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幼儿教育学
44171700000034

第34章 幼儿园日常生活活动

一、幼儿园日常生活活动概述

(一)幼儿园日常生活活动的概念

幼儿园日常生活活动是指幼儿一日活动中的各个生活环节和一些每天都要进行的日常活动。它包括入园、晨检、早操、进餐、饮水、睡眠、盥洗、如厕、离园、散步、课间活动、自由活动等,它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总则第四条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幼儿一日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幼儿园中度过的,幼儿园应该让幼儿每天9小时的幼儿园生活过得丰富多彩,始终紧扣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目标,科学合理地实施多种教育手段,顺应不同年龄段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民族不同特点幼儿的发展需求,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个幼儿充分的、富有个性的发展。

(二)幼儿园日常生活活动的意义与作用

日常生活活动在幼儿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首先,生活活动是幼儿的第一需要。幼儿园的教育对象是3~6岁的幼儿,他们正处于迅速的生长发育时期,他们身体的各个系统、器官和肌体组织发育尚未完善,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和对压力的承受能力较弱。因此,能否开展合理、科学的生活活动,不仅关系到他们现在的健康,而且影响到一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科学地安排好幼儿的生活,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要,使他们生活有规律,可以为幼儿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条件,促进幼儿的身体健康,促进幼儿个体从“生物人”向“社会人”的转化。其次,生活活动是幼儿学习的重要途径。日常生活活动能让幼儿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在生活活动中,幼儿学习穿衣、系带、进餐、盥洗等生活的基本技能,从小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良好的文明习惯;活泼多样、寓教于乐的形式与内容,使幼儿获得粗浅的生活卫生常识和健康、安全知识,有益于幼儿积极预防疾病,增强体质,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生活活动中伙伴之间的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等,也培养了幼儿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劳动等品质,为幼儿的健康、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幼儿园日常生活活动的环节及组织

(一)日常生活活动的环节及组织

1.来园活动的组织指导

来园活动是幼儿一天集体生活的开始。由于幼儿是陆续到园,教师需要分别接待,因而早晨接待幼儿来园的时间,也是教师进行个别教育、开展家长工作的很好机会。从幼儿陆续来园到早操这段时间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热情接待幼儿、安定幼儿情绪,为使幼儿愉快地转入班级有组织的活动做好准备。来园活动特别要加强对幼儿的个别教育和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

来园活动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1)接待幼儿和家长。教师要以亲切、热情的态度接待幼儿和家长,观察与了解幼儿的情绪,进行必要的衣物、药物交接,因势利导地对幼儿和家长进行个别教育。

(2)晨间检查。主要检查幼儿的精神状况、健康状况、是否携带不安全物品等,同时,指导幼儿注意自己的仪表整洁卫生等。发现异常情况必须及时处理。

(3)组织幼儿开展活动。主要以分散活动、自由活动为主,如小游戏、照料自然角、画画、看书等,一般以安静活动为宜,让幼儿在活动中逐渐由静向动转化,使神经逐渐兴奋起来。

(4)进行个别教育。教师要有计划地对一些儿童,如胆怯、孤僻或某方面存在缺陷的幼儿进行个别教育。

(5)晨间谈话。这是来园活动的结束,教师要面向全体幼儿进行谈话,对晨间活动进行小结,对下步活动提出要求。谈话要亲切、自然,时间要短,可以和幼儿进行交流。

2.离园活动的组织指导

离园活动是幼儿一天集体生活的结束。它是幼儿从集体生活转入分散的家庭生活的过渡阶段。教师的任务是:做好结束工作,使幼儿愉快地离开集体。结束工作包括引导幼儿做好清洁整理工作,进行总结谈话,将幼儿交给家长等。离园活动一定要注意孩子的安全。

3.进餐、盥洗、睡眠活动的组织指导

这3个环节是幼儿一日生活的重要部分,也是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初入园的年小幼儿,教师需要给予较多的关照和指导。在关照和指导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让幼儿逐步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而且还能发展幼儿的自我控制力、认知能力等。如有的教师让幼儿通过准备碗筷来学习数数,练习一一对应;在就餐时间与幼儿自然交谈,不仅能了解其饮食习惯、帮助幼儿认识蔬菜、学习营养知识,而且可以增进师幼感情;教师要根据年龄安排不同的进餐方式,发展儿童自理自助能力等。

(1)进餐。做好进餐活动的组织与指导工作,对于保证幼儿获得合理的营养,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文明进餐的方式,增进幼儿对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的了解与认识,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和为集体服务的责任感有重要意义。

幼儿园应制订科学合理的饮食制度,幼儿进餐必须定时定量。进餐时间间隔一般为3~4小时。进餐活动的组织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进餐的准备

做好幼儿进餐前的准备工作,可以保证幼儿轻松、愉快地进餐。进餐前半小时应结束游戏活动,让幼儿收拾玩具、洗手等。放一些轻松舒缓优美的音乐平定幼儿的情绪,营造优雅进餐环境。进餐前不要批评幼儿。

幼儿自取或教师分配食物时,教师可以向幼儿介绍食物,说明食物的营养、制作过程等,增进幼儿对食物的认识,培养幼儿不挑食、不偏食的良好饮食习惯。

2)进餐的过程

进餐过程的气氛应是轻松、愉快的,而不是令人紧张、压抑的。

在幼儿进餐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的进餐情况、进餐的坐姿以及使用餐具的情况,轻声低语地和幼儿交谈,指导幼儿掌握进餐技能。不能在进餐过程中斥责批评幼儿。不能催促幼儿吃饭,组织“看谁吃得快”的比赛,更不能数落吃得慢的孩子。要培养幼儿细嚼慢咽的习惯,不用汤泡饭吃。

进餐中要纠正幼儿“偏食”、“挑食”、“边吃边玩”等问题,对食量小、食欲不好的幼儿要给予个别照顾,保证幼儿的营养。

3)进餐的结束

进餐结束时,要求幼儿不剩饭菜,爱惜粮食。如果发现幼儿普遍剩饭菜,可以组织专门的教学活动,教育幼儿爱惜粮食。幼儿吃完饭后,要把餐具、椅子轻轻地放在指定的地方,养成饭后漱口、擦嘴的好习惯。

餐后不要立即上课或入睡,可以组织幼儿进行短时间的散步或做些安静的活动,以利于幼儿消化吸收。

(2)盥洗。幼儿的盥洗包括大小便、洗手、洗脸、洗澡等。

1)盥洗设备的要求

供幼儿使用的盥洗设备要适合幼儿的身材,不能用成人的盥洗设备代替。成人与幼儿的盥洗设备要分开,不能混用。盥洗设备要足够幼儿使用,并配有肥皂、毛巾、卫生纸等物品。寄宿制幼儿园应配备幼儿浴室。盥洗室地面、便池、挂钩的放置应注意安全。

2)盥洗的基本要求

安全、卫生、清洁是盥洗活动的基本要求。幼儿洗手、洗脸要用流动水。不能让多个幼儿共用一盆水,以免发生交叉感染,在没有相应设备的地方,可用保温桶等代替自来水。

要教给幼儿盥洗的基本技能,正确洗手洗脸。养成吃东西前后、大小便后、手脸弄脏后能主动清洗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大小便习惯,如大小便后用手纸擦干净,不随地大小便等。帮助幼儿遵守合理的盥洗规则,如不玩水和肥皂,不把水甩在别人身上或地上等。

(3)睡眠。睡眠活动的组织与指导,对于保证幼儿充足的睡眠时间,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睡眠时间的安排

睡眠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幼儿的年龄。一般说来,3~6岁幼儿一昼夜应睡12~13个小时,其中午睡为2~2.5小时。冬季日照时间短,午睡时间可缩短为1.5小时,晚上可提前半小时睡觉。幼儿身体状况不同,睡眠时间的长短、入睡快慢有一定的个别差异。教师在组织幼儿睡眠时,要注意照顾到生病及身体弱的幼儿,保障他们的睡眠时间。

2)睡眠前的准备

在幼儿睡眠前要做好寝室的准备工作,创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如铺床、开窗通风。冬季要通风换气5~10分钟,夏天要开窗睡觉,但要避免风直接吹幼儿的头部。

入睡前要使幼儿情绪安定,避免过分兴奋或激动,不做剧烈活动,不给幼儿讲离奇可怕的故事,或者看惊险的电视电影。可以让幼儿听些柔和的音乐,也可带幼儿作短暂的散步或其他安静的活动。

幼儿上床前应组织幼儿大小便,晚上上床前还应组织幼儿洗脸、洗脚、冲洗。要求幼儿轻轻地走进寝室,教会他们依次脱衣、脱鞋,折好、放好衣物。对年龄小、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幼儿要重点帮助。

3)睡眠过程

幼儿上床后,教师要留在幼儿身旁,检查他们的睡姿,盖好被子,小声地、亲切地催促他们入睡。晚上睡眠,要掌握每个幼儿夜间小便的习惯,注意纠正幼儿的不良睡眠习惯。对尿床的幼儿要给予耐心细致的照顾。

4)睡眠的结束

可让先睡醒的幼儿轻轻地先起床,到活动室安静地活动(如看书),让体弱或入睡晚的幼儿多睡一会儿。起床时,让中大班幼儿学习整理床铺。

4.课间活动和自由活动的组织指导

课间活动是使幼儿大脑获得休息,调节身心的有效方法,其主要目的就是让幼儿休息好。幼儿由于年幼,控制、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较弱,因此,指导课间活动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保证幼儿休息、提醒幼儿上厕所、喝水。课间活动以幼儿的自由活动为主。

自由活动是与集体活动及教师规定的活动相对而言的,是指幼儿自由利用时间选择的活动。其特点是幼儿的自主性更高,限制更少。教师的任务是:为幼儿开展自由活动创设一定的条件,环境的准备和器械的准备。如活动场地、时间、种类繁多的玩具、器具等,教师可以观察幼儿的活动,适时的指导,也可以参与到幼儿活动中,支持、鼓励、丰富他们的活动内容和形式。

(二)组织幼儿日常生活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1.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创设丰富、温馨的育人环境

幼儿一天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幼儿园中度过的,师幼关系不仅影响幼儿的情绪、情感发展,而且影响幼儿身心的发展。在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使幼儿感觉到教师是值得信赖的,感觉安全、温暖,消除焦虑、紧张等消极情绪,能使幼儿更积极地投入到各环节的活动中,主动学习,主动交往,得到健康发展。

2.建立合理的常规,注意生活安排的稳定性、规则性和灵活性

常规是幼儿必须遵守的日常生活规则,是幼儿健康发展的保证。为了使幼儿的生活内容丰富而有规律,调动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幼儿的自主性与独立性,幼儿园需要建立合理的常规,把幼儿一日生活的环节规范化、固定化、制度化,使幼儿知道一个活动后接下来应该做什么,形成幼儿一系列的神经联系,形成生活秩序,以利于幼儿的健康发展。

在制订生活常规时,一要考虑幼儿身心的合理负担;二要考虑幼儿体、智、德、美的全面发展;三要有利于幼儿自主性和独立性的培养;各环节的活动时间安排应有相对的稳定性与灵活性,既有利于形成秩序,又能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照顾到个体差异。

3.教师直接指导的活动和间接指导的活动相结合

教师直接指导的活动是教师按照教育目标特别组织的,要保证幼儿积极地参与,它是幼儿获取知识经验、培养各种习惯,进行全面发展的良好途径。同时,应该提供幼儿自己选择活动的时间和机会,保证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时间,它可以培养幼儿的自主性、独立性,学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在安排幼儿一日生活时,要避免时间的隐性浪费。长期以来,我国幼儿教育重“一致”、“统一”,轻“个性”、“个别”,忽视了幼儿的兴趣爱好和个别差异,全班幼儿都按教师的统一要求和指导做同一件事,很少顾及儿童的个体发展水平。这种教育教学的方式和组织形式,使儿童花费在等待和活动转换上的时间就相对较多,这对于培养儿童的自主性、独立性和探索精神,克服依赖性,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都是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