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探索发现炎帝陵
43622600000004

第4章 从和说起

2008年最令国人振奋的,莫过北京奥运会,我国以金牌数量居首,展示了中华民族冲击人类极限的力度与智慧。

北京奥运会绚丽多彩,恢弘壮丽。当开幕式刻意展示中华文化的精髓时,运动场变幻的图形呈现出一个宋体“和”字。主持人激情地解说:“一个和字,荏苒千年,发展变化,表达了孔子的人文理念‘和为贵’,彰显出中华民族的和谐观”。

以“和”字组成的词组,因此都有相同或相近的含义,如和平、和谐、和谈、和缓、和解、和善、和亲、和声、和气、和蔼、和美、媾和等等,连和面、和泥、和棋、言和、调和、麻将和了等词组的应用,都无一例外地展示了中华民族“亲和”的民族品格。

在奥运会唯一地突出这个“和”字,充分体现了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和谐稳定、和平外交、和谈休战、和平共处、和睦友好、和衷共济。不论双方有着怎样的恩怨,到了比赛场上,都会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共同冲刺人类极限。为此,奥运会主题歌开始就是“我和你……”。

汉字“和”的字形演变,包含在现场展现的两个古体“和”字。“禾”与“口”可以左右调换位置,字意不变。但这是为什么?奥运会开幕式没有回答。这一点如果不回答,则与和谐、和平衔接不上。因此留下这个疑问,“和”到底是什么?

以字理分析,“禾”为农作物,“口”是嘴。这就是“和”字的根源,即“五谷之禾入口平和”,或“入口之禾口感平和”,左右换位意义相同。因此“和”与“禾”发音相同,同音往往同意。

“和”字的时代内涵,首先来自汉字本身的文化内涵,即中华农耕民族的基本品格。如果将此文化内涵与时代内涵结合,对“和”字的阐释将更为清晰。

世界所有民族,最初发展都是以解决吃饭问题发端。从谚语可见,如“万物土中生,庄稼是根本”“土能生万物,地可发千祥”“七十二行,庄稼为王”“人哄地皮,地哄肚皮”……。

现代社会虽然高度进步,许多事务都依旧用吃饭来比喻。如谋生叫糊口,岗位叫饭碗,受雇叫混饭,花积蓄叫吃老本,混得好叫吃得开,男人靠女人叫吃软饭,男人占女人便宜叫吃豆腐,女人漂亮叫秀色可餐,受人欢迎叫吃香,受到特殊照顾叫吃小灶,不顾他人叫吃独食,受人伤害叫吃亏,男女嫉妒叫吃醋,犹豫不决叫吃不准,不能胜任叫干什么吃的,负不起责任叫吃不了兜着走,办事不力没能耐叫吃干饭。

不要认为在此高谈文化之际说“俗事”有失风雅,饿三天就会明白什么事情最重要。我们今日已难遇到因大规模灾荒导致饥饿之事,但真实的历史记载却能给我们提示没饭吃的悲惨往事。

高平市牛庄乡西里门村南二仙庙内《纪荒警世碑》记载,清光绪六年,“高邑大饥,户口逃亡故绝者,村疃沦灭九分计,城郭绝以多半计”,“成灾之区也”。由于秋粮减产,加上大雨连绵,原野浸茫,致使仅有的一点粮食也“渐落霉烂”。尽管当地政府停征赋税,开仓赈民,人民仍是到了“剥树皮、刈草籽、拾桑叶、搂瓜秧,并骡马牛羊宰尽,以及鸡犬无声,凡下咽充肠者无不食”的地步,饿死上吊而死者不可计数。以至“有杀子女以省米食,更有父食子、兄食弟、夫食妻、妇食夫”的事屡屡发生,遇死人则“遂窃抢而煮食”,“米山乡查收人骨满缸,生人餐死人之肉”,“辛里村查收尼姑人血两盆”,“见饥饿频死之人遂竊抱而煮食”。

因粮食奇缺,导致“食物昂贵,器物至贱,小米一斗一千二百文,小麦每斗一千三百文”,“锦衣美器,难易一饭”,“千家村落闲无人迹,城市街衙,形影悉空”,一幅极为凄惨的灾荒画卷。

高平“自死墓”的传说,应该是对灾荒极端案例的补充。

高平市扶市村的老人悄悄告诉笔者,离村子南面不到半里有一座“自死墓”,相传不知多少年前,村里因粮食短缺,订了一条严格的村规,凡是过了60岁的老人,就要被送出家门,去“自死墓”自生自灭——都是为了那点口粮。

后来,远方民族进犯中原,船上带来一批老鼠,见什么损害什么。百姓的粮食和器物开始出现损耗,因此把老鼠叫耗子。古籍记载“北人以鼠损耗器物,故名”。村里闹饥荒,为省口粮,上岁数不能干活的老人必须去“自死墓”。村里的孟老汉养了一只猫,平日总卧在老汉袖子里。这猫可真神奇,外形不大,专吃外来老鼠。

眼看孟老汉60岁了,为省粮食,他只能去“自死墓”。可是他还惦记着村里的粮食,每天晚上偷偷回到村口放猫吃鼠。没几天,猫就吃光了村里的老鼠,粮食再也不损耗了。孟家儿女真后悔,赶紧去“自死墓”背回奄奄一息的孟老汉。从此,村里人开始服侍老人,村名改为“服侍村”,至今演变为扶市村。

由对粮食的重视,高平历代重修炎帝庙宇,弘扬神农精神,绝非偶然。

我国著名的音乐家冼星海在法国巴黎留学期间,为了解决昂贵的学费,走勤工俭学之路。一次,他在音乐会上表演出色获奖,记者问他:“你现在最需要的是什么”?他毫不犹豫地回答“饭票”,结果四座哗然。这个回答绝非锦衣玉食者能够想象出来。

吃饭问题,任何民族都是同一个道理。

二十世纪80年代,日本拍摄了一部故事片《楢山节考》,讲述了日本信州深山中一个极度贫困的小山村,因缺少粮食而形成了一条严厉的法规:村里每出生一个孩子,就必须有一个人死去。因此,凡活到60岁还没有死去的老人,就要让家人背到楢山上去饿死,名为“参拜楢山”。另外,村里每家只有长子可以娶妻,其余的儿子只能作为劳力,无权结婚。若偷窃粮食,全家都要被活埋。这些令人难以理解的残酷规定,村民已共同遵守、延续多年。

阿玲婆今年已经69岁,身体却十分健壮,虽然离去“参拜楢山”的日子不远了,但她对此并不在意,显得十分平静,每天只是操办大儿子续弦的事。当大儿子把阿玉娶到家后,阿玲婆第一件事就要教会儿媳捕捉冬鼠,以免粮食被老鼠偷吃。无权娶妻的二儿子利助,最让她可怜。她决心在去楢山之前一定给他找个临时女人,让她尝到人间男女之情的滋味。她终于说服了一个老年妇女,出于同情答应跟利助同床一夜。

一个不幸的初秋,村里西屋家的男人由于饥饿偷了些豆饼而被抓住,全家因此被捆在一起活埋了。

深秋,红叶已经落尽,阿玲婆被送往楢山的日子将要到了。这天傍晚,接受阿玲婆最后嘱托的妇女阿金,在马棚里让利助尝到了男女之欢的情趣。深夜,大儿子辰平背着母亲离开了家。很受婆母喜爱的儿媳阿玉倚门目送他们渐渐离去。

当辰平背着母亲走到楢山半山腰时,正好看到村里钱屋家的儿子将其不愿去死的父亲硬推下山谷去的惨景。此时,辰平的心情十分复杂,像逃跑似的背着妈妈向山顶上攀登。累极了,妈妈掏出自己没舍得吃的最后小半块饼子塞给辰平。山上飘起了茫茫的雪花……

《楢山节考》是高平“自死墓”风俗的日本版,反映了日本古代的社会风俗,真实地揭示了生产力极度低下、粮食极度短缺时人们的生存形态。曾经的那个野蛮时期,或许是早期世界各民族的共同经历。

这都是人类的真实历史,因此最欣慰之事,莫过“喜看稻菽千重浪”,“和”字就代表了中华民族自农耕时代开始的基本内涵。

代表国家政权的一个字是“鼎”,其原型正是饭锅,功能是烹饪食物,主要是煮肉。我国先民在渔猎食肉时代还没有锅,发明了锅以后首先用来烹饪食物。“鼎”寓意国家最重要的事是占据国土,解决吃饭问题。

植物并非都入口平和。入口不平和的植物,有些虽然不能直接以“和”字表达,却与“和”字有关,能够增强口感,“调和五味”,使食物更有滋味。如花椒、大料二味。如果有两位客人走近酒店,店小二一般都拖长声调吆喝“二位(味),里面请”,表示二位客商可在本店享受此二味调料。此外还有大葱、大蒜、生姜、辣椒、胡椒、茴香、韭花、孜然等,都是极好的调味品,使食物口感大增。十八世纪欧洲商船向中国运来鸦片,回程运走各种调味香料等,欧洲人品尝后大为欣赏,市场售价极高,以致相互之间可以为争夺一袋香料而决斗。因此“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此评价绝不为过。

中国的茶是饮料上品,不仅口感清香,还有解毒功效,传到欧洲后,许多医生遇到诸多病症,都统统开药方“应服浓茶”,或有一定道理。当钦差大臣林则徐查禁了英国商船从印度运来的鸦片,英国也对等地查禁了中国产的茶叶。中国禁烟是禁毒,国人叫好。英国禁茶,岂是英国国民之愿望?

其余更多的植物,则不能直接作为食物食用,因为它们体现了对人类各种极不平和的口感和后果,却因此体现了它们的药性,归类为四气(寒、热、温、凉)、五味(辛、酸、甘、苦、咸)。不同的药性构成了治愈人类疾病最天然、最绿色、最生态、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基本草类药物,因其为中华民族特有之开发利用而称中医中药。

2003年非典流行,以西医化学药品治疗患者每例平均治疗费用26万元,除了医治无效死亡的,治愈的基本都遗留终身后遗症。而中医治疗成本极低,基本无死亡、无后遗症。

云南白药的发明,则是一位中医发现毒蛇受伤后,能够自行寻找食用一种草随后自愈。由此诞生了这种既能外用、又能内服的伤口愈合传世之药。这是草药治病的经典案例,这类经历或许就是启示古人尝百草创医药的最初动力。

中药的来源极其广泛,大致分为“草、木、虫、石、谷”五类,几乎多数自在之物都能入药,甚至如“灶中土(灶内壁黑灰)”“童之便”都在中药之列,都没有化学制品的副作用,治好病才是硬道理。当然不同的药性要经过品尝检验。

入口平和或不平和,以及不同药性与效应的鉴定工作,已由我中华民族的一位祖先,依靠自己的口感和身体反应基本识别完成。虽然评价他的功绩是尝五谷发明粮食、尝百草发明中药,其实最初都是品尝植物。这位祖先就是中华农耕始祖炎帝神农氏。

中国的中医中药在当今时代日益显示出它无可争议的优势。巴克特著《现代医学与易经》对此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在西方,尤其是在美国,医药行业是一个庞大的行业,公众的健康水平却在逐年下降。医药和医院的费用已经上升到天文数字,但疾病的单子却是越列越长……而这种疾病的蔓延,医生自己也感到束手无策……许多疾病实际上是医生和他们所使用的治疗方法造成的。在人类遭受苦难的疾病这个长长的单子中,我们还应加上这样一大类:由医生所致之病。巨额的费用被用来修补由现代药物和手术造成的危害。”

当西方国家饱尝工业化与化学药品的弊端,开始反思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开始关注绿色生态环保安全的价值时,才转而开始关注中医中药。

国际卫生组织在20世纪末的一次会议上宣称,在未来的新世纪中,近代兴起的化学药剂将被限制使用并逐步淘汰,包括中、印等国传统的天然植物制作的医疗保健药品将占据主导地位。因此,炎帝神农氏始创的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医药学,将在人类走了一段弯路之后,被重新正确认识和对待,西方国家“尝百草”的时代正在到来。尽管他们已经迟了五千年,但再迟也为时不晚,因为还有中医中药可资借鉴。

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是《神农本草经》以来最全的药物学专著,自1606年首传日本起被译为多国文字,是中国被翻译成外文最多、影响最大的古代科学巨著。保留中医中药传统的中医们,必将以全新的姿态走向世界。

我们今天谈论炎帝神农氏,并非企图阐述什么学术研究。而是在人类日益关注身体健康之际,来彻底反思身体健康之根本到底是什么?为了身体健康,我们到底该向何处去?追寻先人足迹,或许能为我们探索一条健康人生之路。

高平炎帝陵的发现,是我们探索炎帝神农氏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