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探索发现炎帝陵
43622600000016

第16章 炎帝下庙

据庄里村村民传说,早先祭祀炎帝每年有两次,正月初八一次,四月初八一次。高平东关下庙有一尊可移动的炎帝塑像,正月初八祭祀时,祭祀此像。每年四月初八,要将下庙炎帝塑像请过庄里村,置于庄里村五谷庙中祭祀。为什么庄里村炎帝神农陵庙为历代正宗,却反而要请东关下庙的炎帝塑像来此祭祀呢?

清康熙三十三年《重修东关炎帝庙碑记》透露一个重要信息:“所谓上庙者,是庙去县治凡四十里,祭之期恐远不逮焉。爰附东郭立庙,今所谓下庙是也。”可见下庙建造是为了就近祭祀。但就近祭祀之庙,也不该是正宗吧?

据中华民国三十年《重修炎帝庙名……》碑载“查炎帝庙吾高共有四处,羊头山顶为高庙……换马岭炎帝庙为上庙……下台以城东是为下庙”。显然,下庙建造虽晚,却已经成为高平最重要的炎帝神农庙之一。

下庙原址为现在的广场西南角机械厂宿舍所在地,2000年笔者专程前来寻找时,宿舍大楼尚未竣工,打听炎帝下庙无人知晓,只是在工地使用的自来水龙头接水台子下见一块一尺多见方的小石碑,刻“竃君庙”等一篇文字,“竃”字是书法很好却极复杂的繁体,一时无法识别。随后在车辆进出处见有四根抹棱石柱,楼前阳台下发现一个一米多长手工碾药的石药槽,风化严重石质粗糙显然属当地所出较高质量的沙石打制。旁边横躺着一通一人多长,碑文朝下的大石碑,请几位民工帮忙翻了过来,但碑文里还是那个繁体“竃”字。

回到太原以后才查到“竃”就是“灶”,繁体与简体的区别。《史记》记载:“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左传》载:“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

火的使用,人们随之发明了灶具,“火神”也就顺理成章成为灶神、灶君、灶王爷。这不仅由于开灶与升火有关,灶上或蒸或煮都是五谷杂粮,都是炎帝神农氏始创,炎帝神农氏就是灶神、灶君、灶王爷,无可替代。《论衡》为此作了说明:“炎帝作火,死而为灶”,高诱注“炎帝神农氏以火德王天下,死托祀于灶神”。

相传,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日,又称过小年,灶王爷要上天向天帝汇报人间善恶情况,因此临行要祭灶王爷,家家户户都要把灶台几案、锅碗瓢盆收拾得干干净净。祭灶前,先将墙上的旧灶王爷像揭下,在香炉前焚化,烟袅袅升起,表示灶王爷上天。然后张贴新的灶王爷像。像两旁还要贴对联“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供品中一定要有农村里传统制作的一种糖瓜,意为糊住灶王爷的嘴,以便少说不好的话。高平乡间祭过灶王爷的饭食只能由长辈吃,晚辈不能动用。《中华全国风俗志》)记载:家家聚酒果于一堂,送灶神上天,至刍豆于灶前,以秣神马,其置一堂者,俗意为塞满口,使之上天不得多言也。

《东京梦华录》记载:腊月二十四交年,贴灶马于灶上,于酒糟涂抹灶门,谓之醉司命。其用意也是想让灶神醉酒,上天不说人短处。

总之,中国人升火开灶食五谷,都来自炎帝神农氏的创造。炎帝神农氏因此演化为灶神、灶君、灶王爷。东城门建一座庙,敬一尊神,炎帝就在身边。官府与百姓祭了炎帝神农氏又祭了灶君,大家恭敬、祈求护佑、求言好事都来此。高平县城东关的灶君庙正是祭祀炎帝神农氏的下庙。

现在炎帝下庙虽已不存,高平机械厂宿舍建设时遗留的下庙碑刻,连同记载这个变迁的记事碑,一同立于宿舍楼下一间独立的平房内。值此地价飞涨之际,虽未恢复下庙建制,还能为炎帝神农氏保留一片天地,殊为难得。

那么,炎帝神农下庙建筑于什么年代呢?

经查乾隆年《高平县志》与《泽州府志》,《重修东关炎帝庙碑记》载“无有能言其创始者;其重修则自宋元以迄,明诸碑记悉载之”。请注意,这个信息极为重要,明确见证了宋代已经有重修记载,则其下庙最迟也在宋代已经建庙祭祀。

最重要的物证是第一次考察下庙时,工地路边下庙遗址处的四根石柱。石柱长三米以上,都是方柱抹棱,这种做法只有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到北齐才采用,显然是北齐原物沿用至近年。因宋朝以后都采用圆柱或八角柱。由此推断,下庙最迟也在北魏至北齐已经存在。这与羊头山出土北齐碑刻相一致,可以相互印证。这个证据与记载下庙的那些碑记中明确记录的宋碑,不仅能够互证,而且更早了几个朝代。这无疑是目前我国最早的炎帝神农祠庙资料组合。

炎帝下庙的建造,是因为羊头山炎帝神农庙祭祀距离过远,每年祭祀虽不敢废弛,却很不方便才建造。如同北京的天坛、地坛建筑是为避免远行泰山祭祀,就近而建祭祀天地的场所。

事实上,下庙所在的东关位置本身就已经说明了它的性质,《考工记·匠人》记载为“左祖右庙”,西关一定是社稷坛,后来果然找到了记载。

因此可以结论,炎帝神农庙最迟于北魏北齐年代就已经有常年祭祀。这比目前可见的羊头山唐碑、黎城县宝泰寺隋碑等年代都更为久远。

山西上党地区的众多文物可以互证,这是国内现有的炎帝神农遗迹中无可比拟的古迹遗存,无可比拟的文物资源,无可比拟的文化依据。

下庙的规模,“按庙三殿三大楹,俨古宫殿规模;两偏小殿宇仍其旧;殿之后正厅五楹,东西耳楼上下各十楹,周垣壁立;殿之前栏以月台,台之前甬道。东西两廊十四楹。廊之南食房、茶房各二楹,面立舞楼三楹,虚其下为神掔;东钟楼下角门主入,辅以耳楼三楹,西鼓楼下角门主出,辅以耳楼三楹;出门五楹,视昔制高大之,临大路以壮伟观”。

在此这样详细地罗列下庙当年建筑面貌碑文,不仅要说明它目前可见记载不断重修的历史至少在北魏北齐之前,更要说明炎帝在高平人心中的位置,是超乎任何神圣,唯此独尊的。炎帝下庙可以由此想象的辉煌雄伟,绝不在一般县衙府衙建筑规格之下。那么,殿宇的辉煌,展示的必然是对炎帝神农氏丰功伟绩的敬仰与神往。

恢弘的炎帝下庙,显示无比灵光的炎帝塑像,正式的每年两次官方主持春秋祭祀,构成了当年炎帝神农故里高平县城非凡的荣耀与辉煌。那么,下庙的祭祀便有了正式、规范、官方等多重意义,炎帝神农氏祭祀中心已逐渐转移至此,炎帝神农下庙已经逐渐成为祭祀主庙。

由羊头山到高平县城,炎帝神农氏的民俗形象也发生了变化,不仅成为灶王爷,还成为火神。《淮南子》记载:“炎帝作火,死而为灶”,“灶,灶神,亦火神”,此为神话中火神最古者,故“五帝”中南方炎帝以祝融为其属神。《中国神话传说词典》引《山海经》云: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郭璞注:“火神也”。

火神庙位于原城墙外东南角,即今泫氏街与建设路交叉口西南角,麒麟宾馆与泫氏批发商场处。

火神庙与灶君庙建筑风格相似,亦极其宏阔,由三个院组成。东院是正院,有南正殿大三开间,左右两边有两间小耳殿,院中央有献亭。北殿是玉皇殿,左右也是两间小耳殿。据传东为蚕姑殿,西为关公殿。东有配殿三间为阎罗殿,再下是龙王殿三间。西六间既无神像又非殿宇。只是民房式厢房。西北开正门进入中小院。中院北殿无神像,纵深二椽,南殿是小三间奉观音、普贤、文殊之佛堂。西边也是民房式厢房西北开七门,眉额春池中书“火神庙”。门外,即最西院是戏台三间,面东。左右各四间戏楼,南部中央开一间砖券门,西无房为单墙。东有南房四间为民房式普通楼。火神庙1937年毁于日本鬼子的炮火。

换马岭炎帝神农氏陵庙虽为正宗,源远流长,历朝有国家级别的重大祭祀,但近代祭祀中心逐渐向县城东关下庙、火神庙转移,清代几百年晋商崛起使五谷庙庙会繁荣、特别是演变为五谷庙以后,更多体现为民间的特点,热闹、红火兼有了商业庙会的性质。因此就逐渐形成县城东关炎帝神农下庙每年官方主办春祈秋报例行祭祀为主,五谷庙以庙会为主的格局。

因庄里村炎帝神农陵庙已经演变为民间祭祀为主、庙会为主,炎帝神农氏祭祀的重心已发生转移,东关下庙已成为本县官府每年例行祭祀主庙里的主神。因此虽然庄里村炎帝神农殿安在,炎帝神农氏陵墓安在,但陵庙皇城几近泯灭,祠庙已渐至演变为五谷神庙。因此,每年四月初八庄里村庙会祭祀时,反而要遵从主神,将县东关炎帝下庙的炎帝塑像请来五谷庙,乡民还是要祭祀主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