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过分夸张。将自己的失败、缺陷或紧张拼命加以夸大,与此同时总觉得自己的成绩、能力和优点微不足道,最终认为自己懦弱无能。
(7)推理不当。以为自己的消极情绪如实反映了真实情况,什么“我觉得自己有罪,所以我肯定干过坏事”,“我感到自己像一个失败者”,因此“我是一个失败者”。由于这种情绪推理,最后走进情感的误区。
(8)虚拟标准。以所谓的“应该”和“不应该”划线,在自己的行为够不上“标准”时,便耻辱和内疚,当别人的行为达不到你的期待时,便产生痛苦和失望。
通过对照以上的思维误区,自己是不是已经找出了原因,只要坚持矫正错误的认知,就会巧妙地抗击焦虑情绪带来的影响。
科学研究还发现,人在肌肉放松条件下的情绪状态与紧张焦虑时的身心反应是互相抵抗的,两者难以相容,一种状态的出现必然会抑制另一种状态。为此,可以通过训练,诱发全身各部分的肌肉放松,以克制人们紧张焦虑的情绪反应,使身心达到一种泰然的境界。
这里向白领人士介绍以下几种训练方法:
1.自我放松法
有时,身体动作能使你的肌肉和关节得到放松与伸展,有助于集中意念,达到内在的宁静,使你感到焕然一新。别小看下面的练习,在熟练掌握后,你可以在各种场合,尤其是在使你感到紧张和焦虑不安的情况下,依靠它在很短的时间内使自己得到放松。
(1)三分钟放松运动
一分钟“抬上身”:要求缓慢地使身体向下触及地面,双臂保持俯卧撑姿势,然后双手向下推,胸部离开地面,同时抬头看天花板,吸气,然后呼气,使全身放松。
一分钟“触脚趾”:双手手掌尽量去触脚趾,头部向下垂至两膝之间,吸气。保持这个姿势再抬头挺胸,同时呼气,然后全身放松。
一分钟“伸展脊柱”:身体要求直立,双脚并拢,在吸气的同时将双臂向上伸直举过头,双掌合拢,向上看,伸展躯干,双臂部不能弯曲,然后呼气放松。
(2)三节放松操
放松操第一节:用鼻深深吸一口气,把气憋住,然后用口缓慢地呼出气。
放松操第二节:把双手平放在沙发扶手上,掌心向上。握拳,越握越紧,你会发现肌肉紧张坚硬,产生紧张的感觉。然后慢慢放松,这时双手有微微发热、发酸之感,接着变得酸软、沉重又很舒服。
放松操第三节:抬起双臂,向后弯曲。随后手掌使劲向肩部摸去,前臂和上臂的肌肉越来越紧张。然后完全放松,你会感到两臂的肌肉变得酸软无力,松弛舒服。
2.停止思考法
停止思考法的步骤并不复杂,先让自己在心里牢记困扰你的想法或观念,然后大声喊道:“停!停!停!”反复多次后才停止。训练一段时间后,你可以在大声喊“停”的同时,自己的心中也喊“停”,还能够让自己去思考一些别的事,或者去做可以吸引自己的事。此法效果明显。
防治焦虑症主要在于自我释放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发生一些情绪反应,但是如果无缘无故地出现一些焦虑、紧张状志,则可能是疾病。焦虑症有急性焦虑和慢性焦虑两种,临床表现不尽一致。
急性焦虑主要表现为急性惊恐发作。患者常突然感到内心焦灼、紧张、惊恐、激动,或有一种不舒适感觉,由此而产生牵连观念,妄想和幻觉,有时有轻度意识迷惘。急性焦虑发作一般可以持续几分钟或几小时。病程一般不长,经过一段时间后会逐渐趋于缓解。
慢性焦虑症,其焦虑情绪可以持续较长时间,其焦虑程度也时有波动。老年慢性焦虑症一般表现为平时比较敏感、易激怒,生活中稍有不如意的事就心烦意乱,注意力不集中,有时会生闷气、发脾气等。
焦虑症有以下几点防治措施。
1.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首先,要乐天知命,知足常乐。古人云:“事能知足心常惬。”老年时对自己的一生所走过的道路要有满足感,对退休后的生活要有适应感。不要老是追悔过去,埋怨自己当初这也不该,那也不该。理智的老年人不注意过去留下的脚印,而注重开拓现实的道路。
其次,要保持心理稳定,不可大喜大悲。“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要心宽,凡事想得开,要使自己的主观思想不断适应客观发展的现实。不要企图让客观事物纳入自己的主观思维轨道,那不但是不可能的,而且极易诱发焦虑、抑郁、怨恨、悲伤、愤怒等消极情绪。
其三,要注意“制怒”,不要轻易发脾气。
2.自我疏导
轻微焦虑的消除,主要是依靠个人,当出现焦虑时,首先,要意识到这是焦虑心理,要正视它,不要用自认为合理的其他理由来掩饰它的存在。其次,要树立起消除焦虑心理的信心,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运用注意力转移的原理,及时消除焦虑。当你的注意力转移到新的事物上去时,心理上产生的新的体验有可能驱逐和取代焦虑心理,这是一种人们常用的方法。
3.自我放松
当你感到焦虑不安时,可以运用自我意识放松的方法来进行调节,具体来说,就是有意识地在行为上表现得快活、轻松和自信。比如说,可以端坐不动,闭上双眼,然后开始向自己下达指令:“头部放松、颈部放松”,直至四肢、手指、脚趾放松。运用意识的力量使自己全身放松,处在一个松和静的状态中,随着周身的放松,焦虑心理可以慢慢得到平缓。另外还可以运用视觉放松法来消除焦虑,如闭上双眼,在脑海中创造一个优美恬静的环境,想象在大海岸边,波涛阵阵,鱼儿不断跃出水面,海鸥在天空飞翔,你光着脚丫,走在凉丝丝的海滩上,海风轻轻地拂着你的面颊……
4.药物治疗
焦虑治疗最主要的还是要靠心理调节。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来寻求他人的开导,以尽快恢复。如果患了比较严重的焦虑症,则应向心理学专家或有关医生进行咨询,弄清病因、病理机制,然后通过心理治疗,逐渐消除引起焦虑的内心矛盾和可能有关的因素,解除对焦虑发作所产生的恐惧心理和精神负担。如果焦虑过于严重,可以遵照医嘱,选服一些抗焦虑的药物,如利眠宁、多虑平等。
你在恐俱些什么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把健康状况完全相同的两只羊分别圈在两个圈里,其中一只羊独自生活;另一只羊的圈内拴着一只狼,很张牙舞爪,好像随时要吃掉羊,这只羊唯恐被狼吃掉,惶惶不可终日,结果,它生病了,过早地死去。而独立生活的那只羊健康如初。
为什么呢?因为恐慎,由“被吃掉”的错觉导致的恐惧。
恐惧在吞噬人们的健康。有很多人已经被恐惧袭击了,导致了精神上的恐慌、害怕、心烦、紧张,甚至觉得大难临头,有窒息感、频死感。
我们必须了解恐惧,恐惧是什么?它如何升起?它来自哪里?它的讯息是什么?我们该怎样面对它?
所谓恐惧,是在可怕情景影响下产生的一种十分紧张的情绪反应。特别是当这种情景可能使对我们具有重大意义的东西遭到剥夺时,如威胁到我们的生命安全、名誉、前途和经济的利益时,恐惧的情绪就会支配人的整个身心。
在某种程度上,恐惧并非完全是一件坏事。当你感到恐惧时,你的心跳会加速;瞳孔会扩张,从而可以眼观八方;肾上腺素可大量涌入你的血管里,从而给你增添能量。当你遇到火灾或其他灾难时,恐惧会变成一种勇气使你逃脱灾难。恐惧包含一种能量,事实上大多数人在面对挑战的时候都会有一定的反应,适度的恐惧是迎接挑战的前提条件,它意味着自己进入了竞技状态。
但是,当恐惧程度比危险还要强烈时,它会变成一个严重的问题。如果恐惧情绪过于持久,体验过于深刻,就会引起心动理活动和行为方式的混乱。外部环境和躯体本身的致病因素,常常首先使人产生恐惧的情绪反应,然后才产生其他心理、生理功能的异常变化。
恐惧会使人的知觉、记忆和思维过程发生障碍,失去对当前情景分析、判断的能力,并使行为失调。比如,旅馆失火时,住在旅馆的人常常显得慌乱、紧张、不知所措、争先恐后往外跑,跑不出去就跳楼。
那么,怎样面对恐惧的情绪呢?
人的情绪是社会的产物。引起恐惧的对象不同,具体情况也不同,消除恐惧的方法也必然因人而异,想找到一种通用的方法是徒劳的。但是,既然恐惧是对客观刺激的反应,就必须通过对客观认识的重新调整和训练使它发生变化。
有人可能会用一些不利健康的方式缓解恐惧,如酗酒、吸毒、滥交等,其目的是假借外物缓解恐惧,但这些行为的效果却是犹如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最后使焦虑和恐惧越演越烈。
我们要学会倾听恐惧的心声,有时它是积极的、本能的反馈,如果你太害怕,就停下来,想想是不是你的方向错了,或许是你努力太过分所致。
与他人分享你的苦衷。如果你总为自己的恐惧保密的话,那么你将会更加恐惧而且会成为与众不同的人。如果你能向了解你的痛苦的人诉说衷肠并博得他们的同情与理解,那么你就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意识到恐惧心理是不可避免的。过分地计较恐惧会使情况变得更糟。无论何时何地,生活都会发生变化,恐惧也会随之而来。
面对现实生活。如果你仔细琢磨自己的恐惧,你就会发现它们只不过是一个个“假设”。许多人都会产生一些无法实现的设想。而这些设想往往是不祥的,例如:假如我考试失败了;假如我病了;假如我失去了朋友;假如我的形象糟透了等。这些与现实不符的假想往往使人处于焦虑与不安中,因而我们应面对现实。常言道:“车到山前必有路”,我们没必要整天杞人忧天,自寻烦恼。
时常给自己宽心,如果把不好的事情看作灾难,那么你将会使恐惧更加剧烈。给自己宽心,要求我们乐观对待不幸的事。例如,假如你的车坏了,健康的心理应是:“噢,这并非是一件倒霉的事,只是不便而已。”
即使处于最恐惧的境地也不过如此
恐惧有时来源于人的强烈成功欲,确立了一个预先塑造的理想,并以夸大化。
“我必须成功,否则一切就全完了”,试想一下,如果改变一下我们思考的角度,比如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我只要发挥自己的应有水平就可以了”,“失败了还有机会’等等,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内心的恐惧,从容应对,反而更能保证成功。
如果一个人总是患得患失,那么恐惧自然就会找上门来,使其优柔寡断,坐失良机。许多人都知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道理,很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却未必就能做得到。事实上,保持这种心境,就不必为一时的获得而欣喜若狂,也不必为眼前的失去而垂头丧气了。要知道忧虑恐惧对生活毫无意义,也不会因此而取得成功,生活不会因为你的忧虑而有所改变。
人们需要认识到自己忧虑、恐惧的荒谬之处,要消除它,可以反复追问自己:“我的忧虑有什么用?”一旦把恐惧和担忧排解后,你就该问问自己:“最好的结果会是什么?最坏的结果会是什么?可能发生的最坏的情况是什么?能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采用“接受最坏结果”的方法,这样你会发现你原来的恐惧并不是不可征服,也并没有你想像的那么严重。
遇到恐惧的情境时,常向自己提出这样的问题:“我可能遇到的最糟糕的事情是什么?这种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如果你无论如何都改变不了事情,那就接受这个结果,做好心理准备,最后镇定地想办法改善最坏的情况,这本身就是成功。
曾经一个企业家,工作不顺利,焦虑、恐惧得苦不堪言,后来他问自己:“最坏又能怎么样?我会死吗?当然不会,至多也就是负债累累,公司倒闭而已,可是我必须要活着,这样才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于是他的恐惧减轻了,然后,以轻松的心态全心投入工作,一年后他的公司扭亏为盈,而且事业蒸蒸日上。
因此,设想自己处在最恐惧的境地,你会发现,一切不过如此而已,并没有自己担心的那么彻底失败。法国剧作家贝尔纳是犹太人,在二次大战中巴黎被德军占领时,他被捕了,但他说:“在此之前,我每天都生活在恐惧之中,担心这一天的到来,可是现在我却放松了,怀着满心的希望,相信自己一定能够生存下去了。”
不要用预先塑造的理想自我衡量自己。首先,应该对自己有一个正确、全面清晰的认识和分析,知道自己有哪些才能、特长、优点,有哪些缺点、短处和不足,既不夸大,也不缩小,实事求是,接受自己的优缺点。其次,做任何事都不要操之过急,一下子要求太高,超出自己的能力,就会增加内心的恐惧。尤其是自己的弱项、不擅长的事情,更要注意,因为恐惧感和期望程度是相关的,事先的期望值越高,恐惧感就越强烈。因此没必要一开始就给自己定很高的标准,要量力而行。更重要的是自己不要完全为别人活着,不要为满足别人的期望而搞得自己疲惫不堪、焦虑不已。当你还是小孩时,努力达到父母和老师的期望,这无可厚非,毕竟小孩子自控能力差,需要有人约束着。可是如果成年后,还怕辜负了别人的期望而惩罚自己。这就完全不值得了,要试着坚持对自己有意义的准则,不要对他人唯命是从,不要任人摆布。
同时,也没有必要过分地关注自我,注意力越集中于自我,就越会阻碍自我潜能的发挥,以至于在行动前就害怕失败,并且把失败的结果想像得十分严重,结局十分难堪,这样更不利于自己发挥所长。这是一种消极的自我意识,应当努力设法消除,以避免把本来能够成功的事情搞砸。成功虽然是我们最大的愿望,但对失败也要做最坏的打算,从最好处着眼,从最坏处准备,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也能防止高期望与失败结果的巨大落差导致的心理失衡。这样即使失败了,你也拥有了失败的教训,获得经验教训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因为失败意味着缩短了与成功之间的距离,已把成功的希望带给了自己,失败的经验乃是下次成功的铺路石。
“逛街一整日,购衣不到半件,空手而归,回家看见旧衣,倍觉件件得来不易,而小偷竟连一件也未偷去,心中欢喜,不亦乐乎!”这是台湾作家三毛的人生观。这种乐观、豁达的心态多么值得让人称颂。她在《什么都快乐》里一口气写出了二十个“不亦乐乎”。告诉人们任何事情都让人开心,关键在于你怎样看待。恐惧者也可以试着如此这般地找找乐子。
契诃夫在《生活是美好的》一文中更进一步写道:“要是火柴在你的衣袋里烧着了,那你应当高兴,并且感谢上苍,多亏你衣袋不是火药库。要是手指头扎了一个刺,那你应当高兴,挺好,多亏这根刺不是扎在眼睛里!要是有穷亲戚到别墅找你,那你就不要白脸,而要喜洋洋地叫道:挺好,幸亏来的不是警察……依此类推,朋友,照着我的劝说去做吧,你的生活会欢乐无穷!”是的,正如契诃夫描述的那样,拥有乐观的心态,从积极方面去看待各种事情,你就会拥有快乐的人生。因为令你紧张的往往并不是生活中的各种事物,而是自己的思想理念,而理念、意识是需要积极主动就可以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