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彖》曰:震,亨。震来虩虩,恐致福也。
《象》曰:洊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
初九,震来虩,后笑言哑哑,吉。
——《易经·震》
“释义”
《彖传》说:震而得亨。震来恐惧,是由于恐惧而得福。
《象传》说:两个雷构成震。君子以此而常存恐惧之心,修德而反思。
《震》卦初九爻说:一个雷打下来,心中恐惧,随即镇静下来,又言笑自若,必获吉祥。
《震》卦中所说的惊雷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它也比喻人世间的震动和各种不平凡的情况,人们对此应冷静面对,理智地去处理。遇到危难要临危不惧镇定自若,这是一个人的气质和风范,只有如此,当他遇到紧急状况时,才能处变不惊、泰然处之。
在发展进步的过程中,面对大的震惊,不要惊慌,要镇定自若,冷静地去面对,这是一个人的气度和能耐,这种气度和能耐来自于他的理智头脑,这种气度和能耐使人在大的变动中沉着应对处事不惊。沉不住气的人遇到紧急状况时最容易失败,因为急躁的心情已经占据了他们的心灵,他们没有时间考虑自己的处境和地位,更不会坐下来认真地思索有效的对策。
在现实生活中,要圆通做人,就是先有稳重的心态,遇事沉着冷静,从不因危乱的局面而发慌。即使是心中有点害怕心慌,也从不表露出来,而是要稳住心神,保持清醒的头脑,以静制动,控制整个不利于己的局面。
“事典”
故事一:陈平镇定自若
陈平在当初投奔汉王刘邦的时候,曾发生过一宗险事。
那是春夏之交的时节。一天中午,天空灰蒙蒙的,碧绿的田野一片静寂。这时,从楚王项羽的军营里走出一个人,身穿将军服,佩带一把宝剑,警戒地四下看着,顺着田间小路,急匆匆地向黄河岸边赶去。这个人就是陈平,他偷渡黄河去投奔汉王刘邦。
陈平赶到河边,轻声叫来一艘渡船。只见船上有四五个人,都是粗蛮大汉,脸上露出凶相。当时陈平已觉察到上这条船有些不妙,但又没别的去路。他担心误了时间,楚兵会很快追赶上来,只好上了船。
船只慢慢离开了岸,陈平总算松了口气,但他敏锐地观察到,船上这几个人窃窃私语,相互递着眼色,流露出不怀好意的举动。
“看来是个大官,偷跑出来的。”
“估计他怀里一定有不少珍宝和钱,嘿嘿。”
坐在舱内的陈平听到船尾两个人这样低声议论并发出阴险的笑声时,不禁有些紧张。心想:“他们要谋财害命!我虽然身上没有什么财物和珍宝,我只是独夫一个,只有一把剑,肯定敌不过他们。如何安全地摆脱危险的困境呢?”
这时船到了河中央时,速度明显地减缓了。“他们要下手了,怎么办?”陈平在上船时已考虑了一条计策。他从船内站起来,走出船舱说:“舱内好闷热啊!热得我都快要出汗了。”
陈平边说边佯作若无其事地摘下宝剑,脱掉大衣,倚放在船舷上,并伸手帮他们摇船。这一举动,出乎他们的预料,使他们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陈平很用力地摇船。过了一会儿,他又说:“天气闷热,看来要来一场大雨了。”说着,又脱下一件上衣,放在那件外衣之上。过了一会儿,再脱下一件。最后,他索性脱光了上衣,赤着身子,帮他们摇船。
船上那几个人,看见陈平没有什么财物可图,就此打消了谋害他的念头,很快把船划到对岸了。
陈平在这样的情况下,以他一介文士的身份,不论是向船家极力辩解还是凭一时血气之勇拔剑与船家展开搏斗,恐怕都难以逃脱被船家杀害的结局。陈平能在间不容发的紧张瞬间想出办法,不露声色地把危机消解于无形,不愧为刘邦手下的一大谋士。
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的性情都是比较急躁的,尤其是遇到突发事件,或为利所诱时,不能沉住气,以至于损失惨重。因此,做人要成就大事,凡事都要先沉住气,再寻机而动。
故事二:李广处变不惊
西汉名将李广有一次与匈奴骑兵遭遇,见匈奴有数以千计的骑兵。匈奴发现李广后,以为是引他们出击的诱饵,都感到很恐惧,纷纷撤回山上摆开阵势。
李广带领的百多名骑兵见到这种形势都很害怕,想要纵马逃走。李广说:“我们距离大部队还有几十里地,如果现在这样逃跑的话,匈奴很容易追上来把我们全部射杀。现在我们停留不动,匈奴一定会以为我们是我方军队派来引诱他们的,所以一定不敢来攻击我们。”于是李广命令部队前进,一直来到距离匈奴的营帐不足二里的地方才停下来。接着又命令部下全都下马,并把马鞍解下。
手下的骑士说:“匈奴人数众多,距离我们又如此接近,如果有什么紧急情况该怎么办呢?”李广说:“匈奴们以为我们会逃走,如今我们解下马鞍向他们表示我们没有逃走之意,以此来使他们坚信我们是大部队派出的诱饵。”这样一来,匈奴的军队果然不敢向他们进攻。
后来,匈奴军中有个骑白马的将领出来巡视监护他的军队,李广飞身上马,率领手下十几个人冲上前去射死了此人,然后从容归队,取下马鞭,还命令部下全都解开马匹,躺倒休息。这时已到了黄昏时分,匈奴兵感到十分诧异,更加不敢出击。等到半夜,匈奴兵又疑心汉军军队埋伏在附近,会趁着夜色偷袭他们,便悄然退兵离去了。
李广正是凭借自己过人的胆识,才得以在敌众我寡的不利局面之下,揣摩清楚了对方的心理。这样不仅保全了自己的性命,还吓退了数十倍于己方力量的匈奴军队。“飞将军”的威名震慑边陲几十年,这和他的魄力与胆量有着极大的关系,绝非偶然。
遇事要冷静,不要自乱阵脚,要把事情的节奏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上。人生其实就像浩瀚无垠的大海,不会永远风平浪静,时常会有惊涛骇浪骤起挑衅。在人生的大海上驾驭着人生小舟时,就要有勇于迎战风浪的从容和镇定。
故事三:孙坚临危不惧
三国时期,东吴著名将领孙坚少年时就有勇有谋,受人称赞。有一次,孙坚随父亲孙钟搭船去经商,船在中途抛锚。船主着急地说:“听说,这附近常有强盗出没,这可怎么是好?”正说着,只见岸上一群舞刀弄枪的人向这边跑来,大家都被吓得不知所措。
孙坚心想:敌众我寡,硬拼不行。他计上心来,抄起一把刀,飞身上岸,迎着强盗跑了一段路,然后右手握刀,左手指画着大叫:“众官兵听着,你们从左到右两路包抄过去,别让一个强盗逃掉!”
强盗们白日抢劫本来心虚,听到孙坚的吆喝,认为真是官兵来了,吓得四散而逃。孙坚见强盗跑远了,急忙回到船上,令船主想办法火速开船离开了这里。
孙坚冷静机智,巧妙地使自己转危为安。因此我们遇到危险时要临危不惧,用自己的智慧去主动趋吉避害。
故事四:钟会面君不出汗
三国时,魏国太傅钟繇有两个儿子,大的名叫钟毓,小的名叫钟会。哥儿俩从小就很要好,形影不离,但兄弟二人性格差异很大,哥哥憨厚,弟弟调皮。
一次,午饭后钟繇躺在床上休息,钟会便怂恿哥哥和他一起去偷父亲的酒喝,钟毓犹豫了一下,但经不住钟会的磨缠便去了。钟繇听到哥儿俩的话,就悄悄跟在后面,想看看他们干什么。
只见钟毓倒了点酒,面向父亲的方向拜了拜,然后喝下去,钟会却淘气地做个鬼脸端杯就喝。这时,钟繇站出来问钟毓:“喝酒之前,为何要拜我?”钟毓回答:“偷酒喝心中不安,不敢不拜。”再问钟会,为何不拜,钟会回答:“偷酒已属不敬,不敢再拜。”
钟繇听后心中暗喜,非但没有责备他们偷酒喝,还鼓励他们好好读书。
魏文帝听说钟繇的两个儿子很聪明,就让钟繇带他们到皇宫来。第二天,钟繇带领兄弟俩进宫面君。一路上,千叮咛,万嘱咐,告诫二人不要在皇帝面前出差错。
进了皇宫,哥儿俩见大殿气宇轩昂,皇帝威严地端坐殿上,文武百官两旁肃立,小兄弟俩不敢出声,钟会倒还没什么,钟毓却紧张得直冒冷汗。
魏文帝问:“钟毓,你为什么汗流满面?”
钟毓回答:“因为我见到陛下后战战兢兢,所以汗流满面。”
魏文帝笑了,又转过身问钟会:“钟会呀,你怎么一点汗都没有呢?”
钟会回答:“因为我见到陛下后战战栗栗,所以不敢出汗。”
兄弟二人的巧妙回答,使得魏文帝和满朝文武听后纷纷称奇,兄弟二人长大后都成了人才。
古人说:处事不惊,必凌于事情之上;达观权变,当安守于糊涂之中。不糊涂不能平息事端,只能生事、滋事、扰事、闹事;不糊涂不能力挽狂澜,只能被卷入漩涡之中,抛于险浪之巅。
“吉言”
临危不惧、泰然处之,这是一种伟大的心态,更是一种自信而又成熟的心理,它还是一种冷静和理智的完美结合,它使一个人能在人世尘浮的突变中沉着应对,处事不惊。
俗话说:“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人遇到艰难险阻或意想不到的新问题,总是会想出解决应付的办法,找到继续前进的途径。有时顺其自然则是从容镇静的风度、静观发展的耐性和细谋高招的韬略。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具有“万象皆空幻,达人须达观”的旷达胸怀,以他心直口快的个性,能屡遭坎坷而保持快乐,是与他身体力行“无故加之而不怒,猝然临之而不惊”的生存哲学分不开的,没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放达,又怎能有“也无风雨也无情”的境界?
人生是一段艰辛的跋涉。人生纷纭复杂,坎坷曲折,绝不只是绿叶簇拥的红花,更多的是荆棘杂草中远征的苦涩;也不只是对春华秋实的满足,更多的是经受酷暑寒冬的洗礼。人生在积演了大量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之后,只有从容地迎接命运的挑战,诸多人生难题才能圆满解答。从容是人生的一种坦然,是对生命的一种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