:“我两手空空,来到俄国,现在我终于给俄国带来了我的嫁妆,就是克里米亚和波兰。如果让我活二百岁,我将征服整个欧洲,使俄国变成一个有六个京城的大帝国!”

叶卡捷琳娜大帝的孙子亚力山大一世,和强大的拿破仑帝国苦苦周旋,战战和和。在惨痛的失败后,面对拿破仑帝国的强大攻势,绝地反击,以俄罗斯人千百年来在林海雪原中养成的特有的吃苦耐劳的特性,以及老天爷严寒的帮忙,艰难地战胜拿破仑帝国,再次吞并已被拿破仑解放了的波兰。沙俄也就此一跃而为欧洲霸主,独步欧洲。

1848年,沙皇尼古拉一世镇压了欧洲革命,俄国更是不可一世。

1853年至1856年,为向地中海突破,俄国与英法土之间爆发了克里米亚战争,结果俄国战败,割地求和。尼古拉一世成为俄罗斯帝国第一个割让土地的沙皇,因而气愤自杀。这也可见俄国在欧洲扩张的艰难,俄国就此被打回原形,沦落为二等大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更是被德国打得找不着北,最后投降了事,还割让了西部一百余万平方公里最好的土地。

纵观俄国在欧洲的扩张,与其他欧洲强国一样,都是苦心经营,结果是有得有失。如果没有在亚洲的扩张,俄国与其他欧洲强国没什么两样,尽管会大一些,但还是同一个数量级的。

有了在亚洲的扩张,才使俄国把其他欧洲国家远远甩在后面,变成世界最大的国家。而俄国在亚洲的扩张,与其在欧洲的扩张相比,形式也完全不同。

欧洲是俄国的重点,得失进退之间,生死攸关。相对于欧洲来说,俄国对亚洲则不是那么特别在意。俄国在亚洲的扩张,类似于西班牙在美洲的扩张,不完全是政府行为,而是官方和民间力量参半。但这种顺其自然不甚着力的扩张,给俄国带来的土地却比他们在欧洲所得的大得多,正是在亚洲的扩张,才使得俄国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俄国在亚洲的扩张,着力不多,收获却很大,这是因为,第一,亚洲北部空地面积很大;第二,亚洲北部居民很少,而且原始,俄罗斯人对付他们,与西班牙人对付印第安人完全一样。

我们就来看看俄国是怎样在不经意间,一不留神,就把西伯利亚一千三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轻易收入囊中的。

对西伯利亚的扩张开始于1581年。当时的伊万雷帝正在立窝尼亚战争中被当时的欧洲强国波兰和瑞典打得焦头烂额,对于遥远的西伯利亚根本没有概念,他只是派了经常与西伯利亚汗国打交道的一个商人家族斯特洛冈诺夫家族去向西伯利亚汗国收取毛皮。该家族的部属,哥萨克人叶尔马克,率领一支840人的小队伍上了路。那西伯利亚汗国是白帐汗国的后裔,相对于他们在南方大草原上的兄弟来说,这个老林子里的部落可谓是小国寡民,双方战斗的规模经常是几百人对几百人,和打群架差不多,和欧洲那种以举国之力相拼的大战不可同日而语。年迈的古楚汗和强悍的哥萨克苦苦周旋,到底弓箭长矛敌不过火枪火炮,1598年,西伯利亚汗国灭亡,古楚汗逃到南方草原,被那里的人杀死。俄国吞并了西伯利亚西部。这其实是由一个商队完成的。这支商队在与西伯利亚汗国缠斗的时候,俄国本土正是留里克朝末代沙皇弱主费多尔在位,西伯利汗国于1598年灭亡时,费多尔已于这年一月死去,留里克朝绝嗣,俄国正陷于一片混乱之中。

在留里克朝与罗曼诺夫朝之间的混乱时期,俄国本土发生了大饥荒,三分之一的人饿死;并且俄国还遭到当时的欧洲大国波兰的进攻,几乎亡国。俄国本土的危机,并未影响到遥远的北亚的俄罗斯商人们,他们仍在继续他们在北亚的进军。吸引他们的倒不是土地资源,他们不断向前推进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毛皮。就在俄国本土一片大乱之际,北亚的俄国商人们又占领了叶尼塞河一带。随着商人们的开拓,农民们也随之而来。

1613年,罗曼诺夫朝建立,俄国本土这才稳定下来,俄国人在北亚的开拓也推进到了勒拿河流域。1632年,俄国商人们修建了俄国在北亚的第一个城市——雅库茨克城堡,沙皇在此设立督军府,俄国官方开始接手在北亚的扩张。

俄国人于1639年推进到鄂霍茨克海沿岸。之后,他们与贝加尔湖一带的布里亚特蒙古人展开争斗。原始的布里亚特人敌不过俄国的火器,七十年代,俄国人占领了贝加尔湖一带。

1689年,侵入黑龙江流域的俄国人与清帝国签订《尼布楚条约》,这是他们在亚洲的第一次退却,不过,他们还是夺取了贝加尔湖以东地区。这时,俄国本土正是彼得的姐姐索菲娅大权独揽,姐弟俩斗得你死我活的时候,这一年八月,彼得一举推翻索菲娅的统治,夺取了政权。

之后一百余年,俄国没有再向远东扩张,远东似乎被遗忘了。18世纪末,叶卡捷琳娜大帝统治末期,俄国人才又继续向东进军,吞并了楚科奇半岛,并进而越过白令海峡,吞并了北美的阿拉斯加。不过,在远东的扩张始终不是俄国人关注的重点,对俄国人来说,那只是偏远地区的小事,无关大局,所以,阿拉斯加后来又被轻易卖掉了。

正是在这不经意间,俄国夺得了世界上最大的一片土地,使其一跃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对北亚的征服,俄国的民间力量出了大力。如果说俄国在欧洲的扩张是政府行为的话,那么俄国在亚洲早期的扩张多半是民间行为。由此可见,对外扩张不仅是历代沙皇皆如此,而且俄国人民也如此。扩张侵略,已经深入俄国人的骨髓,说俄国人侵略成性,恐怕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克里米亚战争之后,由于在欧洲扩张受阻,沙皇政府才把侵略的重点转向亚洲,全力以赴,在中亚和远东进行拓展。从欧洲到亚洲,俄国成为真正的双头鹰。

克里米亚战败后,俄国的矛头指向中亚。在欧洲沦为二流的俄国,在亚洲却所向披靡。至1875年,俄国用了二十年时间,出动大批军队,一举征服了中亚诸汗国。1858年至1860年,俄国通过《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侵占了清帝国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一百余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十九世纪下半叶,俄国又通过《勘分西北界约记》等不平等条约,侵占清帝国西北五十余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1900年,俄国趁清帝国发生义和团暴乱,侵占了清帝国在乌苏里江以东仅存的立脚点,然后,十七万俄军大举南下,一举侵占清帝国东北全境,企图将东北变成黄俄罗斯。

1904年,俄国与新兴强国日本爆发战争,结果战败,被迫将东北南部让给日本。

1911年,俄国又煽动中国的外蒙古独立,趁机将外蒙作为其势力范围。

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俄国已成为面积达2280万平方公里的大帝国。纵观俄国在东西两线的侵略扩张,重点在欧洲,由沙皇政府亲自出马;亚洲非重点,前期主要由民间力量完成,后期由沙皇政府接手。可见俄国由上到下,无不具有十分强烈的扩张性。对外扩张,成为俄罗斯民族性格的一个重要特征。

纠缠中的美俄关系

赫鲁晓夫曾经说过:“国际紧张局势的情况就像一棵卷心菜。如果你把菜叶一片一片地剥去,就会看到菜心。而国际紧张局势的核心就是苏美关系”。回顾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叶利钦、普京等几任领导人的对美政策和重大事件,分析俄(前苏联)美关系的演变历程,能有助于深入了解当前俄美关系的现状和实质。

20世纪60年代初,美苏两国在欧洲的争夺导致了柏林危机重新激化。这次危机虽然以前苏联放弃最后通牒式的要求而缓解,但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几乎把人类带到核战争的边缘。经历了两次危机的赫鲁晓夫为维持日益受到挑战的两极世界格局,提出同资本主义世界和平竞赛,实现苏美合作主宰世界的愿望。他强调在核时代必须显示“更加清醒的头脑”,加强国际关系中的“理智的准则”,在重大问题上实现美苏“和平合作”。同时,他表示前苏联“完全准备促进苏美关系的好转”,“扫除”目前苏美关系中“令人不愉快的气氛”。

赫鲁晓夫对美实施有限缓和政策,主要是由于当时前苏联深感自己实力不足,1962年前苏联仅有75枚洲际弹道导弹,而美国差不多有300枚。特别是1962年10月的古巴导弹危机使前苏联不仅看到迷信核武器、实行核讹诈政策的局限性和巨大风险,而且感到不能随意地对美国的重要利益进行挑战。它需要争取时间,大规模扩充战略力量,急起直追,以便在军备竞赛中取得与美国相当的地位,再与之较量。另外,前苏联对于更多国家获得核武器从而打破核垄断的前景更为担心,在这方面与美国形成了某种共同的利害关系。

同时,前苏联经济进入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新的困难。60年代上半期,前苏联国民收入、工农业生产等增长率,都比50年代显著放慢了,农业问题最为严重。赫鲁晓夫的调整改革亦屡遭失败,其刺激作用已趋消失,“赶超美国”的大话已无法实现。为解决国内经济问题,前苏联需要缓和与美国的关系并发展对外贸易往来。

此外,中苏关系的恶化也对前苏联对外政策变化具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中国反对前苏联对美妥协、合谋主宰世界,使前苏联忌恨。1963年7月,中苏两党会谈破裂,两国关系急转直下。前苏联日益敌视中国,在这方面与美国有共同的利益。为避免两线出击,前苏联转而致力于缓和对美关系。赫鲁晓夫时期,苏美两国虽继续在一系列问题上明争暗斗,竭力扩充势力范围;但双方在一些重要问题上也达成了妥协与合作。1963年6月20日,苏美代表在日内瓦签订两国政府首脑间的直接通讯联系(即“热线”)协议;同年8月,双方又签署了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防止核大国扩散协议,并开始进行限制战略核武器谈判。同时,前苏联利用这一暂时缓和的时机,积极在地缘政治方面为下一轮霸权争夺作好准备。到60年代末,前苏联取得了与美的战略均势,改变了美国独占核优势的局面。

1971年8月,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在苏共二十四大上宣称,要在七十年代把“缓和”摆在前苏联“外交政策的首位”,着重同美国改善关系。事实上,这只是苏争霸世界的一种手段,主要是通过谈判制约对手,削弱对方优势,保持与发展自身优势。它并不限制前苏联的扩张,它是用和平方式发动的攻势战略。

前苏联缓和战略的产生是利用了当时有利的国际条件。首先,美国力量的没落和尼克松主义的出现,美国愿意同前苏联和解。其次,西欧的崛起,使得美国对欧洲盟国控制能力减弱。

同时,正当美国长期陷于侵越战争泥潭、国力开始没落之际,前苏联却大力发展了战略核武器。到1972年前苏联拥有的战略核武器总数已超过美国,使美国失去了对前苏联的核优势。在常规兵力和多数常规武器方面,前苏联比美国早居优先地位。经济上,前苏联与美国的差距不断缩小。1950年前苏联的国民收入和工业生产总值分别只相当于美国的31%和30%;到1970年,已分别上升为美国的65%和80%。前苏联凭借其军事实力和经济潜力的增强,为与美国争夺全球霸权,70年代对外采取了进攻性的扩张战略,主要是集中对西方发动“缓和攻势”。在改善与美国关系的同时,促进欧洲局势的“缓和”,离间西欧与美国的关系,削弱美国对西欧的控制。另一方面,前苏联企图利用同西方缓和、苏美关系改善的有利时机,希望“同美国达成以互利为基础的”、“为期几十年的广泛的经济合作协议”,利用美国的资金技术改善国内经济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