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孝道文化新探
4435600000071

第71章 关于孝道意识及孝道行为的实证分析——以成都市为例(1)

韦克难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设计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是儒家文化的基石,孝道也应该是人类晚辈的责任和义务。在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今天,人们的孝道意识、孝道行为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现状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些变化?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大量独生子女的出现,新型家庭一对夫妇要照顾两对父母,加之人口老龄化现象,传统观念规定的某些孝道行为规范在当今未必适用,对孝道的理解和诠释可能需要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再认识。笔者带着这些问题,对这一主题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发现探讨关于孝道伦理、孝道思想、孝道文化的文章非常多,但对孝道意识及孝道行为的实证分析文章至今尚未见到。基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此项课题研究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实用价值。

笔者选择了三个有代表性的孝道意识的问题和五个说明孝道行为状况的问题作为变量进行问卷调查。在2009年7月选择了成都市青羊区汪家拐街道办事处和大邑县斜源镇行政区划范围内的住户居民(包括暂住户口的外来流动人口)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判断抽样的方式进行入户调查,在样本选择上有意选择了不同阶层的人群,这些人群包括有公务员、知识分子、个体户、农民工、农民、产业工人、服务人员、退休人员、私营企业者、学生等,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14份,回收率为633%。虽然我们采取了非概率抽样,但我们在选取样本时,考虑了不同阶层人群的分布比例,所以所得数据还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二、调查概况

本研究对三个有代表性的孝道意识的问题和五个说明孝道行为状况的问题进行了设计,这三个孝道意识问题是“对老年人的认识”、“做事兼顾老年人情况”(具体操作化的问题是:在外吃饭点菜是否考虑老年人的需求)、“愿意与老人同住情况”;五个说明孝道行为状况的问题设计是“帮助老人情况”、“公交车给老人让座情况”、“排队购物、缴费、存取钱和看病等时候的礼让情况”、“孝敬老人钱物情况”、“言语上顶撞老人情况”。通过调查员的入户调查,对回收的问卷资料进行整理和编码,然后输入数据库;经过查错和修正,确保了统计数据的准确可靠;最后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了单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和双变量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中调查样本的概况如下:

在114名被调查者中,性别方面,男性的人数比率占近53%,比女性的高5.2%,这个比率较为均衡。年龄方面,18—35岁者的人数比率最高,占近55%,其次是36—59岁者,其比率也超过38.5%,17岁以下和60岁以上者的比率都很低,均不足6.5%。职业方面,农民、个体户、其他职业的人数比率相对最高,均在17.5%左右;其次是工人和服务人员,其比率也在13.5%左右;其他职业者的人数比率相对较低,均不足5.5%。受教育程度方面,初中学历者的人数比率相对最高,超过30.5%,比高中或中专学历者的比率高26%、比大专及以上学历者的高53%;小学及以下学历者的比率相对较低,不足16%。收入方面,年收入在5000元以下者的人数比率最高,超过三分之一;其次是年收入在5001—15000、15001—30000的人数比率均在28.5%左右;年收入在30000以上的比率最低,仅占7%。

三、孝道意识与孝道行为的现状

(一)孝道意识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对老年人的认识”,表示“老年人应该被尊敬”的人数比率很高,占近94%;只有极少数人认为“老人是负担”,其人数比率不足6.5%。

对于“做事兼顾老年人情况”,多数人表示会“适当兼顾”,其人数比率占近66%;其次是表示会“以老年人需要为主”的,也占三分之一;表示“从不考虑、不兼顾”的比率最低,不足1%。

对于“和老人同住的意愿”,绝大多数人表示“不愿意”,其人数比率占73%,比“愿意”的比率高出一倍。

(二)孝道行为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帮助老人的情况”,选择“偶尔帮助过”的人数比率最高,占近66%;其次是“经常帮助”的,也超过五分之一;选择“无论何时何地都帮”的人数比率相对较低,不足13.5%;没有人选择“从未帮助过”。

对于“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的情况”,选择“偶尔让”的人数比率最高,占近46%,比“经常让”的高13.1%;选择“无论什么情况都让”和“从未让”的人数比率相对较低,均在11%左右。

对于“排队购物、缴费、存取钱和看病等时候的礼让情况”,选择“从未礼让”的人数比率最高,超过了半数(占近51%);其次是选择“偶尔礼让”和“经常礼让”的,其人数比率均在20%左右;而选择“无论什么情况都让”的比率最低,不足10%。

对于“孝敬老人钱物情况”,选择“偶尔孝敬”的人数比率最高,占三分之一;其次是选择“无论何时,一直孝敬”和“每逢节日孝敬”的,其比率均在21%左右;选择“从不孝敬”的人数比率较低,占14%;选择“经常孝敬”的最低,不足11%。

对于“顶撞老人情况”,绝大多数人选择了“偶尔顶撞”,其人数比率占近82%;选择“从不顶撞”的比率较低,不足13.5%;选择“经常顶撞”的比率最低,不足5.5%。

四、孝道意识与孝道行为的差异性分析

(一)不同特征者孝道意识的特征

1.不同性别者孝道意识的特征

(1)性别与对老年人的认识

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女性中认为“老年人曾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应受到尊重”的人数比率非常高,均超过93%;其中女性认同此观点的比率占近95%,比男性的高1.1%。

(2)性别与做事兼顾老年人意识

分析结果显示:男性表示“在处理事情时会以老人需要为主”的人数比率超过365%,比女性的高77%;而女性表示“会适当兼顾老人需要”的人数比率超过70%,比男性的高8.7%。

2.不同年龄者孝道意识的特征

(1)年龄与对老年人的认识

分析结果显示:36—59岁者中认同“老人曾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应受到尊重”的人数比率最高,占到100%,比18—35岁者的这个比率高11.3%。

(2)年龄与做事兼顾老年人意识

分析结果显示:18—35岁者表示“在处理事情时会以老人需要为主”的人数比率占近32.5%,表示会适当考虑老人需要的比率占近68%,均略高于36—59岁者。

(3)年龄与和老年人同住意愿

分析结果显示:36—59岁者表示愿意和老年人同住的人数比率超过34%,比18—35岁者的这个比率高0.2%。

3.不同受教育程度者孝道意识的特征

(1)受教育程度与对老年人的认识

分析结果显示:小学及以下、大学及以上学历者认同“老年人曾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应受到尊敬”的人数比率最高,均占100%;比初中者的比率高8.6%,比高中或中专者的这个比率高125%。

(2)受教育程度与做事兼顾老年人意识

分析结果显示:小学及以下学历者表示“在处理事情时会以老人需要为主”的人数比率最高,占近56%;其次是大学及以上、高中或中专者,均在34.5%左右;初中学历者的比率相对稍低,占四分之一。而表示会适当兼顾老人需要的,初中学历者的比率最高,超过77%;其次是高中或中专、大学及以上学历者,均在65.5%左右;小学及以下学历者的这个比率相对稍低,不足45%。

(3)受教育程度与和老年人同住意愿

分析结果显示:小学及以下学历者表示愿意和老年人同住的人数比率最高,占近56%;其次是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其比率也占近二分之一;初中学历者的比率相对略低,不足31.5%;高中或中专学历者的比率最低,不足19%。可见,受教育程度与和老年人同住意愿(通过检验)相关,受教育程度越低,越愿意和老年人同住。

4.不同收入者孝道意识的特征

(1)收入与对老年人的认识

分析结果显示:年收入在5000元以下者认同“老年人曾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应受到尊重”的人数比率最高,占近98%,比年收入5001—15000元者的比率高6.4%,比年收入15001—30000元者的比率高7.3%。

(2)收入与做事兼顾老年人意识

分析结果显示:年收入在5000元以下者表示“在处理事情时会以老人需要为主”的人数比率最高,超过46%,比年收入15001—30000元者的比率10.8%,比年收入5001—15000元者的这个比率高22.8%。

(3)收入与和老年人同住意愿

分析结果显示:年收入在5000元及以下者表示愿意和老年人同住的人数比率最高,占近49%,比年收入15001—30000元者的比率133%,比年收入5001—15000元者的这个比率高194%。

(二)不同特征者孝道行为的特征

1.不同性别者孝道行为的特征

(1)性别与帮助老人行为

分析结果显示:男性中积极帮助其他老人(包括经常帮助和无论何时何地都帮,下同)的人数比率占近38.5%,比女性的这个比率高8.7%。而女性中不积极帮助其他老人(包括偶尔帮助和从未帮助过,下同)的比率略高于男性。

(2)性别与给老年人让座行为

分析结果显示:男性中坐车时积极给老年人让座(包括经常让座和无论什么情况都让,下同)的人数比率占近48.5%,比女性的比率高9.5%。而女性中不积极给老年人让座(包括偶尔让座和从不让座,下同)的比率略高于男性。

(3)性别与礼让老年人行为

分析结果显示:男性中在购物、交费、看病排队时积极礼让老人(包括经常礼让和无论什么情况都礼让,下同)的人数比率占30%,比女性的这个比率高出2.2%。而女性中不积极礼让老人(包括偶尔礼让和从不礼让,下同)的人数比率略高于男性。

2.不同年龄者孝道行为的特征

(1)年龄与帮助老人行为