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众多的玉石中,被誉为“玉中之精英”的是新疆和田县的和田玉,因产于昆仑山,故又名“昆仑玉”。古代流传的完璧归赵的“和氏璧”和成语中所说的“白璧无瑕”即指此玉。和田玉,是在一定的温度下由含钙、镁碳酸盐吸取了酸性岩浆中的二氧化硅和水分而生成的一种软玉,主要分布在古老变质岩的断裂带上。和田玉大致可分为两种,出自河中的叫“仔玉”,出自山中的叫“山玉”。按产地不同可分为子玉、山流水、渣子。依颜色不同,又可分为白玉、黄玉、墨玉、青花玉、花玉。其中色质洁白,滑润似羊油脂的白玉,被称为“羊脂玉”,为和田玉之冠。这种玉石多产于和田东面的玉龙喀什河,所以这条河也被称为白玉河。
和田玉的历史悠久,相传早在虞舜时期,居住在昆仑山一带的西王母曾到中原“献白环玉块”。《穆天子传》说:周穆王曾西出巡狩,登昆仑山,称此山“唯天下之良山,瑶玉之所在”。并曾“攻其玉石,取玉万只”而归。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打开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从此和田玉便源源不断地输入内地。古代采挖和田玉有三种方法:一是下河“捞玉”;二是进山“踏玉”或到戈璧“挖玉”;三是上山“攻玉”。古代采玉是非常艰巨的,《太平御览》记载:
“取玉最难,越三江五湖至昆仑之山,千人往,百人返,百人往,十人返。”
和田玉在古代常用来制作玉玺、玉衣、祭器、馈赠品、装饰品等。北京故宫博物院珍宝馆陈列的《大禹治水》玉山,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玉器,它就是用整块和田玉琢成的。这座玉山自重5吨多、高224厘米、宽96厘米,底座高60厘米。据记载,乾隆年间为运输这块大玉石,制作了特大专车,车上加铜制扶把,前用一百多匹马拉,后面用上千名役夫推运,冬天还要泼水结成冰道,以利拽运。人们用了三年多时间方才将玉石运到北京。后又发往扬州雕刻,完工后再运回北京。就这样前后共用了10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