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文物与工艺(和谐教育丛书)
43646200000060

第60章 微雕

所谓微雕,就是用极尖细的刀具,在竹、木、牙等材料上镌刻出极细微的书画或造型。它以微取胜,历来被视为绝技。

最早的微雕作品,可追溯到距今2000多年以前。从陕西固原出土的西周甲骨文残片上,就见雕有字小如米、线细似发的篆字。汉朝时,有了细书。南北朝时,南齐宗室萧钧,细书《五经》一卷以备忘。明代唐应用,尝于一钱上写《心经》。到清代,有邓彰甫书《洛神赋》,纵横仅寸余,笔画缕析丝分,八法精劲,行伍井然。细书的出现和发展,为微雕奠定了基础。

微雕有平面和立体之分。平雕一般以竹或牙骨为料。唐朝时,微型竹雕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北宋郭若虚著《图画见闻忠》称:“唐德州刺史王倚家有笔一管,人马毛发,亭台远水,无不精绝。每一事,刻《从军行》诗两句:“若‘庭前琪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是也,似非人功,其画迹若粉描,向明方可辨之。”南宋初期,巧匠詹成擅雕竹绝艺,他制作的鸟笼“四面皆花板,于竹片上刻成宫室、人物、山水、花木、禽鸟,纤悉俱备。其细若缕,而且玲珑活动。求之数百年,无复此一人矣!”

但是,竹雕终受竹面纤维的限制,到了一定程度便难以再“微”,而象牙品质坚实光洁,容易奏刀,在“微”与“精”上更能见其功力。清末扬州于啸轩就是以雕刻象牙小品闻名的书画文人,相传他奏刀时不以目视,而于衣袖中摸索刻画,并能在方寸间刻千字,井然成行,无一败笔(邓之诚《骨董琐记》)。象牙微雕由于字迹太小,刀尖的转动不能笔笔窥见,常以腕力把握为主,目力为次。刻作时,屏息静气,收视反听,一气呵成。刀到之处,浓淡粗细、阴阳向背,皆需有体有势,独具神韵,才属工艺美术的瑰宝。

立雕,则求构思奇巧,造型生动。清道光年间,苏州人徐鸿曾以象牙寸许,制成葫芦及桃实,外廓光滑,可充杂佩。

启其蒂,则有细链数寸,垂出猕猴三五,缀其下,细如饭粒,连续不断,莫能寻其凑合之痕,真谓神刀鬼工。

又据《觚剩》记载,姑苏金老更为刻棘镂尘之巧,他曾以桃核一枚,雕为东坡游舫,船舱四周左右各有花纹短窗二扇,可以开合,后来右侧窗户受损,没有一人能够修补。而当代的微雕艺术家曲儒构思更绝,他用半颗玉米大的象牙,刻出一个水池,内雕有四只姿态各异的螃蟹,透过显微镜,连凹洼的蟹壳、毛茸茸的双螯都能看得很清楚。作品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人和他的世界》国际博览会上展出时,引起了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