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以后,正如大家所知的,首先在西方产生了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又只能依靠无产阶级的呼应才可能成功,而无产阶级由于处在社会最底层,是方方面面最受压制的阶级。此前的无产阶级除了民间的娱乐文艺,本身稀有更优良的文艺,也是享有人类文艺成果最少的阶级。并且,几乎从没拥有过属于自己阶级的社会思想家。这样的人物就要产生时,往往即被斩除。所以无产阶级一经被发动了跟进社会革命,习惯性的方式只能是暴力的方式。于是,在英国和在法国都发生了将国王的头砍下的事情,以及滥杀贵族的情况。这刺激了贵族阶级成为更顽固的保王势力,这也不是资产阶级革命家愿意看到的结果,违背了他们革命的初衷。
在雨果的名著《九三年》中,贵族们的一致的声音是:“我们需要一个铁腕人物,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
这样的人物一旦产生了,他的决心那就是:“他们处死了国王,我们要把处死国王的人肢解。”
这样的人物一旦产生了,他不但咬牙切齿地憎恨无产阶级,而且也咬牙切齿地憎恨主张社会变革的知识分子。在《九三年》中,一个这样的人物还深恶痛绝地说:“事情搞到这般地步,罪魁祸首就是闵采尔、伏尔泰、卢梭、马拉们!哪里有墨水,哪里就有污点!总有一天,要将他们也缚上分尸轮!”
而大多数资产阶级革命家也悔之不及地认为——发动无产阶级介入他们的革命,实在是一大教训。他们甚至感到王族和贵族阶级毕竟是可以进行谈判的敌人,而无产阶级却似乎是要拖着他们一起下地狱的。
无产阶级则开始嘲笑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认为他们的惊慌失措乃是怯懦。
于是资产阶级开始与他们先前的革命对象联合起来,共同镇压无产阶级。
于是无产阶级发誓,自己最终的革命对象是资产阶级。
这一时期的人类文艺现象、社会思想现象,芜杂而又充满了尖锐的对立情绪。其主动性呈现为四分五裂的形形色色的立场,连绘画、雕塑和歌曲之类较纯粹的艺术形式,也都在所难免地打上了政治立场、阶级立场的烙印。
比如海涅的诗《德国纺织工人之歌》,这首诗歌传达出的社会情绪乃是——纺织工人们未尝不也是将他们所受的压迫、剥削和心情的仇恨织进了布匹。而在狄更斯的小说《双城记》中,有一个细节和这一首诗歌的情绪暗合——无产阶级暴动的女领袖,将贵族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恶行,一桩桩、一件件用编织毛衣的方式“记录在案”。
狄更斯对于贵族阶级的为富不仁是嫌恶的。《双城记》中有一个情节是这样的——贵族的马车碾死了一个穷人的孩子,车上的贵族老爷却连车也没下,只不过丢下一枚金币,便命车夫驱车扬长而去……
但《双城记》也同时写到了不少无产阶级暴动的血腥和野蛮——暴动变成了发泄仇恨的狂欢,暴动者将贵族少女的头插在矛尖上,进行取乐。他们几乎可以随心所欲地杀死任何一个贵族,即使对方是一个本性善良的人,或一个女人……
所以狄更斯在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尤其是夺取了政权以后的无产阶级看来,是立场可疑的作家,认为他的《双城记》有意识地丑化了无产阶级革命。《双城记》也很少在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出版。
那么,像雨果这样曾经特别同情和支持无产阶级革命的人,其文艺立场有了些什么变化呢?
他在《九三年》中通过他理想中的一个理性的革命军事领袖郭文的口说:“在绝对正确的革命原则之上,是更加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
关于雨果,我曾做过一个比喻——夹在铁钳齿口的雨果。在你死我活的两个阶级之间,人道主义是雨果唯一可以立足的文艺立场。
狄更斯也表现出同样的理想化的文艺立场。在《双城记》中,他要一名是律师助理的平民知识分子进入牢房,帮助一名同情革命的贵族青年潜逃。因为他们长得十分相似,他在天亮后无怨无悔地站在断头台上,内心默祝那贵族青年和一个资产阶级家庭的姑娘终成眷属,而他自己其实也强烈地爱着那姑娘……
在英、法、德这老欧洲三国遍布血雨腥风的时期,俄国的贵族诗人莱蒙托夫通过诗歌诅咒沙皇以及宠臣是一伙“卑鄙小人”。屠格涅夫和托尔斯泰都用自己的文学作品表达了对俄国农民尤其是农奴的深切同情,并且都对贵族阶级的腐朽没落、无可救药表达了自己的失望。而曾是医生的契诃夫则通过小说《第六病室》为俄国做了诊断:“俄罗斯病了!”
在西方,那一时期最著名的歌曲当然是《马赛曲》,以及后来的《国际歌》;最著名的油画当然是表现法国大革命的《攻陷巴士底狱》《革命者就义》《马拉之死》《自由引导人民》等;而最著名的小说当属《悲惨世界》和《九三年》。
细想想,从一万年以前的壁画《受伤的野牛》到公元前七百年的浮雕《濒死的母狮》到《自由引导人民》;从体现人性欢娱本能的歌唱到《国际歌》;从《希腊神话故事》到《九三年》《第六病室》等文学作品,文艺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的自觉性、能动性可见一斑。
但是,我们这里所言的自觉性、能动性,其实也就是文艺对人类生活的介入和干预状态而已。
文艺毕竟只不过对人类的社会具有反映和影响的作用,并不能从实际上扭转社会。
也就是说,解放黑奴在当时的美国不经过一次南北战争难达目的。《汤姆叔叔的小屋》本身不能使黑奴获得解放,但是它表达了黑奴应该获得解放的人类良知的声音。
所以林肯才对斯托夫人说:“一位小夫人的一部小说,引发了一场正义战争。”
战争的代价是无数人的生命。在人类的社会中,战争有时实难避免,代价的正面意义的大小视结果如何而定。
比如牺牲在二战中的军人,属于反法西斯一方就值得,反之不值得。虽然我们对生命之死持同样的悲悯情怀。
回望二百多年以前,当历史的尘埃落定,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在英法两国,社会制度最终还是以资产阶级的社会理念确定了下来。法国实现了共和制,英国实现了君主立宪制。
而当时文艺的、文化的自觉性,最终凝练为自由、平等、博爱这一人类社会的现代人文主义。
当现代人文主义逐渐成为社会公理和准则。无产阶级也因而一定程度地获得了权利保障。当生产力极大地提高,社会财富极大地丰富了,无产阶级也由而一定程度地获得了物质利益。
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并没有实现的愿望诉求,最终由文艺、文化以人类文明宣言的方式部分实现了。但这一种情况,仅限于西方某些国家而已。
当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确定了,并从而渐渐稳定,渐渐为社会各阶层所理性地接受了,此时文艺的自觉性也随之发生从内容到理念的嬗变。最初是一种失重的状态,如同军人退伍、干部退休、演员解除重要的演出合约。但是不久,文艺又开始积极寻找和重建价值:
一、以更加本能的方式提供娱乐,满足人类最古老的习性需求。和平时期的人们对娱乐的需要空前强烈,现代生活方式的压力逐渐使人们依赖于靠了娱乐来减压,依赖于靠了极富刺激性的娱乐来唤起活力——《娱乐至死》一书阐述的便是这一事实。
二、由于娱乐需求的空前强烈和迫切,快速地提升了娱乐本身的商业性。文艺在经济效益的诱惑之下,以前所未有的积极行为与商业亲密拥抱。
以上两点,其实还是文艺本能的现代表现。
三、文艺自身也同时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创新冲动。如同从前的中国文人,在仕途上失意了,转而在诗词歌赋方面寻找和重建成就感。一部分文艺从业者,毕竟不甘于文艺仅仅是娱乐的永动机,他们是些一定要寻找到文艺高于娱乐的那些价值和意义的人。西方种种现代文艺思潮和实践,正是这一种冲动的镜子。文艺表现力的丰富是现代文艺的正面贡献,这一点几乎体现于文学、绘画、雕塑、舞蹈、建筑、音乐、戏剧、影视方方面面。而唯形式主义乃是西方现代文艺曾面临的一个陷阱。
四、但文艺睽注社会现实,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良性发展的神经,依然并未死亡。它从尖锐沉重的和细致温暖的两个方面,继续承担着使人类社会更加文明进步、更加符合公序良俗即更加人文化的责任。即使在处理尖锐沉重的题材时,也普遍地多了理性思维,少了偏激情绪。而此点说明,不但人类社会本身毕竟更加成熟了,文艺体现自觉性的表达形态也更加成熟了。
以我的眼看来,世界当下的文艺,尤其是文学以及与之相关的影视剧、戏剧,艺术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一、满足娱乐的。以周星驰为例,他主演的《食神》《大内密探零零发》《大话西游》便是。我虽没见过他本人,从他接受电视采访时的眼神和话语中,能感到他是一个绝不甘仅仅成为向世人提供笑料的人。我甚至自以为从他的眼神中看出过隐隐的忧郁。如果一个大量地向人们提供笑料的人,他自己的内心里竟是忧郁的,那么这一点是发人深省的。也许可以这么说,周星驰的忧郁,意味着文艺的后天自觉性在文艺的先天原属性的强势压迫之下的不甘。于是,就有了第二种文艺……
二、以满足娱乐为基本出发点,但总还要适量加入一些较普世的价值观元素的文艺。还以周星驰为例,便是他的《少林足球》和《功夫》。在这两部电影中,都有小人物的酸甜参半的爱情,以及扶弱抑恶的人道精神和由玩世不恭心理而转变的人性悔悟,以及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英雄气概。在体现以上普世的、民间代代称赞的较正面价值观时,我们不难看出作为导演的周星驰是态度郑重的。无论作为演员还是作为导演的周星驰,都根本不可能彻底摆脱商业原则对他的要求,这是像他那样一位演员的宿命,在此宿命前提之下,他也几乎只能做到那样了。当然,徐克的《笑傲江湖》、李安的《卧虎藏龙》,还有《龙蛇争霸》,以及《哈利·波特》等影片,体现的也都是文艺原属性和文艺自觉性的糅杂。区别仅在于,或原属性为主,或自觉性为主。
三、以文艺的自觉性为出发点,但尽量考虑到文艺的原属性(其实在目前,文艺的原属性也直接可以用商业性来说了)。
我们看过的《西蒙妮》《楚门的世界》,还有我们没看过的《真人秀》,基本属于此类。这一类文艺显然的商业色彩,是我们应该予以理解的。换言之,我们不应先入为主,因为看出了它们显然的商业色彩,而忽视了甚至低估了它们在文艺自觉性方面的作为。
四、这一类文艺,似乎不愿屈从于文艺的商业性,而企图最大程度地体现文艺个性,于是其自觉性,朝向文艺的形式方面去实践。王家卫的电影多属于此类。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西方,从文学到戏剧到美术、雕塑、舞蹈、音乐、建筑设计、广告设计乃至服装设计,文艺的自觉性几乎进行过全方位的实验和自我证明,对当代人的文艺观、美学理念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五、所谓文艺的自觉性,其实便是文艺关注人的生存现状的自觉性。现代文艺之自觉性的另一个主要贡献,那就是,已不仅仅体现于对人的社会生存现实的关注,还体现于对人类的心理困境和心理关系真相之反映了。这类小说,在西方20世纪三四十年代曾很流行;这类电影更是层出不穷。著名的文学作品如《尤利西斯》,戏剧如《伽利略传》,电影如《海上钢琴师》《绿卡》《喜宴》《克莱默夫妇》《断背山》《色·戒》《撞车》《女钢琴教师》等。
六、关于人类社会最古老也是最为稳定的,近乎于永恒的人文原则,在文艺中仍有体现。它们一旦成为作品,当然也随之具有商业性。但是此类作品的初衷,一般来说非是受商业性诱导的。文艺的自觉性,在这一类作品中往往被彰显得相当庄严,甚至令人心战栗、震撼。
它们是现实题材的抑或历史题材的不甚重要,是这个国家的或那个国家的,这些人或那些人的作品也不甚重要。重要的是——它们证明了,不论在任何时代,文艺的自觉性都是不会消亡的,像人类头脑的思考功能一样不会消亡。是的,它在特定的时代或会萎缩、迟钝、变异,但绝不会消亡。我们看过的《卢旺达饭店》属于此类文艺;我们将要看的《钢琴家》也属于此类文艺;还有《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撞车》《美国丽人》《美丽谎言》《小鞋子》……
同学们,对于以上文艺,心怀敬意去看待之,乃是我们中文学子的天职。我们的学科责任是,要像人类精神家园的守望者一样呵护它们,给它们以恰如其分的、同时也应该是特别礼貌的评论……
15 关于文艺这种“软实力”
现在我们来谈谈文艺这种“软实力”的其他方面。毫无疑问,文艺是具有凝聚力的。纵观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文艺的凝聚力在不同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都曾体现得显而易见。
即使人们对于发生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几乎在欧洲范围的无产阶级革命评说不一,但大多数人都会承认这样一个客观事实——《国际歌》对于当时的无产阶级革命起到了像号角一般的凝聚力作用,所以列宁当时曾说——《国际歌》是世界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通行证,哪里响起《国际歌》,哪里就有无产阶级的自己人……
在抗日战争时期,后来被定为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对于我们中国人也起到了空前的凝聚作用。还比如《新四军进行曲》。当时延安有一位诗人叫田间,曾写下过这样的短诗: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敌人用刺刀
杀死了我们,
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