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与哲学大师对话
43745200000055

第55章 人是自身幸福和快乐的设计师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人生绝少美妙之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同样的处境,同样的遭遇,悲观者苦不堪言,乐观者则自得其乐。

忧愁与快乐,有如一对形影不离的孪生兄弟,随时随地会伴随着我们。就像趋利避害一样,人们总是喜欢和追逐欢乐,讨厌和躲避忧愁。殊不知,没有忧愁,哪会有快乐?不经过忧愁,飘然而至的快乐又有什么分量呢!更何况,是悲还是喜,是忧还是乐,既取决于际遇,更取决于人的生活态度、处世方式。正如西方古代诗人所说:“人是自身幸福和快乐的设计师。”

同样的处境、同样的遭遇,悲观者苦不堪言,乐观者则自得其乐。有当官者贬了官,发配远方,离乡背井,有的悲愁抑郁,怨天尤人,北宋的巴陵太守滕子京就是如此,范仲淹有名的《岳阳楼记》即是为助慰他而作,也有人命运坎坷,屡受冤屈与贬逐,却能泰然处之,自我解脱,从困厄中品出生活的无穷乐趣,北宋另一大臣、著名文学艺术家苏东坡就是这样的。

这正说明,悲乐可由己调解。明代《菜根谭》中有几句话,确乎道出了人生苦与乐的辩证法:“迷此乐境成苦海,如水凝为冰;悟则苦海为乐境,犹冰涣作水。可见苦乐无二境,迷悟非两心,只在一转念间耳。”外国作家则用迥然不同的比喻表达了同样的思想:生活像一面镜子,你对它哭,它就哭;你对它笑,它也笑。我们很赞成这样的说法。一把葡萄干儿,两个人吃法不同,感觉大不一样。乐观者每次挑最好的一粒吃,直到最后,他总是吃的最好的;悲观者总是把好的留在后面,每次挑最坏的一粒吃,吃完了,他都是吃的最坏的。

两种吃葡萄的方法,观察同一事情的两种视角,恐怕很难断然分个谁是谁非,彼此对错;但作为一种人生态度,一种处世哲学,哪一种更可取则是不言自明的。

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人是悲愁、苦恼,还是快乐、幸福,性情的重要不下于命运。发明大王爱迪生为了寻找适合做灯丝的材料,试验了1200次都没有成功。有人说他失败了1200次,爱迪生则说:“不,我发现了1200种材料不宜做灯丝。”说爱迪生失败了,固然不算错;但爱迪生自己的说法难道没有道理么?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就是这样,换一个角度看,换一种方式思维,人的感受不同,结论也大不一样。悲与喜、忧与乐如此,其他事也是这个理儿。

我们讲“悲乐由己”,还有一重意思,就是要有一颗“平常心”,正确估价自己,超越烦恼。记不清什么时候读过一段谈“快乐”的文字,很有意味。大意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人生绝少美妙之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如果你认为高官、厚禄、巨款、出国旅游、得诺贝尔奖才是快乐,那么你不会有很多快乐,也许压根儿就没法体会快乐的滋味。如果你认为快乐来自一顿丰盛的晚餐,田野的清新空气,朋友的一次小聚,一杯酒或一晌小睡,那么快乐就将随时伴随着你。

西班牙谚语说:“干什么事,成什么人。”今人讲:“是什么料,充什么用。”我们还要加一句:是什么人,便有什么乐。著名女作家杨绛这样说过:假如是一个萝卜,就力求做个水多肉脆的好萝卜;假如是棵白菜,就力求做一棵瓷瓷实实的包心好白菜。相反地,一枝野菊花,硬想成为国色天香的牡丹,那就只能白费气力、枉添烦恼了。所谓“烦恼皆因强出头”,是很有道理的。我们也注意到,有些人平日老是一脸苦相,大有怀才不遇的愤懑,实则才具平平,这种人,本是勤务兵的料,老想着当将军的快乐,自然只是自寻烦恼而已。

若能把自己看成普普通通一个人,追求平平淡淡中的生活乐趣,自然会乐趣常生。但那些自命不凡者,对身边平凡的快乐往往视而不见、漫不经心,以致让它悄悄溜走而毫无知觉;而对于那些可望而不可即的非凡的快乐,又总是梦寐以求,结果总是白白地增添烦恼而无所收获。

作家王蒙对人生的忧乐别有一番见地,可算得上彻悟之人。他有一篇题为《烦恼》的短文,短而有味,值得一品。兹录于此:

谁能没有烦恼呢?夸张一点说,生存就是烦恼。

烦恼又是生存的敌人,生存的异化,生存的霉锈。

痴人多烦恼,妄人多烦恼,野心家多烦恼,虚妄的欲望与追求只能带来一已的痛苦。长生不老的仙丹,点石成金的法术,一帆风顺的人生,永远属于自己的美貌、光荣与成功。一句话,对于绝无烦恼的世界与生存的渴望,恰恰成为深重的烦恼的根源。这不是一个无可奈何的讽刺吗?克服了过分的天真,克服了过分诗化的浪漫,摒弃了良好的自我感觉,勇敢地面对现实的一切艰难,把烦恼当做脸上的灰尘、衣上的污垢,染之不惊,随时洗拂,常保洁净,这不是一种智慧和快乐吗?而那被克服、被超越了的烦恼,也就变成了一个话题,一点趣味,一些色彩,一片记忆了。

这是忧与喜的辩证法,苦与乐的辩证法。真的,生活就像一杯酒,看你怎么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