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文物与工艺(和谐教育丛书)
43646200000007

第7章 秦始皇陵探秘

秦始皇陵墓是我国的超级古墓,是世界上规模宏大、结构奇特、内涵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居陵园东侧一隅的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1987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秦始皇陵列入“世界遗产清单”。对这片2100多年前营建、面积达50多平方公里的神秘土地的探索,引起了中外各界人士的极大关注和浓厚兴趣。

从1974年春秦始皇陵园发现兵马俑之后,考古工作者对陵园进行了大规模勘察、调查和部分发掘,部分拨开了秦陵地面和地下奥秘的迷雾。

秦始皇长眠的地宫,是一座“地下天堂”。宫室用大理石筑砌,经探明,其南北长460米、东西宽400米,拱形的顶部具“天文星宿之象”,无垠的宇宙苍穹上,高悬着夜明珠制作的日、月、二十八星宿及银河等星系,日月星辰交替出现。

宫室地面,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八方疆域地貌象征图,百川、五岳、九州,玉石雕刻的奇花异木遍地皆是,“江河湖海”

用水银(汞)“灌输”,机械驱动水银不停流动。特制铜质棺椁放置在象征着中国疆域地貌的版图上。铜棺周围,点缀着人形铜柱长明灯。宫室内,三公九卿、文武百官等无数尊雕像,肃然恭立,随时待王魂召唤……

修建地宫的最大困难,莫过于穿过三层地下水遇到的排水问题。据测定,陵区地下水单孔日流量500吨至2500吨。排水有抽水、导水两法,对工期长达38年的秦陵工程,采用抽水显然无济于事。秦陵考察课题组认为,秦陵工程选择的是行之有效的导水方法。在秦陵地下宫墙东南角和西北角外的覆盖层下,已发现两处排水沟,一处流向东南,一处流向西北。这两条排水沟不仅反映了地宫工程确实穿过了地下的上、中潜水层,还表明地宫规模宏大,需要搞两外排水沟,向两个方向排水。而考古、地质部门在两条水沟经过的地方,已发现了石水道、陶井圈等文物,进一步证实了这个判断。

根据考古勘察和计算,秦皇陵冢上的封土体积达538.8万立方米。如此巨大的土方来自何处?成为秦陵探索者的一个重要课题。

课题组通过对陵区的地质学调查认为,墓穴中的回填夯土和陵冢的中、上部封土主要来源于陵南三刘村的骊山北麓,而下部封土则是由墓穴和墓道中挖出的土石及内、外城东南角至陈家窑一带的部分洪积物构成。调查中发现,在陵南两公里的三刘村到县采石场场部之间的山麓地带,有高5吨至25米的黄土崖。据当地老人说,这些土崖是古代挖土形成的,其土质与陵冢上、中部封土相同。据计算,挖去的土方量在350万立方米至525万立方米。

课题组经过多方面勘察研究,对过去一度风行的秦陵墓“东向”说提出质疑:首先,陵东的兵马俑固然是朝东的,但陵东偏南的上焦村37座马厩坑发掘出的马头却向西,坑内跽坐俑既有东向又有东南向和北向的。陵西发现的两乘铜车马也是向西排列的。因此不能由兵马俑朝东而得出整个陵园是东向的判断。其次,从地形地貌上分析,陵园外城东部为洪积扇群和黄土沟壑,陵园东门外迄今未发现神道和路土遗迹。

秦始皇的灵柩和数万人送葬队伍,从咸阳过渭河去地宫不走正南正北的直线,却折向陵东,在坎坷不平的沟谷间跋涉,是难以想像的。而且东门向东的延长线地带,广在马厩坑和陪葬墓,也似与东西向的陵园布局、礼制不符。秦始皇崇尚水和黑色,认为秦以水德代替周代的火德而兴,《集解》张晏说:

“水,北方。”因此,在秦陵的规划设计思想上,必然是以此为指导而规定墓向北方。

“北向”说的最有力的根据是他们发现了陵北的神道遗址,这是陵区四面迄今发现的第一条神道。陵北神道的发现,不仅对陵墓“北向”说提供了新的依据,而且对陵园的范围、布局、陵寝制度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还对秦代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陕西省文物局邀请了考古、历史、地质等方面的十多位专家、学者,对秦始皇陵园地学进行研讨。一些专家、学者指出,地宫内部情况、陵墓朝向、陵北神道等问题还难定论,不同观点可进一步探讨并作勘察。其中有些问题也只能到发掘开冢之日才能做出结论。

但为什么现在不开掘?这是因为开掘还得遇到营建时遇到的同样问题:第一,秦始皇陵是500米×500米的正方形,如果要开掘,首先要搭建一个跨度为500米的顶棚,这在目前国内的技术力量还达不到。若不建造顶棚防雨,地下建筑难以完美保存。第二,秦陵地区地下水位高,距地表16米就见水了。而大量的地下建筑都是在16米以下的。如开掘出来没有大型的抽水设备及时把地下水抽上来,地下宫殿将被淹没。

第三,秦陵封土层上76米,而封土层下的土层起码24米。这样的移土工程也是极大的。鉴于上述种种原因,皇陵在近期是不大可能开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